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选择和使用论据】怎样选择最恰当的论据

作文辅导 2025-10-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作文辅导】

 

所谓最恰当的论据,就是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一句话,就是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要挑这样的论据,首先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例如下面三个材料:

 

1、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3、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中的两句诗,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例1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2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3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1;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2;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3。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马马虎虎地选来敷衍充数,似乎也在论证“爱国”的论点,实际上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贴切、不严密的。 其次,要注意论据的推陈出新,选择论据,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感觉陌生、缺乏把握的,必然难以驾驭。但是“熟悉”不等于陈旧,如果选用的论据都是些尽人皆知的“陈谷子、烂芝麻”,虽然一点也不“陌生”,但是文章也没有一点新鲜感了。所以要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包含了要选择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材料。

 

新鲜材料从哪儿来?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先举两例“生活积累”:

 

1、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人不敢冒尖,不敢“木秀于林”,不敢成名成家,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急流勇退”,害怕“枪打出头鸟”。然而知名改革家、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冯根生告诉我,只要稍稍改变一下上述谚语中的条件,结论就两样了。比如,枪打出头鸟,只是指在枪的射程之内,出头的鸟要遭殃,假如鸟飞得再高再远一些,飞出了枪的射程之外,那又奈何得了它什么呢?

 

2、一个国家必须有民族自豪感。发掘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能唤起这种伟大的感情。李燕杰在《民族之魂》的讲演中曾讲了这样一件事:叱咤风云的法国大军事家拿破仑,被囚禁于圣爱伦岛时,终日读书消遣。有一天他读到了《孙子兵法》,立刻拍案叫绝。进而叹道:“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 这两例中的论据都是“听来的”,例①是听谈话,例②是听讲演。作者不愧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把听来的材料十分恰当地引进自己的文章作论据:“飞出射程之外”、“拿破仑赞叹《孙子兵法》”,新鲜而又贴切,选择它们来证明论点,不仅有极大的说服力,而且发人深思。 再举两例“阅读积累”:

 

3、“敢为天下先”,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确实要冒一定的风险,弄不好还要跌跟斗;然而,没有这种“敢”的勇气广天下”永远是陈规陋习,何来革新、何来创造、何来发展?于是我想起了:英国女科学家珍妮只身深入非洲森林与猩猩作伴十二年,创立了动物行为学;日本探险家木村植己独自驾犬驶撬探索北极,为人类认识自己生活的星球提供了新的材料;中国企业家马胜利遇难而上,自荐承包石家庄造纸厂,开了我国企业承包责任制的先河……面对他们“为天下先”的创造行为,我深深感到了“敢”字的可贵。

 

4、图书馆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知识水准的标志。据报载,不到一千一百万人口的匈牙利,全国有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一万七千个。为了方便读者借阅图书,一些大型图书馆还在工厂、居民点设立分馆或把大轿车改装成“流动图书馆”,尽力使每个居民都能简便、迅速地借阅到所需的图书资料。因而有人诙谐地称匈牙利是个“图书馆大国”。对比一下我们这个有十亿人口的大国,难道不应大力建设图书馆,为加强知识播种、培养各方面人才而积极发展“图书馆事业”吗?这两例中的论据都是“阅读书报摘录”得来的。例3列举了英国科学家。日本探险家、中国企业家三个材料作论据;例4用匈牙利重视图书馆建设作论据;这些论据不仅新颖,而且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使文章的议论透出了时代的新意。我们说,烂熟的事例不新鲜,选择最恰当的论据要注意避俗。当然,有时在文章中也会引用一些众所周知的材料,这就要做到如南宋词人姜夔所说:“僻事实用,熟事虚用。”即烂熟的材料不能铺陈,选择它只能“虚用”,一笔带过;而那些新颖、生动、鲜为人知的典型材料则应该写得具体,要选择它作为主要材料来用。唐朝韩愈曾提倡“唯陈言之务去”,不断地采撷积累新鲜材料,就能使笔下的论据“推陈出新”,使文章具有吸引人的新鲜魁力。

 

