语文选修祭十二郎文课后题答案|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教案示例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 

1.解题

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介绍作者及背景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 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② 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 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 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

(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接展示成果。或者学生讨论明确,教师随之板书。)

5.总结文言知识

6.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
[板书设计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具体研习课文。

2.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情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4.理解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具体研习课文

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指定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多媒体显示: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

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3.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4.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学生集体背诵第5段,然后找出这些虚词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艺术手法的体现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明确: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泣,所以他能作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

不省( ) 所怙( ) 殁( )

汴( )州 孥( ) 薨( )

嗣( )位 殒( )生 奴婢( )

窆( ) 尚飨( ) 颍 ( )水

2.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五、分析理解第一~三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①致

A  乃能衔哀致诚 B  致敬亭于幕府

C  将成家而致汝 D  何意致不厚

E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F  老妇前致词

G  [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

②就

A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B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C 指物作诗立就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③之

A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C佯狂不知所之者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E  告汝十二郎之灵

④始

A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B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C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D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E  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

⑤舍

A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B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C  至舍,四支僵不能动 D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

E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F  屋舍俨然

2.理解文化现象

①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②告汝十二郎之灵

③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 ④请归取其孥

⑤明年,丞相薨 ⑥万乘之公相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意义:

答: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 依;第三段叙述两人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义?

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

六、作业 :朗读课文,翻译前三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四~六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①其

A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  齐国其庶几乎

E  汝其善抚之

②信

A  其信然邪?其梦邪? B  愿陛下亲之信之

C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D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E  烟涛微茫信难求

③然

A  呜呼!其信然矣! B  虽然,我自今年来

C  吴广以为然 D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④穷

A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固将愁苦而终穷 D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2.词类活用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遇汝从嫂丧来葬

③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④其传之非其真邪

⑤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⑥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⑦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⑧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3.区别古今意义:

①明年,丞相薨 ②去年,孟东野往

③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④未可以为信也

⑤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段意。

答:第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思念。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答: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

二、分析七~九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分析

①书

A  汝去年书云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E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F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G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②比

A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B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

C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E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③以

A  未始以为忧也 B  其竟以此而殒其身乎

C  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D  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④然

A  其然邪?其不然邪 B  其信然邪?其梦邪

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⑤ 如

A  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 B日初出大如车盖

C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D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2.区别古今词义

①汝去年书云 ②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③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④未始以为忧也

⑤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段意

答:①第七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②第八段写自己对十二郎因软脚病不在意的惭愧之意; ③第九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日期“无知”的愧疚之情。

2.这三段中,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是在叹什么?又在感什么?

答: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

三、分析第十~十二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分析

①食

A  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

B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 敢会宾友

C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病

A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 B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E君子病无能焉 F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③意

A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E何意致不厚

④长

A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B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C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D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E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F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 之多艰

G茅檐长扫净无苔 H府吏长跪告

I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下列各句中哪些字是通假字?怎样理解?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④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⑤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⑥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⑦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3.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②然后惟其所愿

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段意

答: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最后一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

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答: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

四、分析篇章结构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五、总结特点: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櫆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探究活动

1.祭文中“直抒胸臆”的常见方法研究

研究方法:

(1)泛读名篇:《祭妹文》(袁枚)、《祭石曼卿文》(欧阳修)、《哀盐船文》(汪中)。

(2)比较阅读:袁枚的《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进行比较阅读。

(3)初步归纳:A.回忆与逝者交往之事;B.设想自己本应早亡,反跌出对逝者的悲痛之情;C.对逝者后事的交待和安排等。

参读篇目:

(1)同“方法(1)”。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散文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

2.比较袁枚《祭妹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异同

(一)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袁枚《祭妹文》

(二)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

参考:

韩愈《祭十二郎文》与袁枚《祭妹文》皆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祭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崇敬和怀念的一种文体,一般多着重叙述死者的功业,往往浮夸不实,流于对死者的谀颂,而韩、袁两篇祭文,多从生活事件的叙述入手,抒发自己的悼念之情。韩文极写叔侄二人自幼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的患难经历,把非同一般的叔侄关系写得真切感人;袁文用强烈的抒情笔调叙写经过提炼的生活情事,亡妹儿时的音容笑貌、活泼之状如在眼前,唯其如此,作者的缅怀之情,也愈见真挚恳切。

相同点:都以叙述生活琐事为主,通过当时生活事件的真实再现,将自已的悲痛之心,怀念之情寓于叙述之中。

不同点:袁文回忆儿时的生活细节,以欢快之事为主,相反相成;韩文则侧重两代人之间的悲惨家庭环境和生活际遇,情深意惨。两文方法不尽相同,但可谓异曲同工,都将自己痛悍和怀念之情寓于叙事之中。

3.“性灵”的内涵与写性灵的标准探究。

研究方法:

(1)精读名家作品:如杨万里、姜白石的诗作,袁枚的散文以及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感知“性灵”就是创作要有真性情、真感情。

(2)比较分析:“性灵”派作家贵自然,反对做作;要推陈出新,反对仿古;要强调个性,反对随俗同流;讲求形式美,反对固定框子里的格调……可以此为标准来与其他流派的作品比较。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0758.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