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二历史教案 2025-11-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历史教案】

第三单元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北魏建立于   
a.三国时期  b.东晋时  c.前秦时  d.386年以后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   ③先进文化的吸引  ④社会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3.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对汉制总的态度是   
a.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b.持怀疑态度,对于是否学习犹豫不决
c.逐渐受其影响,有限地学习、接受  d.对其大加赞赏,决定全面学习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71年,拓跋宏继承帝位    b孝文帝汉化的推动者是冯太后
c.孝文帝自幼饱读儒家经典    d.孝文帝决心改革汉制,以维护鲜卑旧制
5.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的根本原因是
a.拓跋圭等统治者实行改革,使北魏强大    b.前秦瓦解
c.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客观上其他政权的弱小
6.透过右图能获知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 
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
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    
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北魏骑马武士陶俑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
强化提高
7.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8.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牛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9.右图的人物是
a.后燕太医
b.汉族地主
c.汉族儒生
d.鲜卑贵族
10.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拓跋硅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⑤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123
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冒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役。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
(2)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
(3)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各民族间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为巩固统治,北魏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这样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还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但是由于各种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和欠缺,使得北魏政权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如宗主督护制的存在加重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   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于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道:“吾今昕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拓跋贵族的残暴统治,激起各族人民不断爆发起义。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北魏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不改革会造成什么后果?
(3)你若生活在那一时代,处在孝文帝的位置,怎样做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
高考猜想
13.(xx•江苏启东)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除曹魏和北周外,
还有   
①西晋②前秦③北魏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4.(xx•山东青岛)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
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族学习汉族文化
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
优化训练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d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386年,拓跋圭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2.d  该题考查学生的复合选择能力。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3.c  本题主要考查概括归纳能力。由于汉制的进步性,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如拓跋圭就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不过学习是有限的,没有全面学习。
4.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把握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一封建化,即可知d项是错误的。
5.a  改革旧的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6.d  骑马武士陶佣直接反映出北魏借武力统一北方,同时也映射北魏时较高的陶瓷艺术。至于统治者实行什么统治政策在图中是无从得知的。123
强化提高
7.b  本题考查学生对当时先进经济发展形式实质的理解能力。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封建制下的农业发展模式,因而选b项。a、c、d三项较之b项是落后的。
8.b  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民族融合如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
9.c  本题考查对历史图片的再认再现能力。崔浩是汉族儒生,在北魏时受到重用。
10. c  本题考查的是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全面认识能力。既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内容,此题中的③不符合题干“有利条件”的要求,可直接排除。
课外延伸
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题抓住“宗主督护制”即可作答。第(2)、(3)题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方面要把材料与问题联系起来考查,另一方面要在问题中抓住关键词语。
【答案】(1)宗主督护制。
(2)剥削农民,隐冒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3)它的推行激化了矛盾.改革迫在眉睫.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从北魏统治危机的出现入手,多方面分析,说明改革的必然性。第(2)题可联想当时社会矛盾的存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第(3)题要以“孝文帝”的身份,结合当时形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
【答案】(1)①北魏崛起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得到发展。②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社会基础。③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由于各种制度的欠缺和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并使北魏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改革迫在眉睫。④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这对孝文帝改革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2)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愈加动荡,统治危机加剧。
(3)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和采用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和政策,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高考猜想
13.a  本题考查了散落在教材各处的知识,尽管前秦存在时间短但也曾统一过黄河流域。
14.c  崔浩是汉人,得到鲜卑族重用,但他并未卖国,排除a、b两项;而d项融为一体之说违背史实。题干实际上说明的是鲜卑民族的汉化问题。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lishijiaoan/164987.html

  • 第六单元测试卷_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7课 毛泽东思想a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及论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探究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

    发布于:2025-11-21

    详细阅读
  •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第3课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康熙帝奖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减免租税和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及其所受的阻碍。二、思想教育目标:1 康熙帝实行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2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

    发布于:2025-11-21

    详细阅读
  •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一)

    (一)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英、法、美三国提出“修约”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军炮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天津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 第二次鸦...

    发布于:2025-11-21

    详细阅读
  • 第六单元测试卷_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7课 毛泽东思想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及论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发布于:2025-11-21

    详细阅读
  • 第四章_第四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一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教材分析1、 地位和作用 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从教材的整体布局来看:本课是源头。是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起点,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开始,它促使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上了新台阶,还由于列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它上承第...

    发布于:2025-11-21

    详细阅读
  • 【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 教学设计示例

    第十八课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棉花种植的发展;纺织、制瓷和采矿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手工工场的出现。在教师指导下,看本课地图及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分析机户和机工的关系以及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提高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认识...

    发布于:2025-11-21

    详细阅读
  •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第一课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和思想教育: (1)清政府在各族人民支持下,同割据、叛乱势力进行斗争,加强了对福建、广东、云南、蒙古、西藏、新疆等边地的管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土尔扈特的重返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 (2)清朝前期的疆域,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共同缔...

    发布于:2025-11-21

    详细阅读
  • [第四单元英语]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第4课 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的整体规划布局一般村落遗址与都邑遗址的区别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多角度看问题图片对比分析关注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状况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能够复述课文中的4种...

    发布于:2025-11-21

    详细阅读
  • [音乐与美术的关系]音乐与美术

    第18课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是必修三的第8个专题“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下的第2条“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和第3条“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在《考试大纲》中隶属于现代世界中的第...

    发布于:2025-11-21

    详细阅读
  • 蒋家王朝的覆灭_蒋家王朝的覆灭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1947年6月至1948年9月是战略进攻时期,中共中央及时做出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决策,挺进中原,是历史的一个转折点。1948年9月开始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它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三...

    发布于:2025-11-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