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题_初二数学精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

八年级数学教案 2012-11-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数学教案】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

一、全章教学内容及要求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3、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能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

二、技能要求

1、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会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或不等式的同解原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运用数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三、重要的数学思想:

1、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学习,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2、通过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与运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主要数学能力

1、通过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训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归纳及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类比,培养思维能力。

3、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法的技能训练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灵活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寻求合理、简捷的解法,培养运算能力。

五、类比思想:

把两个(或两类)不同的数学对象进行比较,如果发现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相同或类似之处,那么就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相同或类似之处。这种数学思想通常称为“类比”,它体现了“不同事物之间存在内部联系”的唯物辩证观点,是发现数学真理和解题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在本章中,类比思想的突出运用有:

1、不等式与等式的性质类比。

对于等式(例如a=b)的性质,我们比较熟悉。不等式(例如a>b或a 等式有两个基本性质:

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号不变。(即两边仍然相等)。

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符号不变(即两边仍然相等)。

按“类比”思想考虑问题,自然会问:不等式是否也具有这样相类似的性质,通过实例的反复检验得到的回答是对的,即有。

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原来大的一边仍然大,原来较小的一边仍然较小)。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原来较大的一边反而较小,原来较小的一边反而较大)。

例如:-x>20, 两边都乘以-5,得,
x<-100,(变形根据是不等式基本性质3)。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等式变形的根据,与此类似,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不等式变形的根据。

2、不等式的解与方程的解的类比

从形式上看,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与方程是类似的。按“类比”思想来考虑问题,同样可以仿效方程解的意义来理解不等式的解的意义。

例如:当x=3时,方程x+4=7两边的值相等。x=3是方程x+4=7的解。而当x=2时,方程x+4=7两边值不相等,x=2不是方程x+4=7的解。

类似地当x=5不等式x+4>7成立,那么x=5是不等式x+4>7的一个解。若x=2不等式x+4>7不成立,那么x=2不是不等式x+4>7的解。

注意:1、不等式与方程的解的意义虽然非常类似,但它们的解的情况却有重大的区别。一般地说,一元方程只有一个或几个解;而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一般都有无数多个解。

例如:x+6=5只有一个解x=-1,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只是一个点,如图,

而不等式x+6>5则有无数多个解-----大于-1的任何一个数都是它的解。它的解集是x>-1,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是一个区间,如图


2、符号“≥”读作“大于或等于”或也可以理解为“不小于”;符号“≤”读作“小于或等于”或可以理解为“不大于”。

例如;在数轴上表示出下列各式:
(1)x≥2 (2)x<-2 (3)x>1 (4)x≤-1

解:
x≥2 x<-2 x>1 x≤-1

3、不等式解法与方程的解法类比。

从形式上看,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是类似的。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利用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求得一元一次方程解,按“类比”思想考虑问题自然会推断出若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采用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相类似的步骤去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求得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例如:解下列方程和不等式:
=+1 ≥+1

解:3(2+x)=2(2x-1)+6 1、去分母: 解:3(2+x)≥2(2x-1)+6
6+3x=4x-2+6 2、去括号: 6+3x≥4x-2+6
3x-4x=-2+6-6 3、移项: 3x-4x≥-2+6-6
-x=-2 4、合并同类项: -x≥-2
x=2 5、系数化为1: x≤2
∴ x=2是原方程的解 ∴ x≤2是原不等式的解集。



注意: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虽然完全相同,但是要注意步骤1和5,如果乘数或除数是负数时,解不等式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六、带有附加条件的不等式:

例1,求不等式(3x+4)-3≤7的最大整数解。

分析:此题是带有附加条件的不等式,这时应先求不等式的解集,再在解集中,找出满足附加条件的解。

解: (3x+4)-3≤7
去分母: 3x+4-6≤14
移项: 3x≤14-4+6
合并同类项: 3x≤16
系数化为1: x≤5
∴ x≤5的最大整数解为x=5

例2,x取哪些正整数时,代数式3-的值不小于代数式的值?

解:依题意需求不等式3-≥的解集。
解这个不等式:
去分母:24-2(x-1)≥3(x+2)
去括号: 24-2x+2≥3x+6
移项: -2x-3x≥6-24-2
合并同类项: -5x≥-20
系数化为1: x≤4
∴ x=4的正整数为x=1, 2, 3, 4.

