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改革的重要考点]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学案

高二历史教案 2014-05-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第一节   积贫积弱的北宋

课程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教学难点 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三冗”和“岁币”

【自学评价】 1、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把      权、      权、     权都收回中央,加强了          。 2、为加强中央集权,北宋的军事部署实行         政策,禁军频繁调动,形成了“          ,           ”的局面 。 3、北宋之初,朝廷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           ,每年又通过      和          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职,造成北宋官僚机构           。 4、军队和官员的激增必然促使           的激增。除了“      ”“       ”的费用外,还有          、           的费用,再加上宋仁宗统治时期皇室开支          ,北宋又出现        之弊。此外,每年向辽和        交纳的         ,也是相当沉重的财政负担。 5、北宋中期,统治者对内无法平息此起彼伏的          ,对外逐渐无力抗击        。 6、北宋对辽采取被动          的方针,北宋在檀渊打了胜仗,却订立了屈辱的          。 7、北宋在对西夏的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和        迅速加深,          、富弼等有名望的大臣纷纷要求宋仁宗            ,将《             》作为改革的基本方案上奏仁宗。 【知识结构】 一、背景: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三冗”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一)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造成         局面(财政危机) 1.出现背景:赵匡胤为防止割据和分裂,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加强集权.弊端也明显 2.弊端表现:⑴冗兵:①从       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         。 ③为防止      侵扰,在边防大量       。 ⑵冗官:①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             。 ②每年通过        和         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③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效率低下,庞大官僚机构日益糜烂。 ⑶冗费:①庞大         (冗官,冗兵)。    ②大兴土木,修建寺院。 ③     开支不断增大。            ④每年给辽夏“      ”(冗费)。 3、产生危害:“         ”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4、产生根源:北宋初年加强               的措施。 【课堂演练】 为什么说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二)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造成       局面(边境危机-----外患) 1、策略失当: ⑴军事部署:实行“      ”政策,一半禁军驻守    及附近,造成     相对空虚。(目的是?) ⑵频繁调动:实行禁军轮流驻守      ,形成“           ,          ”的局面。(目的是?) 2、对辽夏作战失败:(外患) ⑴对辽作战:太宗被动防御,10xx年    之战胜利却订立屈辱“         ”,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 ⑵对夏作战:屡败和议,给西夏“       ”白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⑶战争结果: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的威胁,还是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三)阶级关系上——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政治危机----内忧) 1.原因:⑴北宋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    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 ⑵               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 2.影响: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 二、庆历新政-----揭开改革序幕(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1、背景:对       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      革新弊政。 2、方案:《              》。 3、中心:                。 4、结果:历时仅一年多,于    年失败。(范仲淹被罢官后创作《           》) 5、原因:⑴触犯了                  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根本原因) ⑵        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 6、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            。 【重点难点】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增设官僚机构(实行            ,每年又通 过       和           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冗官 扩充军队(灾年将                收编入伍; 为应付辽和夏的侵扰,在边防              ; 军事部署实行                        政策; 禁军频繁调动,形成了“                  ,                          ”的局面 )         ------冗兵 养兵、养官、战争赔款(由“               ” “               ”带来的财政开支大激增; 统治者奢侈腐化:大兴土木等; 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              ”)        -----冗费 积弱:冗兵----军队战斗力弱,素质低下          【课堂小结】 1、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形成: 2、 揭开改革的序幕--------庆历新政 【课堂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请回答: (1)“三冗”指哪“三冗”? (2)分别指出“三冗”给宋王朝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答案: 【学后反思】 12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第二节   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归纳王安石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主要变法措施。 

过程与方法 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育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内容;         (2)认识变法各项措施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艰巨性。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富国”、“强兵”和“育才”

