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颈椎|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习题

八年级物理教案 2012-11-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物理教案】

一、知识网络
  1、人耳的构造
    ①外耳: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鼓膜、鼓室、三块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前庭、半规管、耳蜗(连接听觉神经)
       2、人耳听声音的过程:
       ①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听觉中枢引起听觉
       ②骨传导:头骨、颌骨→听觉神经   (传声效果更好)
      3、双耳效应
      ①产生原因: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
      ②利    用: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
小知识:人类听觉障碍有两种方式,一种为传导性听觉障碍:即鼓膜、听小骨受到损坏,若通过其他途径(骨传导)将振动传递到
听觉神经,人也可以感知到声音;另一种为神经性听觉障碍:听觉神经受到损坏,一般很难治愈
 
二、典型例题
1.   人类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振动,这种振动经过         及其他组织传给                再传给大脑的听觉中枢,人就听到了声音.
2.下面情况中不能通过骨传导听到声音的是(   )
a.贝多芬耳聋后,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住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
b.听小骨损伤          c.听觉神经损坏          d.鼓膜破损
3.用牙轻轻咬住木棒上端,用手指轻轻敲木棒下端,注意听这个敲击声,然后张开嘴使牙不接触木棒,而保持木棒的位置不变,手指用同样的力轻敲木棒下端,比较两次听到的敲击声,这个小实验能说明什么?
 
 
三、点击中考
1. [2005芜湖]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            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四、培优练习
1. 下列属于骨传导引起听觉的是:(    )
a.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跳         
b.同学们在教室里听到老师的讲话声
c.捂住耳朵,把振动的音*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到的声音    
d.小明听到小华骨关节运动时发出的声音
2. 在很多电影院里,为了更好的体现影片的效果,往往在剧场的各个方位都装有大大小小的音箱,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
a.使观众听到的声音响一些       12
b.使电影院里各个座位上的噶都能听到声音
c.使观众听到的声音更清楚些    
d.利用双耳效应,让观众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产生立体声效果
3. 助听器的主要作用是:  (   )
a.传导声音                b.增大声音的响度
c.修复人耳中损坏的部分        d.以上说法都正确
6. 课堂上,胖胖在偷偷的吃饼干,第一次他把饼干快速的塞进口中用力咬了一下,他自己听到很大的“卡嚓”声,他吓的惊恐的望着讲台上的老师,发现不但老师没有任何反应,就连同桌都没有意识到,看到大家都若无其事,胖胖十分开心,心想吃饼干是不会被发现的,于是他大胆的一块接一块的吃得喷香的,直到老师把他抓起来。在这个故事里,我们除了能学道要老老实实做人,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在课堂上千万莫违纪,违纪必被捉的道理外,还能说明什么样的物理知识,请大家说说看.
 
 
 

7.小军的爸爸是个粗心的人,有一次手机放在房间不知放在哪里,找不到了,这时小军想到一个办法帮助爸爸找到了手机,小军用家里的固定电话不断拨打手机使手机发出声音,然后顺着手机铃声的方位找到了,他运用了什么物理知识?
 
 

8.动物在活动时常常忘不了竖起耳朵,并且还不时转动着头部,从声学角度解释这是为什么呢?
 
 

9.不少同学都有单放机和立体声的耳机,在课余时间听听音乐,大有身临演唱现场的感觉,你能说说立体声是怎么回事吗?
 
 
 

10.   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    )
a.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觉神经
b.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
c.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11.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自己朗读课文的声音,自己和同学一起听听这段录音,你听到的自己声音和同学们听到你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和不同吗?
 
 
 
12、人 遇到巨大响声时,为什么要迅速张开嘴巴或闭嘴的同时用双手堵住耳朵?
 
 

13、打雷时听到连续不断的 雷声是连续打雷形成的吗?为什么?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wulijiaoan/2400.html

  •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3.2生活中的透镜

    3 2 生活中的透镜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 :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填空|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知识提炼: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拓展: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知识提炼: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拓展:能...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电路与电流思维导图】《电路与电流》期末复习资料

    第三部分 电路与电流  【知识结构】  一、 电路的组成:  1 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 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八年级物理上册《电流和电路》知识点归纳

    电荷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c),简称库。4、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详细介绍:课题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执教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二教学过程设计1.测量2 长度的单位3 正确使用刻度尺教学过程设计4 正确记录测结果5 误差三.思考与作业四板书第一章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五简要说明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斜坡的启示教学反思|《斜坡启示》教学设计_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 (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b类 教学内容:斜坡的启示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创...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电磁铁课堂实录]“电磁铁”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电磁铁,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的过程,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养成主动与他...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汽化和液化|汽化和液化

    【内容分析】《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汽化|汽化

    设计思想  一、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汽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汽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