答:当x取1, 2, 3, 4时,代数式3-的值不小于代数式的值。
例3,当k取何值时,方程x-2k=3(x-k)+1的解为负数。

分析:应先解关于x的字母系数方程,即找到x的表达式,再解带有附加条件的不等式。

解:解关于x的方程:x-2k=3(x-k)+1
去分母: x-4k=6(x-k)+2
去括号: x-4k=6x-6k+2
移项: x-6x=-6k+2+4k
合并同类项: -5x=2-2k
系数化为1: x==.
要使x为负数,即x=<0,
∵ 分母>0,∴ 2k-2<0, ∴ k<1,
∴ 当k<1时,方程x-2k=3(x-k)+1的解是负数。

例4,若|3x-6|+(2x-y-m)2=0,求m为何值时y为正数。

分析:目前我们学习过的两个非负数问题,一个是绝对值为非负数,另一个是完全平方数是非负数。由非负数的概念可知,两个非负数的和等于0,则这两个非负数只能为零。由这个性质此题可转化为方程组来解。由此求出y的表达式再解关于m的不等式。

解:∵ |3x-6|+(2x-y-m)2=0,
∴ ∴
解方程组得
要使y为正数,即4-m>0, ∴ m<4.
∴ 当m<4时,y为正数。

注意:要明确“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不超过”、“至多”、“至少”、“非负数”、“正数”、“负数”、“负整数”……这些描述不等关系的语言所对应的不等号各是什么。求带有附加条件的不等式时需要先求这个不等式的所有的解,即这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再从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解。

七、字母系数的不等式:

例:解关于x的不等式3(a+1)x+3a≥2ax+3

分析:由于x是未知数,所以应把a看作已知数,又由于a可以是任意有理数,所以在应用同解原理时,要区别情况,进行分类讨论。

解:移项,得3(a+1)x-2ax≥3-3a
合并同类项: (a+3)x≥3-3a
(1)当a+3>0,即a>-3时,x≥,
(2)当a+3=0,即a=-3时,0x≥12,不等式无解。
(3)当a+3<0,即a<-3时,x≤。

注意:在处理字母系数的不等式时,首先要弄清哪一个字母是未知数,而把其他字母看作已知数,在运用同解原理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时,应作合理的分类,逐一讨论,例题中只有分为a+3>0, a+3=0, a+3<0, 三种情况进行研究,才有完整地解出不等式,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叫做“分类讨论”。

八、有关大小比较的问题

例1.根据给定条件,分别求出a的取值范围。

(1)若a2>a,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2)若a>, 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解:(1)∵ a2>a,
∴ a2-a>0, 即a(a-1)>0,
∴ 或
解得a>1或a<0。

答:a的取值范围是a<0或a>1。

(2)∵ a>,∴ a->0, 即>0.
∴ 或

解得a>1或-1
答:a的取值范围是-11.

例2.(1)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找规律,提出你的猜想:
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

从上面的各式发现:一个正分数的分子和分母_____________,所得分数的值比原分数的值要_________。

猜想:设a>b>0, m>0, 则_______。

(2)试证明你的猜想:

分析:1.易知:前面的各个空都填 “< ”.

一个正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加上同一个正数,所得分数的值比原分数的值要

2.欲证<,只要证-<0.
即证 <0,
即证 <0,
证明:∵ a>b>0, b-a<0,
又∵ m>0, ∴ m(b-a)<0,
∵ -=
==<0,
∴ <。

上面这个不等式有很多有意义的应用。

例如,建筑学规定,民用住宅的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板面积,但按采光标准,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的比值应不小于10%,并且这个比值越大,住宅的采光条件越好。若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住宅的采光条件变好了。

设窗户面积为a,地板面积为b,若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m,由<可知,住宅的采光条件变好了。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shuxuejiaoan/2094.html

  •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怎么求_数学教案-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 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 2 通过用计算器求值及近似值计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动手能力; 3 通过利用计算器求值体验现代科技产品迅速、精确的功能,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数的平方根的程序 教学难点 :准确用计算器求解一个...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最简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两节的基础上,从实际运算的客观需要出发,引出的概念,然后通过一组例题介绍了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本小节内容比较少(求学生了解的概念并掌握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但是本节知识在全章中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作用,二次根式性质的应用、二次根式的化简以及二次根式的运算都需要来...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看图编题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作图题举例

    (1)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根据基本作图作出符合要求的几何图形。几何作图题同一般画图题不同,它规定只准用直尺和圆规为工具,而且每一步作图都必须有根有据,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外,以后复杂的作图题常用基本作图中的三角形作基础,通过三角形来完成。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如...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菱形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菱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菱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小班数学教案三角形]数学教案-关于三角形的一些概念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的概念; (2)正确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这三个概念的含义、联系及区别; (3)能正确地画出一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4)能用符号规范地表示一个三角形及六个元素; (5)通过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矩形 教学示例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定义,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 3.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性质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矩形的应用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启发、总结、提高,类比探讨,讨论分析,启发式. 三、重点...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最简二次根式表_数学教案-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设计示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掌握把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难点:最简二次根式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计算: 我们再看下面的问题: 简,得到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二次根式先进行化简...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二次根式的化简题|数学教案-二次根式的化简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 的化简 本章自始至终围绕着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计算进行,而 的化简不但涉及到前面学习过的算术平方根、二次根式等概念与二次根式的运算性质,还要牵涉到绝对值以及各种非负数、因式分解等知识,在应用中常常需要对字母进行分类讨论 本节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与应用公式 ...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及其推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是证明同一三角形中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而在推论中提到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这条重要性质也是证明两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或垂直平提供了方法...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一元二次方程初三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教学难点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过程 :...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