【自学评价】 1、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           ,是               而不是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从             年开始,先后制定和推行了以下新法:            法、              法、青苗法、           法、方田均税法和             法。 2、为了革除军队中的弊端,使其内足以               ,外足以           ,便成为王安石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3、王安石执政以后,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军队进行了整顿:         法 、将兵法、           法和            。 4、王安石在育才方面主要的措施有             和改革             。 5、王安石变法,使          增加,抑制了         的势力,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          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         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变法中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的        局面。 6、变法的思想偏重于谋求              ,获取尽可能多的              ,而且新法实行显得                 。 【知识结构】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造成         局面(财政危机) 2、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造成     局面(边境危机---外患) 3、阶级关系上—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政治危机----内忧) 4、庆历新政-----揭开改革序幕。 二、变法目的和性质: 1、时间:1069年。 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3、中心:富国(理财)。    4、目的:       ,         ,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5、性质:在不触动         的前提下,对         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改革。 三、变法措施: (一)富国之法(理财之法) 1、思想和策略: ⑴对社会问题认识: ①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           ,而在于           。 ②农民贫困是由于               ,由于政府把            加在农民身上。 ⑵变法的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依靠农民积极开发自然资源,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1)均输法: ①措施:      必须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需要情况        采购。 1)   ②作用:物资需求和    物资供应得到配合;不合理负担有所减轻;节省       和       ,增加财政收入,也避免     。 2)市易法: ①措施:政府设立“      ”,        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      时再卖。商贩向      缴纳抵押品,可成批   官府的货物到各地出售,半年    利息。 ②                    ②作用:限制       对市场的控制,增加       的财政收入。 3)青苗法: ①措施:各州县在每年  时,两次    或    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并加收    利息。 ②作用:使农民免受        ,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4)免役法: ①措施:废除      轮流充当州县官府差役办法,改由州县        充役,        征收募役费用。 ②作用:减轻农民     负担,保证了         ,扩大了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5)农田水利法 ①措施:规定各地兴修      ,其工料由当地居民       高下分派。②作用:农田水利有了很大发展,大量薄地变良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减轻农民     负担,保证了         ,扩大了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6)农田水利法 ①措施:政府重新      ,根据            划分等级,作为赋税负担的依据。 ②作用:克服官僚地主      ,           的弊病,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二)强兵之法 1)将兵法: ①措施:a.对禁军      ,整编后军队进行训练;b.各路设置负责操练的将官,教阅戍守当地的军队。 ②作用:改变了        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            。 2)保甲法: ①措施:a.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     。b.农闲保丁操练,          维持治安。 ②作用:壮丁受到军事训练并和       相参为用,国家      费用减少,     负担减轻。 3)保马法: ①措施:废掉依靠政府的   ,由   代养官马;同时以优惠政策,使民户踊跃养马。 ②作用:节约          ,降低            。 4)设军器监: ①措施:在开封内设置        ,专门管理武器制造,依其制作的精粗进行赏罚。 ②作用: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产量提高,数量足够十年之用。  (三)育才之法 1、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认为科举的变更是除旧布新的开端) ⑴内容: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  取士,在《 》《书》《易》《   》《 》中选一经。 ⑵作用:选拔大量能够               的有用人才。(也是目的) 2、   改革学校制度 ⑴认识:要统一思想,培养改革派人才在于         的变革和发展。(也是目的) ⑵原因: ①    作为全国最高的学府,长期以来是高官子弟      的地方,已徒有虚名。 ②太学被保守派所把持,成为反对变法的      。(甚至以“王莽变法”考题攻击王安石) ⑶内容: 整顿太学,把改革派编纂的《   》《    》《    》(合称《        》)作为必读教材,也使科举考试的依据。 ⑷作用:使      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3、育才之法的影响: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直到   仍在太学中流传 四、改革的结果和认识(短暂的变法) 1、变法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              局面 ⑴改变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经济很大发展,国库积蓄够   年之用.(理财中哪五个?) 青苗法: 取代高利贷; 方田均税法: 限制隐田漏税行为; 市易法: 使商业利润中一部分收归国家; 募役法: 使农户赋税剥削减轻; 农田水利法: 促进农业的发展. ⑵抑制兼并,人民负担减轻. ⑶改变积弱局面:扭转        屡战屡败局面,1072年      拓地千里,是北宋军事空前大捷.(强兵措施) 2、改革的失败 ⑴失败标志:       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⑵失败原因: ①变法触犯了      、      的利益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②指导思想上         ,且新法实行        。③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④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⑤指导思想有误,违背          规律。 ⑶失败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而且要注意用人。 3、改革评价: ⑴变法不足: ①它是地主阶级           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       ,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            危机。 ②变法以        的统治为出发点,    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⑵进步意义: ①增加了         ,加强了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          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       、       。 ⑷改革启示: 【课堂小结】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课堂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材料二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   材料三 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①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②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 ③在材料二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④材料三赵翼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说明你的结论。 答案: 【学后反思】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lishijiaoan/18470.html

  • 生物选修三专题五|选修三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a层1、 了解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起止时间、简单经过及结果和影响。。b层1、 美国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原因。2、 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c层1、 比较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异同。【情境导入】【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108-1112、填写新坐标p68自主研修内容 3、构...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课件_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四、课标要求:以西欧、日本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含义、撒切尔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政策及成效;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的特征、内容;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内容及成效;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含义、政府主导作用的表现及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概况。(2)过...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印度圣雄甘地的后人|第2课《圣雄甘地》教案

    【课标要求】 1、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开展土布运动、食盐进军、提倡不合作和绝食祈祷事迹等。 2、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甘地倡导和领导大规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甘地及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_第一单元15-18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单元内容分析]15世纪之前的世界历史,各个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基本上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路线平行地发展,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受制于地理隔绝及交通技术的限制,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跨越是横向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突破,这一具有根本...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百家争鸣的教案]第一节百家争鸣教案

    第一节 百家争鸣教案一.设计思路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的重要考点|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明治维新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 明治维新第一节 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课程标准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知识与能力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过程与方法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成长、人民起义不断和...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北魏孝文帝改革1001无标题】北魏孝文帝改革1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二.教学过程【知识疏理】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ppt】《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

    一、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 (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 (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利用...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教案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本节重点知识】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航海家及支持国、航线、意义;2、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开辟新航路的原因;3、葡萄牙和西班牙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地区;4、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知识结构图解】一、新航路的开辟1、时间:15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扩张的时代”...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2020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卷】2020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辅导讲义

    【备注】①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中使用的“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四个行为动词是指会考的测试能级要求,即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叙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考试主要侧重于前三类。②题型比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主观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