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小p_我是经济小能手》教学设计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2013-09-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教材依据

  义务教育中小学教科书(实验)初中信息技术第三册,第一单元《谁能夺冠》,活动3分析数据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

  一、教学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而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因此本课题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层层探索、层层分析,以此达到对知识点的积累,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知识能力

  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excel的基本概念、工作表的基本操作。新课程特别强调“要教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培养其信息素养”,因而我们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一些纯粹的技术。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希望能通过学生自己的双眼、双手以及思考来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一点一滴的分解知识点,从而减轻他们对新知识的畏惧、降低理解的难度。

  2.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教师除组织常规教学外,更多的要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知识融入到活动中,并充分给予鼓励和肯定。考虑到学生学习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差距、个性的差异,所以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强化,让学生处于解决一个问题后再抛出一个新的问题,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状态,通过意义建构,学生不断地积累知识技能,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分析数据》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公式和函数的应用。公式和函数的应用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工作表原始数据的建立之后的学习内容,工作表数据的处理是信息加工的重要手段,是体现excel强大功能和使用价值的内容,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在excel整章的学习过程中既是重点,又是后面图表学习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重要平台。

  另一方面,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现有知识有距离,他们在认知中很少对函数、公式有过思考或使用,因此理解这些概念和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教师设计的任务“饮食预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能激起学生很大的关注和兴趣,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并且随着任务的深入,不仅学习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而且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灵活运用公式的设计与输入;

  2.了解公式和函数的作用;

  3.掌握公式和函数的格式;

  4.掌握常用函数的使用(sum、average);

  5.能灵活运用公式和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6.理解填充柄的作用并灵活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强化,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采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应用的主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完成作业后的自豪感与成就感。1234

  2.体会excel电子表格的优势,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公式的设计与输入;

  2.常用函数的使用(sum、average)。

  难点:1.构建公式和函数时单元格地址的运用;

  2.填充柄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1.教师为学生设计几个细化的任务;

  2.打开多媒体电脑教室的教师机和学生机,保证电脑教室的广播系统工作正常;

  3.在教师机上新建“学生作业”文件夹,并将其设为共享文件夹,在该文件夹中存入学生完成作业所需的文件;

  【教学模式选择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中“导入”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需环节,课堂的导入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

  因此我创设情境,整堂课围绕“我是经济小能手”的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在导入中通过对日常家庭饮食开销的预算,引入excel中用公式和函数的计算。“饮食预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激起学生很大的关注和兴趣,也利于教师继续开展下面的教学活动。

  第一个环节,紧接着延续导入中的问题讲解公式的作用以及格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学以致用,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且注意力高度集中。显然本节课学生仅仅处于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远远不够,因此教师通过让学生完成“初级实践(表1、表2、表3、表4)”工作表学习公式的设计与输入,教师设计的四个表格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强化,让学生处于解决一个问题后再抛出一个新的问题,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状态,通过意义建构,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积累知识技能,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

  第二个环节,学生有一定的能力差异,这种差异性并不一定是不好的。在本节课中教师抓住学生间存在的差异问题设计了下面的教学活动(通过“深入实践(问题1、2、3、4)”工作表学习常用函数的使用),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从公式应用到函数应用的过渡;二是减少了能力较弱学生的懒惰心理,促使他们与其他同学共同学习。随着问题1、2、3、4的深入,不仅学习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而且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第三个环节,教师设计了提高任务,稍有些难度。一是为了提供个别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二是为了提供充足的时间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任务,缓和学习氛围,不让学生处于过度紧张的学习状态;三是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争当学习先锋。

  最后在小结中通过集体做选择题、判断题强化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教学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想

创设情境,通过对饮食开销的预算,引入excel中用公式和函数计算

幻灯片讲解

公式的作用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无论穿衣、饮食、住宿还是交通都要花钱。

与学生交流是否预算过自家的饮食开销。

为学生提供excel文件。

将班级学生分为4组计算。

假设日均饮食消费不超过30元视为合理消费,找出不合理消费的家庭。

询问学生结果以及计算方式,提问:你的方法方便吗?excel表格的优势到底有哪些?

