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地平线】走出地平线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1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品味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辨析课文的主旨。

2、认识只有不断否定自我,才能不断获得新知的道理。

二、教学设想:

1、首先要弄清象征物“地平线”的确切含义。对课文关键语句要细细咀嚼和品味。

2、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听梁咏琪歌曲《》:

“探险 灵感弃了电 从交通灯出发到神殿

 探险 从焦点发再 汽车失踪了白马出现

 多刺激 探险 奇想可兑现 无须机票 乘坐我的飞毯

 要我对著平原 放纵我的心 放弃对著软件

 让我揭开了地平线 能看到最爱角色住在里面

 抛下睡袍 翻著地图 天边海角 也要横渡

 走在路途 呼叫著联络我 白日梦的天使放下唇膏

 探险 灵感弃了电 从交通灯出发到神殿

 探险 从焦点发再 汽车失踪了白马出现

 多刺激 探险 奇想可兑现 无须机票 乘坐我的飞毯

抛下念头 收集石头 出走都市 对了时候

 走在地球 呼叫著联络我白日梦的天使结伴逃走”

二、作者简介:

贾宝泉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散文》月刊执行主编。散文集《螺旋中的岁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贾宝泉的散文是诗性的散文,而且是乡土的诗性散文,是汉语泥土里生长出来的结着诗歌之果的散文庄稼。

三、词语解释:

周遭:周围;四周。

庇护:bì袒护;掩护。

骥之辔:骥jì:好马;良马。辔pèi:驾驭牲口用的缰绳。

憨拙hān zhuō:老实朴实。

诅恨:咒骂痛恨

揣摸chuǎi:估量

居高临下:①由高处俯视,俯瞰、或是因地位更高而居高傲下②身居于较高的方位,容易控制有利情势

郁闷:①愁眉不展的性质或状态②迟钝和无兴趣状态

八面来风:形容见识广。

览世阅人:经历时世,了解各种人。

远眺tiào:向远方眺望。

极限:最大的限度

魁伟kuí:体格壮大;魁梧。躯干高大;强壮粗大。

目力不及:视力够不到。

芸芸众生yún: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诱惑:使用手段引诱人做坏事;吸引。

谢忱chén:感谢的忱意。承蒙协助,谨致谢忱。

蚌bàng:

隅:yú角落

襟怀:jīn胸怀,心胸。

高入云霄:形容极高。比喻极高的地位。

四、讲析课文:

1、地平线的象征意义:个人对周遭的认识极限。

2、段意:

①1-3段写揣摸地平线后所得到的认识。

②第4自然段写揣摸地平线后所得到的认识。

“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③第5自然段:“诅恨一个原来没有的事物,其实是在诅恨你自己。”

④第6自然段地平线成了人的思想认识极限的象征。

⑤第7自然段写自己走出“地平线”后的感受。

⑥第8自然段首次亮出了“思想”二字,引导读者从“思想”的角度去体味“地平线”的含义。

⑦第9自然紧承上段。“要扩展自己的襟怀。

3、文章的主旨:思想认识只有突破个人的陈见,博采众长,才能不断发展。人,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才能解放自己,超越自己。

五、扩展思维:

1、贾宝泉诗《走路》

2、课外阅读《》

放眼旷野,最动人心魄而又充满诱惑的,是那远天一线。其实,如果以前瞻和远眺的姿态关注人生,它与自然界一样,也有一道地平线呈现在每个人面前。

人生的地平线在前方,在我们即将涉足的岁月。若作一番诗意的比照和诠释,明日可谓今天的地平线,秋雨堪称春风的地平线,荣耀是挫折的地平线,华发是青丝的地平线。

岁月无痕,希望伴苦痛常在;岁月无情,所以地平线之外既有旭日升腾彩霞铺锦,又难免风雨如晦泥泞漫道。每道地平线上的风景不会重复,看风景的人的心理感受亦会随之而变,生活也就因此显示出其多变多彩的本相。回首身后,来路已然明灭莫辨,任谁也无法再重走一遭。惟有前程,惟有将到未到的时光,才是属子每一双不愿停歇的腿脚的最永恒的归宿。

