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勾践灭吴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②费用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军资所出。”) 
③供给,资助 (《隆中对》:“此殆天所以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④凭借 (《赤壁之战》:“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⑤积蓄以备贩卖 (“贾人夏则资皮……”) 
成 
①完成,实现。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②成功 (《赤壁之战》:“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③成为,形成 (《赤壁之战》:“如此则荆关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④已成的,老的,旧的。 (方苞《狱中杂记》:“狱中成法,质明启钥。”) 
⑤讲和 (“遂使之行成于吴。”) 
游 
①在水中浮行 (《吕氏春秋·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游哉?”) 
②流动,流浪。 (本文:“国之孺子之游者……”) 
③虚浮不实 (游嘴滑舌) 
④游玩,游览 (《醉翁亭记》:“滁人游也。”) 
⑤游历,游学 (《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⑥交游 (《史记·项羽本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蕃 
①茂盛。 
②多 (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③繁殖 (本文:“将帅二三子以蕃。”) 
④通“藩”。屏障。 
⑤通“番”。古时对外族的通称。 
(二)文言虚词(既、遂见课后) 
1、乃 
①代词。你,你的。(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判断副词,是,就是。(《战国策·齐策》:“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③于是,就,才。(“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 
④却,竟然。(《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仅仅,只。(《史记·项羽本记》:“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 
(三)词类活用: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退,使动用法) 
2、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 
(宦,使……做宦,名词的使动用法) 
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4、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庙,名词作状语;礼,名词做动词) 
5、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耻,动词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6、又郊败之 (郊,在郊外,名词作状语。) 
(四)古今异义: 
爪牙 丈夫 夫人 脂 劝 于是 
(五)通假字 
帅→率 取→娶 免→娩 政→征 摩厉→磨砺 有→又 
(六)文言句式 
①何后之有? (宾语前置) 
②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介词结构后置)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 (定语后置) 
五、在了解大意、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揣摩人物待人处事艺术,深层次把握人物丰富个性。 
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军事典籍,曾被美国军校作为教科书。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期间,有消息报道美军几乎人手一册。它向人们介绍战争谋略,在各种情况下克敌制胜或避敌锋芒、保存力量的高招,是我国古代长期军事谋略的概括总结,也为后世军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这就是《三十六计》。《》一文中,勾践在谋臣的配合下,审时度势,成功地运用三十六计,最后灭吴。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找出本文所运用的计策。然后教师补充分析。 
(1)第3自然段:“越人饰美女八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美人计 
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用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美女八人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嚭,以此保全性命和实力,引诱吴王沉湎于酒色,玩物丧志。 
不仅如此,勾践在吴国受辱三年后,不惜进贡大批金银财宝,珍玩狗马,使吴王骄纵任性,钝化斗志,又不惜在国内四境选择美女数千人,将最漂亮的西施、郑旦送给吴王。吴王为两美女修建馆娃宫、响屐廊、采香径,不事朝政。 
(2)第4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苦肉计 
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吴王夫差放松警惕。勾践夫妇和范蠡到吴国,栖身在山洞石屋中,蓬首垢后,做吴王仆役。吴王每次外出,勾践徒步跟在左右,寸步不离,随听使唤。一次吴王染病,勾践亲见吴王,探问病情,私下亲尝吴王粪便,终于打动了吴王,得以回国。 
(3)第3-5自然段:——暗渡陈仓之计。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云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修栈道是假象,渡陈仓是目的。勾践卑事夫差,即要表明无东山再起之意,而暗则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以图东山再起。 
通过对以上计谋的分析,本文主要人物勾践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他忍辱负重,克勤克俭,仁义治国,广纳贤士,精于心计,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在上下同心,群情激昂的情况下一举歼敌。 
六、总结全文:从越王战败后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0694.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