引入excel的优点:计算,可以用公式和函数计算。1234

用幻灯片讲解excel中公式的基础知识。

感兴趣

跃跃欲试

用各种方式计算

得出结果

积极回答

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了解

excel中公式和函数的应用与学生的现有知识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和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中教师设计的任务“饮食预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能激起学生很大的关注和兴趣,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设计分组计算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引入excel的计算优势,增强导入环节的实效性。

在开展活动前,让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有大致了解,符合学习的规律。

公式的格式

通过“初级实践(表1、表2、表3、表4)”工作表学习公式的设计与输入

以消费不合理的家庭为例。

分别演示操作在公式中使用具体数据和单元格地址计算,通过直观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在构建公式时尽量使用单元格地址,不要直接引用单元格中的具体数据。

用幻灯片讲解3个公式计算的例子。

提问学生公式应如何设计。

设置陷阱,强调易错点。

指导学生打开excel文件中的“初级实践”工作表,简单介绍实践要求。

巡视,个别帮助。

解决一些常见问题,如个别学生可能忘记在公式中加括号等。

仔细观察,听讲

初次接触公式的输入,理解

思考,回答

注意“=”,“()”的使用

了解公式中乘号和除号的书写,练习公式的输入,巩固知识

根据工作表中的具体要求完成表1、2

不抛弃导入环节中的例子,而是用它引入新的知识点,一方面显示出知识间的连续性,一方面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难度。

幻灯片讲解公式的设计问题,用了三个例子,分别设置了陷阱,突破了难点。(构建公式时单元格地址的运用)

在本节课中一方面预留了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完成任务,一方面细化了任务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完成任务。

个别学生演示已完成的表3,讲解完成的方法,有什么缺点?(重复计算)

教师演示操作复制计算规律的方法。

两者对比:突出后者更简便,再次强调构建公式时用单元格地址的好处。

巡视,个别帮助。

注意发现共性问题,适当暂停集体讲解。

等待大部分学生完成“初级实践”工作表。

公布作业答案。

鼓励少部分学生尝试完成“深入实践”工作表中的作业。

发现部分学生已完成“深入实践”工作表中的问题1

仔细观察,理解

复习前面的知识点

继续完成表3、4,体会公式复制的优点

核对作业答案,有一定的成就感

部分学生进入“深入实践”工作表根据要求用公式完成作业

初级实践中设计的表3、4再次设计陷阱,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温故知新,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设计的表1、2、3、4中的知识点新、旧交替,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顺其自然达到知识点的强化。

核对答案这个环节不能稍,而且要等待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再核对,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

通过“深入实践(问题1、2、3、4)”工作表学习常用函数的使用

展示个别学生用公式完成的问题1。

对能力较高的学生给予表扬并鼓励,提问有无更好的办法?

引入有更简便的方法,用函数计算。

以问题1、2为例,演示求和、平均值函数的使用,检验结果。强调:函数也是公式,也可以直接手动输入。

在演示过程中有意识地强调单元格区域的选择问题。

巡视,个别帮助。

提供作业的最后答案。

仔细观察其他同学的作业,思考1234

仔细观察

检验结果一样

认为函数更方便

注意单元格区域的选择

完成“深入实践”工作表中的问题1、2、3、4

核对答案

学生有一定的能力差异,这种差异性并不一定是不好的。在本节课中教师抓住学生间存在的差异问题设计了下面的教学活动(通过“深入实践(问题1、2、3、4)”工作表学习常用函数的使用),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从公式应用到函数应用的过渡;二是减少了能力较弱学生的懒惰心理,促使他们与其他同学共同学习。随着问题1、2、3、4的深入,不仅学习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而且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提高任务

小结

板书:max(),min()函数。

鼓励个别能力较高的学生尝试“提高”工作表集体简单讲解完成提高任务的方法,或与个别学生交流。

集体核对答案。

在过程中适当提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表扬整体学生。

通过集体做选择、判断题强调个别知识点

利用已学知识,积极探索

对应不同的作业,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

做题反馈,强化知识的吸收

教师设计了提高任务,稍有些难度。一是为了提供个别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二是为了提供充足的时间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任务,缓和学习氛围,不让学生处于过度紧张的学习状态;三是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争当学习先锋。

通过集体做选择题、判断题进行小结,这种形式简单、效果好,强化了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的任务“饮食预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激起学生很大的关注和兴趣。随着任务的深入,不仅学习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而且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在细化学习任务时,我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强化,让学生处于解决一个问题后再抛出一个新的问题,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状态,通过意义建构,学生不断地积累知识技能,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进展及出现的问题,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与及时的肯定,学生最终的作业完成率比较高。

  然而虽然我的整堂课的设计想法很好,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仍出现些问题。通过课后反思,我小结了以下几点问题:

  1.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练、明了,特别是在导入和任务衔接部分有些“废话”,我对整个课堂缺乏一定的控制力,这是我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2.在与学生核对答案时比较关注最终结果,忽略了过程性评价,要多关注学生个体,多“跑跑”,这也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3.与学生交流欠缺,课堂气氛不是很好,有客观也有主观原因,我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希望今后能有更大的进步。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chuzhongxinxijishujiaoan/1123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