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六国论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1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对比论证证明中心论点的写法;

  2.认识作者运用讽谏的方法反对宋王朝屈服于外侮的妥协政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论证结构──抓关键问题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对比和逐层论证。

  2.难点:本文借古讽今所表现的思想──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   集》。

        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  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             集》。本文选自《嘉    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

 

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当时,契丹( 后称“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西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者沿用妥协政策,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求苟安。作者写这篇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题解:

    “”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六国破灭,非兵 不利,战 不善,弊 在赂秦⑴。赂秦而力  亏,破灭之道

            灭亡     武器    锐利   作战   毛病     贿赂    就 力量亏损          原因

                                                                  道:道理,引申为原因

也。或曰⑵:六国互 丧⑶,率⑷      赂秦耶?曰:不  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

         接连灭亡       都是(因为)      吗     没有     因为      原因是       有

      援,不能独     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力的外援             单独地保全

 

     秦以攻取⑸之外,   小     则获                   邑,大则得城。较  秦之(受

      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 小的方面     获得(诸侯的贿赂)小镇              城市  比较

                         小、大:形作名                                        之:取独

贿)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

     得到的土地             它实际上要大                          丧失的土地

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矣。思厥     先    祖

         那么         欲望           祸患  本来   战争              他们的死去的祖

                   之:取独                                     思:句首助词,无义

   父⑹,暴(于)霜露⑺,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  之      不甚惜,举

辈父辈    暴露                    才   很少的土地       看待它们却             拿 

(之)以予人⑻,如弃草芥,今日割  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  一夕安  寝。

  它 来          小草         割让                           换得      夜安稳觉(第

      起 视四      境,而秦兵又至矣。然        则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 厌

二天)起床看国家的边境                     既然这样那么                            无法满

                                                                            厌通餍:满足

⑼,奉 之弥繁,侵之愈急⑴。故不战  而强弱胜负已判⑵矣。至  于⑶颠覆,

足      送给他 越 多            你  打仗              清清楚楚     终究到(六国)灭亡

                 之:代赂秦各国                        判:分明,清清楚楚

        理   固  宜  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的结局道理本来应该这样                    事奉       好比                    熄灭

           理固宜然:理所当然

⑷。”此言得之⑸。

          说对了

          之:代上面所说的道理

 

        齐人未尝赂秦,终 继五国迁灭⑹,何哉?           与  嬴⑺而不助五国也。

                 终于                  这是因为结交秦国

                                   迁灭:灭亡,是被人灭亡

五国既丧, 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  略⑻,能守其土 ,     义  不赂

                              长远谋略                              (坚持)大义

秦。是故燕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丹以    荆卿        为

                       成效       到燕太子丹 用(派)荆柯(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

焉:于之,从这件事中者:代秦击赵

    计⑼,始速⑽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

的)策略        才招致从这件事中          对          (打了)                    两次

李牧⑾连  却  之。洎⑿牧以谗 诛,邯郸为         郡,惜其   用武        而

   连续打退秦国   等到    因谗言被杀     变成(秦国的一个) 可惜赵国          (抗秦)

不终也。      且   燕赵处(于)秦                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  力  孤   

没有坚持到最后  况且      处  在  (把其它 国家)消灭干净     的时候     智谋力量孤立无援

危,       战败而亡,诚    不得已。   向  使  三国⒀   各爱  其地,齐人勿附于

危急的时候             确实是    (的事)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     爱惜              不 依附

                                           向:当初  使:假使

秦,      刺客不行,             良将       犹在,则胜负之数⑴,存亡之理,当  与

   (燕国)               去(秦国)(赵国的)  (李牧)            命运            天理   如果

                                                           数:定数,命运      当通倘,倘使

秦相较,或  未易量。

       或许不 可  估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  封  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之心  礼  天下之奇         才,

               来封给             事奉          心意礼待               特殊才能的人

                                                  礼:名作动,礼待       奇才:特殊才能的人

        并力西向,   则吾   恐秦  人食之不得下  咽也。悲 夫! 有如此  之势,而

(六国)合力      (抗秦)  我想恐怕秦国    吃饭下到咽喉里    可悲呀             这样的  形势

                                                                           之:取独

为秦人积     威之所劫⑵,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  国者⑶无使为积威之所

被     积蓄的威势   胁迫    每天割地    走 向  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   被

为……所……:表被动    之:取独     日、月名作状,每天、每月    以通而     为:治理,动词

劫哉。

     啊

 

        夫六国与秦皆  诸侯,  其势  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     而胜 之之势。

            都是        (国家)    势力  比    可是还        贿赂(秦国)战胜秦国的情势

苟  以  天下    之大,而从⑷六国破亡之故事⑸,是又在六国  下矣。

假如凭着统一天下的  大国  却  跟随着 灭亡  前例            这又  在           的下面了

                                             故事:旧事,前例     在六国下矣:意为不如六国

 

第二课时

 

本文论证结构:

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结论   

│                                                          │

│                                                          │

│                            ┌大欲大患     暗             │

│                            │固不在战     中             │

│        ┌ 1.赂秦力亏┤奉之弥繁  强弱胜负  指┐           │

│        │   破灭之道│侵之愈急  不战已判  韩│           │

六国破灭,│           │以地事秦            魏│           │

非兵不利,┤           └抱薪救火            楚│           │

战不善,弊│                                   ├与秦相较  为国者无  如从六国

在赂秦    │           齐人与嬴   终继迁灭   明│或未易量  使为积威  故事又在

          └ 2.不赂秦者不助五国  在所不免    里│ (小结)   之所劫    六国之下

               以赂者丧燕用刺客              点│         (教训)      (告诫)

               盖失强援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齐│

               不能独完赵诛良将  战败而亡    燕┘

                                 用武不终    赵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文章一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说明论点,然后分承论述,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文章富于变化,曲折有致。文中先后采用提问、设问、假设、感叹等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说明问题,起伏多姿,活泼新颖。突出的问题,还用对比的方法论证,选材典型,描述生动,说服力很强。

        文章结尾,借古讽今,颇富于启发性。

        当然,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影响,作者的认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如对秦统一六国,看不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帝王开国,看不清掠夺剥削的本来面目;对“谋士”“奇才”乃至帝王统治者,寄以过高的幻想等,都是我们所要扬弃的。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借古讽今。所以强调六国的败亡,主要由于“赂秦”。其实,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不重视改革,因循保守,又不能坚持“合纵”的联合抗秦的策略,以至被秦各个击破。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0749.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