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训练是什么意思]能力训练

八年级物理教案 2012-11-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物理教案】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通常称为声源,由声源发出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_传播到人耳的._________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2.我们能听到喇叭声,是因为_________发声时在,声音通过_________传入我们的耳朵.唱歌时,歌唱者的声带在_________,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_________,敲鼓的时候,鼓面在_________.
  3.通常人称月球上是一片“死寂的”空间,它的意思是“无声”,其原因是月球表面附近_________.
  4.把一只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手敲击桌面另一端,你可以听到敲击声.同时也会感到桌面在_________,这个声音是通过_________传过来的.
  5.用双手绷紧一张较薄的纸,然后对它喊一声,人的手会感到振动,这是因为_________.
  6.吹笛子发出的声音是_________振动引起的(填:“人嘴”“笛子”“笛中的空气”).
  7.拿一把有弹性的尺,一只手把直尺按在桌面上,它的一半伸出桌面外,另一只手轻轻将伸出桌外部分的直尺往下拉,然后放手,让它上下跳动,你看到什么?你听到什么?此实验说明什么?
  8.有经验的工人师傅检查机器的运转情况时,常把金属棒的一端抵在机器上,另一端靠近耳朵,从而判断机器各部分运转是否正常,他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9.雷声离这里多远?
  声音在空气中以大约340m/s的速度传播,光以3×108m/s的速度传播,在雷雨中,闪电基本上是在发生的同时就能看见,而雷声却要过一会儿才能听到.要想知道雷电离我们多远,只要数一数闪电和雷声之间过了几秒就能计算出来.
例如闪电和雷声之间大约过了4s,则雷声距我们多远?
10.某人发现前方有一座大山,他就地击了一掌,经1.6s听到回声,那么,他距离大山约为多少米?(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6m/s)
  11.探究实验:
  探究声音的传播
  提问:声音传播需要依靠介质吗?
  猜想:可能需要.
  设计、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耐高温的广口玻璃瓶或烧瓶、密封盖、小铃、铁丝或棉线.
  实验观察:如图1.1-1所示.

图1.1-1
  (1)将瓶盖紧密封盖,摇动小铃,试试能否听到铃声.
  (2)对烧瓶加热,密封的瓶盖、瓶口之间稍有空隙,经过一段时间,拧紧瓶盖并停止加热.
  (3)冷却后,瓶内近似真空状态,再摇动小铃,试试听到的铃声情况有无变化.
  (4)从实验中你能得出.的结论.
  12.实验:
  观察物体的振动与声音的产生
  实验目的:
  观察物体的振动与声音的产生.
  实验内容与现象:
  (1)把一根橡皮筋或其他弹性带子的一端系到墙上的钉子或门的拉手上,用手拉它的另一端,使其绷紧,再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或用一枝铅笔去拨动被绷紧的皮筋.观察它的振动并同时注意听到的声音.重复一次实验,听到声音之后突然用手捉住正在振动的皮筋,使它停止,会发现声音_________(填“是”或者 “不是”)随之消失.
  (2)在桌子边上平放一把尺子或一根钢锯条,使它与桌面边垂直地伸出15cm左右.一只手按住它在桌上的那端,另一只手在它的另一端先向下按,然后再突然松开.观察尺的振动并注意同时听到的声音.重复一次实验,在听到声音之后突然用手去捉住振动的那一端,会发现声音_________(填“是”或者 “不是”)立即消失.12
  (3)在鼓面上放几粒米,敲击鼓面,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米粒的运动.如果找不到鼓,可以把录音机或音响的音箱水平放倒,正面向上.在音箱的布上放几个细碎的纸屑.选择低音较多的音乐,开大音量,观察到纸屑_________(填“是”或者“不是”)随音乐的振动.
  (4)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然后说话.感觉和体会喉部在说话的同时产生振动.试着在说话的中间骤然中止发声,会发现体会喉部的振动_________(填“是”或者“不是”)突然停止.
  13.在水平桌面上放一盆水,轻敲桌面,在你听到声音的同时,你会看到什么?试一试,解释你看到的现象.
  答案:
  1.振动,介质,真空2.喇叭,振动,空气,振动,振动,振动3.是真空,不能传声4.振动,桌子5.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6.空气7.直尺在振动,听到声音,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8.金属棒能够传播声音 固体能传播声音  9.1360 m 10.276.8 m  11.声音靠介质传播  12.1、2、3、4是  13.水面振动,发声时物体在振动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wulijiaoan/2396.html

  •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3.2生活中的透镜

    3 2 生活中的透镜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 :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填空|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知识提炼: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拓展: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知识提炼: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拓展:能...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电路与电流思维导图】《电路与电流》期末复习资料

    第三部分 电路与电流  【知识结构】  一、 电路的组成:  1 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 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八年级物理上册《电流和电路》知识点归纳

    电荷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c),简称库。4、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详细介绍:课题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执教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二教学过程设计1.测量2 长度的单位3 正确使用刻度尺教学过程设计4 正确记录测结果5 误差三.思考与作业四板书第一章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五简要说明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斜坡的启示教学反思|《斜坡启示》教学设计_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 (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b类 教学内容:斜坡的启示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创...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电磁铁课堂实录]“电磁铁”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电磁铁,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的过程,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养成主动与他...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汽化和液化|汽化和液化

    【内容分析】《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汽化|汽化

    设计思想  一、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汽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汽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