我们渴望抵达地平线,动身之前,不妨让思想的轻舟彻底驶离往昔的河岸,看好下一个或许依然平淡的日子,看好苗方的田园山水--很多时候它都未显端倪,仅是一片影影绰绰。展望未采追逐梦想的激情是走向人生圣殿永远不会作废的门票,任何滞顿畏缩的举动或企图都会留下人生败笔。只有在劳顿中砥砺意志,在风尘里雕饰品性,生命才更显厚重沧桑。所以,迎着地平线奋力远行,时刻勿忘让坚毅的目光穿透无垠的苍茫成为一种昭示与象征,勿忘把自己走成一面逆风劲舞的旗帜,走出高晶  

位人生的速度与力度。

是的,地平线其实更多的是走出来的。它不仅仅只是为我们提供昭动自己的美好幻想,而应该成为每一个钟情子飘泊的员魂不倦追寻的神圣家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平线永远在远方,在岁月中那些用想象难以丈量距离,用缺乏理性的眼光难以准确定位的烟雾微茫的隐秘地段。一个机遇,一次转折,一项突破,都看似遥不可及难以把握。而精神的提升乃至人性的涅磐,则更侮是灯火阑珊处一个若现若隐的背影。其实,现状与远景之间的脓胧感和不可预知,蛰伏的是天赐良机。有人敏锐地察觉并瞬时捕捉,甘愿投身这一生一世的求索苦旅,他就有幸饱览未曾领略的人生胜景,并为更远处的别有洞天而兴奋,而狂呼!

眺望远方,诚然路途迢迢,但我们思想的精灵何等轻盈,我们锐意挺进的精神的骏马何等神勇,它们可以在万里关山之间行走如风。仰仗它们的载驮,盈耳风声是我们一路的笙歌,飞扬的尘沙是我们的铁血之躯迅疾穿过漠漠风烟擦燃进溅的火花!

所有这些,都化作了一个呼唤:!

六、课堂练习: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了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分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徽。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杂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他们里面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团锦簇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的文学。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去深不知处。

或者崔颢的《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里面也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是多么简朴与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于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单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容易而实在不容易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学文学的人们最坏的脾气就是坐井观天,对于胃口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正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正常欣赏任何一般诗的佳妙。

趣味是对于生命的彻悟和留恋。生命时时刻刻在进展和创化,趣味也是如此。艺术和欣赏艺术的趣味都必有创造性,都必时时刻刻开发新境界。如果让你的趣味囿在一个狭小的圈套里,它无机会可创造开发,怎能不随之僵死腐化?从前私塾冬烘学究,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八股文、试贴诗。他们对于这些乌烟瘴气何尝不津津有味?然而,这算是文学的趣味么?

1.“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这个比喻要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的诗”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作者提倡读诗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纯正的文学趣味”有三个特点,请用“××而不××”的格式加以归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文学趣味,实质上就是指欣赏诗歌的趣味。

B.培养文学欣赏能力,要下功夫研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C.培养趣味必须广参观,不能坐井观天,囿于习惯所养成的狭小圈套中。

D.阅读任何种类的文学作品,与阅读诗歌都是相通的。

答案:

1. 故事是小说中最粗浅的部分

2. 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3. 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

4.①欣赏佳妙而不粗浅

②兴趣广博而不偏嗜

③进展创化而不僵腐

5.A

七、布置作业 :

一、说说作者阐述的道理。

参考答案:作者阐述的道理是,思想认识突破个人的陈见,博采众长,才能不断发展。

二、结合具体语境,品味、阐释下边话语的含义。

1、诅恨一个原来没有的事物,其实是在诅恨你自己。

参考答案:诅恨的实际上是你自己认识上的错误。

2、把地平线还给孩子吧,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就是要使孩子们穷尽他们的认识力,尽可能广泛、深入地认识世界。是说只有认识到自己认识力的局限,才能像作者孩童时那样,产生“到地平线外看世界”的念头,不断拓展自己的认识。

3、当你想到身边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度这个世界,你就会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

因为你“在他的地平线之外”,所以别人不认识你很正常;反之,如果他在你的地平线之外,你也就不能认识他,既不认识他,也就难以与之比出高低,也就不可妄自尊大。

1、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

2、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3、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4、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

5、人所以感觉到世界闭环,人生于世如藏身巨蚌之一隅,或许,是他的思想还没有冲破牢笼?

6、冲破思想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襟怀,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0722.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