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关学】第3节宋明理学学案

高二历史教案 2014-05-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历史教案】

第3节 宋明理学学案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
    《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
(1)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预习宋明理学,初步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全班分十组。课前分工,包括组长1人资料员3人记录员1人、发言人1人。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了解了学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情景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儒学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儒学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12345678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展示一:《三教图》(清•丁云鹏),

教师:请大家欣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三教图》(清•丁云鹏)(稍停)。现在是抢答时间  1.你们认为该图图中的三教是什么宗教,三个人又分别是谁 ?2.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一下三教在魏晋时期的发展状况?
学生抢答。
教师:我们大家回答的都很正确,两组各加10分。那么在当时三教合一的情况下,理学在儒道佛三教之间在相互吸纳滲透和儒家学者的探索思考中就应运而生了。那么什么是儒学呢?理学有哪些主要流派?又有哪些代表人物呢?
学生抢答并根据教材内容复述。
教师:回答正确,ⅹ组加10分。我们大致都了解了理学体系,现在我们深入了解理学大家的主要思想。首先我们结合课本了解程朱理学,并归纳二程和朱熹主要观点。
学生自读,并在课本上画出观点。

展示二:多媒体展示三位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① “理”
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认识论)
③ “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教师: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什么是“理”呢?
学生寻找资料,积极讨论,并积极回答:一组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二组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
四组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起来。
教师:大家说的都正确而都不全面。理学就是三位同学观点的综合,即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起来。那么理学相对于以前的儒家思想来说哪些是继承前人,哪些又是新时期的发展呢?
各组举手示意,寻找第一个举手的组回答:五组 理学继承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论述了理为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的准则。
教师:完全正确,加十分。那么什么是格物致知呢?我们先看一段材料

展示三:材料一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二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 《朱子语类》
探究:什么叫格物致知?从学习程朱的思想,你认为他们是为了让人们探究真理吗,为什么?
学生激烈讨论,几分钟后得出结论,几个组尝试回答。焦点主要集中在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上。12345678
教师:同学们前面问题回答较好,对于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上,同学们回答有点问题,现在我给大家讲解一下。所谓格物,指接触外在事物;致知,指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由此可见他们的学说还是在理学的指导下,对事物进行探究,而他们的思想也是服务于理学的内核—三纲五常的,以来规范人们的道德,维护封建统治,其中,有段资料说,有人曾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否再嫁?”程颐断然回答:“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由此看出他对人性的压抑可见一斑。所以,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正因为如此,南宋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探究:请大家分析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
(1)政治因素: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
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促使学术活跃。
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
(2)经济因素: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为理学兴起奠定物质基础。
(3)文化因素: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①科技文化的进步显著: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②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探究成为时尚。
(4)思想因素:理学的兴起与思想史自身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①理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
②魏晋至隋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结论: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了解另一个思想派别----陆王心学

展示四:陆王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图像及介绍,并让学生找出两人的思想观点
陆九渊---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提出“心即理也”,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是内心反省(即“发明本心”)。
王阳明---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② 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修养的关键在于克服私欲,“致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贤。
③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探究:王阳明心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 明中期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统治陷入危机。
② 王阳明认为: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封建统治。

上面就是陆九渊和王阳明的主要观点,请大家归纳一下心学的主要特征。(5分钟)归纳完毕,请大家用一句话表述。
9组抢答: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求理的方法是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教师:正确,加十分。那么我们再回忆一下,理学的主要特征。(5分钟)
8组:理学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通过外在学习,明道德之善,克服私欲。
教师:回答完全正确,

展示五:观点•争鸣:《宋明理学的利弊》
观点1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清人戴震曾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批判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12345678
   观点2    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既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地方。你如何认为呢?可以各抒己见。
思路引领:(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各组回答问题情况进行反馈,表扬优秀的前三名,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本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宋明理学,那么,儒家思想是如何继续发展的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明末清初的儒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如何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分析评价。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

【导学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节 宋明理学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宋明理学》,初步把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一)三教合一的趋势
  三教:__、__、__。
1、魏晋南北朝:三教相互影响和融合。
(1)儒学:吸收__、__的精神,呈现新的发展。(2)佛教:吸收儒学精神,逐渐中国本土化。(3)道教: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2、隋唐时期:三教的发展和融汇。
(1)隋朝:
① 儒学家提出“____”=“三教合一”② 主张以__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朝:
① 统治者奉行“____”的政策:尊道、礼佛、崇儒。② 佛、道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③ 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两宋:程朱理学
1、理学含义:
北宋时期,儒学家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儒家学者融合__思想来解释儒家的__,从而建立了以“__”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12345678
2、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代表 生     平 思        想
观        点 学

程颢 
北宋儒学家。
号称“明道先生”。
 ① 核心思想:“__”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②“天理”和____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 提出“____”的认识论:认为“____”,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洛派

