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_六国论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1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⒈借古喻今的写法⒉对比论证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二、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三、整体感知⒈自由朗读,质疑解难⒉思考: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阐释的?明确: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四、分析第一部分⒈齐读⒉结合注释翻译本段⒊讨论: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这种方式有何好处?明确:开门见山;提挈下文,总贯全篇。五、分析第二部分㈠第二段分析⒈自读,翻译⒉本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作者是怎样论证的?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具体论证如下:秦:攻取所得――受赂所得 诸侯:赂秦所亡――战败而亡对比        态度:祖父创业之难――子孙割地之易                         处境:一夕安寝――秦兵又致矛盾:土地有限――秦国无餍结果: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引证:  “以地事秦…火不灭”(形象生动)                             以土地换和平―→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⒊小结本段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㈡第三段分析⒈齐读,借助注释翻译⒉本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作者是怎样论证的?明确:                               正面:齐燕赵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反面:假设六国采取正确措施⒊齐燕赵为什么灭亡?作者对这三国灭亡的感情有什么差异?明确: 诸侯国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感情色彩齐国与应嬴而不助五国智力孤危战败而亡鄙夷燕国以荆卿为计惋惜赵国牧以谗诛 ⒋小结本段就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把“赂者”的失败和“不赂者”的失败联系起来,正反结合,从而全面深入的论证中心论点。 六、分析第三部分㈠第四段分析①自由朗读,翻译②第四段的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是针对谁而言的?明确: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反面假设)     b、一语双关,似乎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告诫北宋的“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②第四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评析历史,转入下文的讽谏当朝统治者。㈡第五段分析   ①第四段已经总结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那第五段是否多余?为什么?明确:借古讽今:“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明·何仲默)――“末影宋事,尤妙。”(明·陶望龄)――“老泉论六国之弊在赂秦,盖借以规宋也。故言激切而淋漓。”(清·储欣)――“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清·朱川许)  ②本段或明或暗作了多方面的对比,请找出来。明确:a、    六国――秦【爵位(诸侯)、实力(强弱)】b、   北宋――契丹、西夏 c、    北宋――六国d、   契丹、西夏――秦  通过这四组对比,讽谏北宋统治者勿重蹈覆辙,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⒋小结这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北宋当局,语意深切,发人深省。三、全文总结本文以借古讽今的手法,用了引证、例证、对比、假设等论证方法,采用提问、假设、感叹等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文章选材得当,典型,论证严密,是宋代散文不可多得的精品。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0746.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