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_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高二数学教案 2025-11-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
(2)理解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掌握两条直线的夹角.
(3)能够根据两条直线的方程求出它们的交点坐标.
(4)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5)进一步掌握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理解运用直线的方程讨论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思想方法.
(7)通过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多种推导方法的探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的判断;两条直线的夹角;点到直线的距离.

难点是两条直线垂直条件的推导;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和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

本节内容与后边内容联系十分紧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圆锥曲线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非常重要.

(1)平行与垂直

①平行

在讨论两条直线平行的问题时,教材先假定了两条直线有斜截式方程,根据倾斜角与斜率的对应关系,将初中学过的两直线平行的充要条件(即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转化为坐标系中的语言,用斜率和截距重新加以刻画,教学中应注意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②垂直

教材上将直线的斜率转化成方向向量,然后利用向量垂直的条件推出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结合斜率不存在的情况,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可叙述为:

或 一个为0,另一个不存在.

(2)夹角

①应正确区分直线 到 的角、直线 到 的角、直线 和 的夹角这三个概念.

到 的角是带方向的角,它是指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 重合时所转的角,它与 到 的角是不同的,如果设前者是 ,后者是 ,则 + = . 与 所夹的不大于 的角成为 和 的夹角,夹角不带方向.

当 到 的角为锐角 时,则 和 的夹角也是 ;当 到 的角为钝角 时,则 和 的夹角也是 .

②在求直线 到 的角 时,应注意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找出 与 , 的倾斜角 , 关系,得出 或 ,然后由 , 联想差角的正切公式,便可把图形的几何性质转化为坐标语言来表示,推导出

再由 与 的夹角与 到 的角之间的关系,而得出夹角计算公式

                 

这种把“形”转化为“数”的方法,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要认真揣摩.

③对于以上两个求角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3)交点

①求两条直线的交点问题就是求它们的方程的公共解的问题,这可以由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的定义来理解.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平行、重合,相应的由直线方程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有三种情况:有惟一解、无解、无数多个解.但在实际判定时,利用直线的斜率和截距更方便.若 , ,则:

           与 相交 ;

           且 ;

           与 重合 且 .

(4)点到直线的距离

①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研究点与直线位置关系的重要工具.教科书借助于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推导过程中,把与两条坐标轴都不平行的线段的长度的计算,转化为与坐标轴平等或垂直的线段长度的计算,从而简化了运算过程.

②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推出两平行线 , 间的距离公式: .

③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有多种方法,应鼓励同学们思考,下面介绍一种较简便的方法.

如右图,设 ,过点 作直线 的垂线,垂足为 ,则有

             

即         ,

                    .

当 时,上述公式也成立.

(5)当直线中有一条没有斜率时,讨论平行、垂直、角、距离的问题,不必套用以上结论,这时可结合图形几何性质;直接求解.

二、教法建议

1.本节知识与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知识和三角知识联系非常紧密,教学时应加强启发和引导.如学生对两条直线的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条件已经非常熟悉,因此在研究两直线平行时,应引导学生迅速建立联系:同位角—倾斜角—斜率(直线方程).又如,在求 到 的角 时,根据图形中角的关系,建立 与倾斜角 和 的联系(有且只有 或 两种情况),进而借助三角建立与斜率的关系,得出公式.

2.本节内容中在研究两直线的垂直条件时,由于采用向量这一更高级的工具来处理,显得既简单又深刻.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向量工具的运用,可让学生尝试用向量推导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

3.本节内容新概念不多,但要求推导的内容不少,教学时要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思想,重点放在思路的探求和结论或公式的运用上.本节不少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和讨论,还要适当增加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公式,增强学生动手计算的能力.本节还要加强根据已知条件求直线方程的教学.

4.不仅要使学生熟悉用斜率求两直线夹角的公式,也要掌握根据直线方程系数求夹角的方法(即教材中例6的方法),同时会根据所给条件选用.

5.已知两直线的方程会求其交点即可,不必研究两直线方程系数与位置关系之间的关系.

6.在学习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时,可利用课余时间发动学生寻找更多的推导公式的方法,并通过寻找多种推导公式的方法,锻炼思维,培养能力.

7.本节学完以后学生可以解决很多较复杂、较综合的问题,如对称问题、直线系过定点问题、光路最短与足球射门角度最大等最值问题.教学中应适当安排一些这样的内容,以训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目标 :(1)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2)会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3)在探索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推导思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过点 作 的垂线, 与垂足 之间的长度

【问题1】已知点 (-1,2)和直线 : ,求 点到直线 的距离.

(由学生分析、解答)

分析:先求出过 点和 垂直的直线:

: ,再求出 和 的交点

如果把问题1一般化就有如下问题:

【问题2】已知: 和直线 : ( 不在直线 上,且 , ),试求 点到直线 的距离.

