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课幼儿园】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学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2012-10-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2、 能力目标  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要认识到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即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二、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三、 温故知新
     1、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      ,其性质是一场            革命。
         同年的 11月,       起义爆发,这就是著名的十月革命,这是 世界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         革命。
     2、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是        主席是
     3、苏俄实行了        政策来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xx叛乱
  四  学习过程
      导学问题一、苏俄(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很顺利吗?主要有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

    导学问题一、、阅读教材第7页,找出并写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作用。    
                年,苏俄实现新经济政策:
                     作用是                          。
导学问题二、你能分清沙俄、苏俄与苏联吗?请说出。

导学问题三、请写出最早加入苏联的四个加盟共和国。 

导学问题四、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主要表现在那两个方面?请说出,各自又有什么成果?

导学问题五、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以及特点?请评价一下斯大林模式。

四、 知识梳理
五、 
                           1918年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21年1234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六、 当堂达标
知识点一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 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是(  )
a、1918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4年
2、苏联建立的时间是(  )
a、1917年  b、1919年 c、1920年 d、1922年
3、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作出的探索是(  )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颁布新宪法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1922年,在苏俄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喀秋莎到市场上买土豆 b、资本家可以租用部分国有资本
c、农民家中没有剩余的粮食 d、安娜到商店购买日常生活用品
知识点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 列宁逝世后,领导苏联人民确立了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济建设路线的是(  )
a、 赫鲁晓夫 b、斯大林 c、斯达汉诺夫 d、勃列日涅夫
5、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是在(  )
a、十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
 c、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  d、“二五”计划期间
   6、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是(  )
     a、苏联的成立  b、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d、新宪法的制定
   7、“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主要有(   )
     (1)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3)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4)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5)民主与法制健全
a、1、3、5  b、1、2、4、5  c、1、2、3、4  d、2、3、4、5
  能力提升
1、 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许多教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农、轻、重的比例要协调发展 b、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b、 要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 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2、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
(1) 十月革命的开始 (2)二月革命(3)苏俄迁都(4)苏联成立(5
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6)列宁的逝世
a、1、2、3、4、5、6  b、2、1、3、4、5、6
 c、2、1、5、4、3、6   d、2、1、3、6、4、5
 3、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代表农民的根本利益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d、目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
4、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的现成办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  )
a、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234
5、关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  )
  a、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b、列宁—颁布1936年苏联新宪法
 c、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才轮到重工业••••••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材料2、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历史学家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材料3、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 农业流向工业••••••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请回答:
请回答:
(1)请问通常工业化按什么途径进行?

(2)苏联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途径?

(3)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4)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7、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开始了崭新的探索,然而无论苏俄,还是苏联,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道路却是曲折的,在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探索的道路上出现了两次重大转折,请分析这两次转折分别出现在哪位领导人时期,其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挑战中考
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表明他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对具有苏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a、 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实施新经济政策     d、创建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七、史海拾贝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又称“军事共产主义”。苏维埃俄国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1918年夏,协约国帝国主义与俄国国内的xx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燃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抵御侵略的物质后盾极其匮乏、脆弱,形势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把国内一切工作都纳入战时轨道,制定并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基本内容有:①国内贸易国有化.1918年11月2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组织一切产品,个人消费品及日用品的居民供应》的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国家继粮食垄断制之后,这时开始对糖,茶,盐,火柴,布匹,鞋,肥皂等实行国家垄断.②余粮收集制.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在出产谷物的省份征粮办法》的命令,在全国各地实行了谷物和饲料的余粮收集制.征收数额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裕农民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不按期完成的,其储粮一经发现,当即没收.③产品配给制.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一度称消费公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但其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1920年开始逐渐改为免费供应,使工资实物化,货币工资失去实际意义.④劳动义务制.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并强迫剥削阶级分子参加体力劳动.强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政府可以招募公民完成不同的社会工作,而不论其担任何种经常性工作.⑤全部工业国有化.大工业国有化是内战前就开始的,1918年6月正式颁布法令,加快了国有化速度.1920年11月29日,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将拥有机械动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没有机械动力,工人超过10人的私营企业,全部收归国有."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1234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一)在农业方面,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属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二)在工业方面,多种经济成分群英会存,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还允许部分地恢复小型私人企业;(三)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实质是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lishijiaoan/118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