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作图】基本作图
【jiaoan.jxxyjl.com--高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尺规完成四种,并会写出已知、求作和作法.
2.培养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四种;难点是用准确精练的几何语言叙述作图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
一、作图的预备知识
1.明确尺规作图和的含义.
教师应着重强调尺规作图与以前画图的区别,如解释以前角平分线,垂线、平行线的画法为什么不符合尺规作图的要求.
2.常用的作图语句的练习.
(1)如图1(a),平面上有三点A,B,C,按下列要求完成作图:
①过点A,点B作直线AB(简称“作直线AB”);
②作射线CA;
③延长BC到D,使 CD=BC;
④在线段BA上截取BH=BC;
⑤连结两点H,C(简称“连结HC”).
答案见图1(b).
(2)如图1(c),按下列要求完成作图:
①以点D为圆心,AD为半径作弧交DC于E;
②分别以点B,C为圆心,DC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F,G.
以上为七种基本语句.
二、思考并实现四种
1.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标题,分清已知、求作,并用数学符号表示.注意“求作”中先写出作什么图形,再写出它所需满足的条件.
已知∠AOB(如图2(a)).求作:∠A′O′B′,使∠A′O′B′=∠AOB.
(2)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作图的实现过程,注意以下几点:
①思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实现作图过程,将∠AOB放到△COD中(如图2(b)),利用“SAS”公理作出与△COD全等的△C′O′D′,从而得
到∠A′O′B′=∠AOB(如图2(c)).
②为简化作图过程,便于操作,可取△COD为等腰三角形,即在∠AOB的两边上截取OC=OD.更进一步地,可改造成尺规作图的语言,引导学生用简练的作图语句准确描述作图的实施过程.
(3)按照课本作法作图并证明.证明时要注意作图的作法中提供的边的条件.
以下几种都可仿照此步骤处理.
2.平分已知角.
已知:∠AOB(如图3).
求作:∠AOB内部的射线OC,使∠AOC=∠COB.
(1)教师重点分析作法是怎样想出来的.
①借鉴Ⅰ的思路,画出符合条件的示意图,分析如何构造以∠AOC,
∠COB为元素的两个全等三角形.
答:用“SSS”构造△ODF与△OEF,其中OD=OE,F在OC上,DF=EF.
②分析如何用作图实现以上过程:
要使OD=OE,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即可;要确定∠AOB上一点F,使DF=EF,只要分别以D,E为圆心,特定长a为半径作弧,注意为保证两弧能有
(2)让学生整理思路,按课本作法作图并证明.
练习1 作平角∠AOB的平分线OC,并回答OC与直线AB有何关系?
练习2 如图4,已知:钝角∠MCN.
①求作∠MCN的平分线CF;
②在学生画出图4的基础上,求证ED⊥CF,CF平分DE.
3.经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已知直线AB和一点C,求作AB的垂线,使它过点C.
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标题时,引导学生自发讨论已知点C与已知直线AB的位置关系(两种情况).
(2)对于点C在直线AB上的情况,引导学生将新问题化归为已知情况——过直线AB上一点C平分平角∠ACB.
(3)当点C不在直线AB上时,引导学生由练习2的作法和证明结论来提炼出本题的作图方法:先确定D,E两点(注意书上选取K点的作用),再确定F点(找F时所作弧的半径有特定条件).
4.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重点分析4与练习2的关系.
分析图4中的结论:CF垂直平分DE,要作DE的垂直平分线CF,只需确
三、四种的变式和复合练习
例1 用尺规按下列要求作图.(不写作法只画图)
(1)如图5,在∠AOD的内部作射线OB,使∠AOB=∠COD.
(2)作一个角的余角.
(3)把线段AB四等分.
(4)如图6,在钝角△ABC中,∠ABC为钝角.求作:
①△ABC中∠ACB的平分线CD;
②△ABC中BC边上的高AH;
③AC边的中垂线EF;
④AB边上的中线CG.
(5)如图7,已知直线AB和AB外一点C.求作:过C的直线CD∥AB.(提示:过C作直线l交AB于点E,在点C处作∠CEB的同位角(或内错角),使它等
于∠CEB.)
四、师生共同小结
1.目前已学过的五种;
2.几种常用的作图语句;
3.尺规作图的基本步骤;
4.以后作图中再遇到五种时,不必再重复作图的详细过程,只需给出标题,如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五、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需2课时完成.
1.为了分散难点,便于学生用语言准确叙述本节课的,教师设计了预备知识这一部分,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所要用到的常用作图语句,以及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如何用这些语句来解决本节的.
2.的分析过程要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逐层实现目的,并要揭示四个分别“怎样想出来”和“为什么这样想”的思维过程,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发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四种.
3.教师根据课时情况,可将第三部分的的部分练习题(如例1(1),(4)①)插到1,2后.
4.本课在2后面设计了两个练习,目的是既巩固2的各种变式情况下的作图,又为3,4启发思路.实质上,作角平分线与作垂线和中垂线的方法相类似.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shuxuejiaoan/164989.html
-
圆的方程_圆的方程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坐标和半径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也能根据圆的标准方程熟练地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2)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结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之间的互化. (3)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能够进行圆的普通方程与参数方...
-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_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 (2)理解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掌握两条直线的夹角. (3)能够根据两条直线的方程求出它们的交点坐标. (4)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5)进一步掌握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
-
[不等式的性质三]不等式的性质(三)详细阅读
探究活动 能得到什么结论题目 已知 且 ,你能够推出什么结论? 分析与解:由条件推出结论,我们可以考虑把已知条件的变量范围扩大,对已知变量作运算,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或者跳出不等式去考虑一般的数学表达式。思路一:改变 的范围,可得: 1. 且 ; 2. 且 ;思路二:由已知变量作运算,可得:...
-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怎么解_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掌握绝对值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在学会一般不等式的证明的基础上,学会含有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2)通过含有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的证明,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证明中的由因导果、执要溯因等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证明方法的探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全面思考方法; (4)通过含有绝对值...
-
【基本作图】基本作图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尺规完成四种,并会写出已知、求作和作法. 2.培养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四种;难点是用准确精练的几何语言叙述作图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 一、作图的预备知识 1.明确尺规作图和的含义. 教师应着重强调尺规作图与以前画图的区别,如解释以前角平...
-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视频_数学教案-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 (2)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理解每条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的,但不是每条直线都存在斜率. (3)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4)通过直线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
-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
-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
-
不等式的性质一二三_不等式的性质(一)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不等式各个性质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掌握它们的证明方法以及功能、运用; 2.掌握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3.通过不等式性质证明的学习,提高学生逻辑推论的能力; 4.提高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条理思维的习惯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建议1.教材分...
-
一元函数不等式的证明_不等式的证明(一)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证明不等式的三种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意义; (2)掌握用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来证简单的不等式; (3)能灵活根据题目选择适当地证明方法来证不等式; (4)能用不等式证明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不等式证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