二、点到直线距离

分析1:要求 的长度可以象问题1的解法一样,利用两点的距离公式可以求 的长度.

∵ 点坐标已知,∴只要求出 点坐标就可以了.

又∵ 点是直线 和直线 的交点

又∵直线 的方程已知

∴只要求出直线 的方程就可以了.

即: ← 点坐标←直线 与直线 的交点←直线 的方程←直线 的斜率←直线 的斜率

(这一解法在课前由学生自学完成,课上进行评价总结)

问:这种解法好不好,为什么?

根据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得出

分析2:如果 垂直坐标轴,则交点和距离都容易求出,那么不妨做出与坐标轴垂直的线段 和 ,如图1所示,显然相对而言 ,和 好求一些,事实上,设 到直线的距离为 , 坐标为 , 坐标为 ,则易求:

所以: ,

所以: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

所以: (至此问题2已经解决)

公式 的完善.

容易验证(由学生完成):

当 ,即 轴时,公式成立;

当 ,即 轴时,公式成立;

当 点在 上时,公式成立.

公式 结构特点

师生一起总结:

(1)分子是 点坐标代入直线方程;

(2)分母是直线未知数 、 系数平方和的算术根.

类似于勾股定理求斜边的长

三、检测与巩固

练习1

(1) 到直线 的距离是________.

(2) 到直线 的距离是_______.

(3)用公式解 到直线 的距离是______.

(4) 到直线 的距离是_________.

订正答案:(1)5;(2)0;(3) ;(4) .

练习2

1.求平行直线 和 的距离.

解:在直线 上任取一点,如 ,则两平行线的距离就是点 到直线 的距离.

因此, = =

【问题3】

两条平行直线的距离是否有公式可以推出呢?求两条平行直线 与 0的距离.

解:在直线上 任取一点,如

则两平行线的距离就是点 到直线 的距离,(如图2).

因此, = =

注意:用公式时,注意一次项系数是否一致.

四、小结作业 

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其推导;

师生一起总结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2、利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探索两平行直线的距离

4、探索“已知点到直线的距离及一条直线求另一条直线距离.

作业 :P54  13、14、16思考研究:运用多种方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shuxuejiaoan/164994.html

  • 圆的方程_圆的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坐标和半径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也能根据圆的标准方程熟练地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2)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结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之间的互化. (3)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能够进行圆的普通方程与参数方...

    发布于:2025-11-21

    详细阅读
  •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_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 (2)理解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掌握两条直线的夹角. (3)能够根据两条直线的方程求出它们的交点坐标. (4)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5)进一步掌握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

    发布于:2025-11-21

    详细阅读
  • [不等式的性质三]不等式的性质(三)

    探究活动 能得到什么结论题目 已知 且 ,你能够推出什么结论? 分析与解:由条件推出结论,我们可以考虑把已知条件的变量范围扩大,对已知变量作运算,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或者跳出不等式去考虑一般的数学表达式。思路一:改变 的范围,可得: 1. 且 ; 2. 且 ;思路二:由已知变量作运算,可得:...

    发布于:2025-11-21

    详细阅读
  •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怎么解_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教学目标 (1)掌握绝对值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在学会一般不等式的证明的基础上,学会含有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2)通过含有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的证明,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证明中的由因导果、执要溯因等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证明方法的探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全面思考方法; (4)通过含有绝对值...

    发布于:2025-11-21

    详细阅读
  • 【基本作图】基本作图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尺规完成四种,并会写出已知、求作和作法. 2.培养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四种;难点是用准确精练的几何语言叙述作图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 一、作图的预备知识 1.明确尺规作图和的含义. 教师应着重强调尺规作图与以前画图的区别,如解释以前角平...

    发布于:2025-11-21

    详细阅读
  •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视频_数学教案-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教学目标 (1)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 (2)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理解每条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的,但不是每条直线都存在斜率. (3)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4)通过直线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

    发布于:2014-06-06

    详细阅读
  •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

    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

    发布于:2014-06-06

    详细阅读
  •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

    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

    发布于:2014-06-06

    详细阅读
  • 不等式的性质一二三_不等式的性质(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不等式各个性质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掌握它们的证明方法以及功能、运用; 2.掌握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3.通过不等式性质证明的学习,提高学生逻辑推论的能力; 4.提高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条理思维的习惯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建议1.教材分...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一元函数不等式的证明_不等式的证明(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证明不等式的三种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意义; (2)掌握用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来证简单的不等式; (3)能灵活根据题目选择适当地证明方法来证不等式; (4)能用不等式证明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不等式证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论...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