程颐 
北宋儒学家。
号称“伊川先生”。
  

朱熹 

南宋儒学家。
理学集大成者。 (1)强调“______”:理之源在于__,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____,是人性的____;   (2)深化“____”:①“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②“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____,而不是____。 

闽派
3、理学影响:
(1)适应了____的政治需要,南宋以后长期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_____。
(2)朱熹编著的《______》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朱喜的学术思想流传至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朝鲜、日本形成了“____”学派。
(4)程朱理学的纲常名教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三)宋明:陆王心学
1陆九渊心学
(1)生平:南宋儒学家,号“象山先生”。
(2)观点:◆“__”是万物的本源,“心”就是“__”。◆ 强调“______,______”,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____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心学:把理学发展为心学
(1)概况:号阳明先生,继承发展___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形成“陆王心学”。
(2)主要观点:

观   点 概                    况 备   注
心即理 ①吸取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 

都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②宣扬“______”“___”的例题 

认识论 
致良知 ①认为___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易被__侵蚀。 
  ②主张加强___,去人欲,恢复良知本性。 
 知行合一 ①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__,用___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②无法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4、传播概况: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的原因
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3.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12345678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请大家欣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三教图》(清•丁云鹏)
1.你们认为该图图中的三教是什么宗教,三个人又分别是谁 ?

2.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一下三教在魏晋时期的发展状况?

探究二:归纳二程和朱熹主要观点。理学相对于以前的儒家思想来说哪些是继承前人,哪些又是新时期的发展呢?
 

探究三:材料一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二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 《朱子语类》
思考:什么叫格物致知?从学习程朱的思想,你认为他们是为了让人们探究真理吗,为什么?

探究四:通过上面的学习,请大家分析一下程朱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探究五:根据陆九渊和王阳明的主要观点,请大家归纳一下心学的主要特征。

探究六: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探究七:观点•争鸣--《宋明理学的利弊》
观点1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清人戴震曾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批判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
   观点2    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既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地方。你如何认为呢?可以各抒己见。

(三)反思总结
宋明理学 观点 影响
程朱理学 二程  
 朱熹  
陆王心学 陆九渊  
 王阳明  
 

(四)当堂检测
1.关于宋明理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来    b.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c.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d.认为天理是人与天地万物共同的本原
2.“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这首佛教唱词提倡的修炼方式有类同的是
a.格物致知          b. 陆王心学         c.程朱理学           d.黄老之学12345678
3.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宋明理学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有  
①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②注重气节与品德  ③发奋立志  ④敬畏天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6.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7.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8.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五)课后练习与提高
1.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 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与其对立
        
a、顾炎武      b、李贽           c黄宗羲       d 王夫之
2.清代学者戴震说:“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此话意在
a.抨击理学对人的摧残                      b.强调“理”大于“法”12345678
c.赞扬理学的积极作用                      d.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3.一位参加过南宋末期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南宋灭亡之后又参加了元朝的科举考试,考试时他发现考试内容增加了
a.《四书》    b.《四书章句集注》    c.《五经》   d.《春秋繁露》
4.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上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a.西汉          b.隋唐            c.北宋            d.南宋
5.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6. “僧问:如何解脱?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禅师曰:谁诟汝? 问:如何是涅般?禅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禅师观点相似的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7.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五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六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途径的主张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
 

12345678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lishijiaoan/18821.html

  • 生物选修三专题五|选修三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a层1、 了解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起止时间、简单经过及结果和影响。。b层1、 美国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原因。2、 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c层1、 比较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异同。【情境导入】【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108-1112、填写新坐标p68自主研修内容 3、构...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课件_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四、课标要求:以西欧、日本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含义、撒切尔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政策及成效;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的特征、内容;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内容及成效;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含义、政府主导作用的表现及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概况。(2)过...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印度圣雄甘地的后人|第2课《圣雄甘地》教案

    【课标要求】 1、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开展土布运动、食盐进军、提倡不合作和绝食祈祷事迹等。 2、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甘地倡导和领导大规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甘地及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_第一单元15-18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单元内容分析]15世纪之前的世界历史,各个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基本上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路线平行地发展,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受制于地理隔绝及交通技术的限制,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跨越是横向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突破,这一具有根本...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百家争鸣的教案]第一节百家争鸣教案

    第一节 百家争鸣教案一.设计思路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的重要考点|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明治维新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 明治维新第一节 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课程标准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知识与能力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过程与方法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成长、人民起义不断和...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北魏孝文帝改革1001无标题】北魏孝文帝改革1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二.教学过程【知识疏理】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ppt】《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

    一、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 (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 (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利用...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教案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本节重点知识】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航海家及支持国、航线、意义;2、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开辟新航路的原因;3、葡萄牙和西班牙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地区;4、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知识结构图解】一、新航路的开辟1、时间:15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扩张的时代”...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2020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卷】2020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辅导讲义

    【备注】①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中使用的“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四个行为动词是指会考的测试能级要求,即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叙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考试主要侧重于前三类。②题型比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主观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