再次,要注意对论据的灵活剪裁。一个可作为论据的具体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可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所以,一个论据往往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如《滥竿充数》这个寓言,从南郭先生的角度分析,可说明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可耻;从齐宣王的角度分析,可说明官僚主义!“大锅饭”的弊端。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为此要去求见鲁庄公。他的一位同乡对他说:“有权位的人会去谋划的,你又何必去参与?”曹刿回答说:“有权住的人很浅陋,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见鲁庄公。)

 

将上述材料作为论据,可以说明三个论点,如果灵活剪裁材料,就可使论据和论点完全一致:

 

1、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无职无权。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

 

2、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3、 位卑末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上述三例都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但因立论角度不同,选择论据的角度也有变换,这就是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有时候材料过于庞杂,就需要精心剪辑,决定取舍;有时候材料过于简单、就需要扩充内容,着重在证明论点上加以充实;有时对论据材料可以完整地抄录引用;有时不宜全文照抄,可用自己的语言对论据作概括引述;有时可以分析引用,即把论据材料中的原话穿插在阐述或评析之中。灵活剪裁的目的,就是为论点选择最恰当的论据。

 

善于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对选择最恰当的论据也十分重要。例如提出“人才重要”的论点,引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萧和追韩信的故事作论据之后,可以展开联想,接着选择相应的反面论据针砭时弊:

 

萧和慧眼独具,识才,荐才,而毫无嫉才之心。由此,我又想起漫画《武大郎开店》里的“掌柜”。确实,在现实生活中,不识才或知才不用的领导还不乏其人,他们就和《武大郎开店》里的掌柜一样,比自己高的伙计“一个也不要”。这岂非可悲而又可笑!

 

这里选择“武大郎开店”这个论据,恰当地引入文章,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不能不说是联想的作用,由此及彼,善于联想,就可以将有关的材料串联起来,拓宽议论思路,加强论点的说服力;有时选择了事实论据之后,可联想到相关的理论论据,引入文章,使议论更见深度。如上面选择“图书馆大国”匈牙利作事实论据来说明加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是十分恰当的,如果我们在“因而有人诙谐地称匈牙利是个‘图书馆大国’”这句话后面,再联想到下面这个相应的理论论推进行补充,无疑可使立论更深刻:

 

写至此,不禁想起了一位老教育家的话:“人才是多方面的,爱好、特长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让出更多的传统的课堂时间,让学生们看他们爱看的、有意义的各种读物,通过这些读物,促使他们手脑并用,来培养他们的爱好,发展他们的特长,养成他们的创见与创造能力”。而图书馆,正是造就人才的摇篮啊!…… 这就进一步点出图书馆对培养人才所能发挥的巨大功能了。 选择最恰当的论据进行论证,是使文章的论点能站得住脚并令人信服的关键,也是文章具有吸引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学会精选论据,是把议论文写得出色所不可忽视的一环。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uowenfudao/163885.html

  • 第十六讲_第十六讲 联想和想象(之二)

    在作文中怎样联想和想象呢? 首先要掌握好“合理”二字。合理的联想,就是要抓住事物之间的合理的联系。从春天想到青年就是抓住了二者之间的相似关系、可比喻、可象征的关系,就是合理的;如果从春天想到刻苦学习,就缺少二者之间的合理的联系,就比较不合理。合理的想象,就是所想象的情节要符合生活的情理、科学的...

    发布于:2025-10-30

    详细阅读
  • 第十讲作文唱歌|作文辅导第十讲 把人物活生生地送到读者面前

    写记叙文离不开描写人物。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四种。 “磊磊,告诉爸爸,香烟藏在什么地方?” “爸爸,抽烟是有害的,香烟里有尼古丁,你要有毅力,就把烟戒了。” 这段话,既不符合孩子的年龄、身份,也没有表现出父子的不同特点、情态...

    发布于:2025-10-30

    详细阅读
  • 小学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目标解读|关子新课标中作文教学目标 的对话

    深圳市南山区育才二中七年级十四个教学班从2001年9月起,参加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使用了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此,活跃在教改第一线的教师们经常聚在一起,或学习课程标准,转换理念,或集体备课,解决疑难;或围绕话题,展开讨论。现将他们“关于新教材的思考”座谈纪要整理如下。一、新教材,...

    发布于:2025-10-30

    详细阅读
  • [供料作文名词解释]题目,供料作文传神之睛

    供料作文,大都要求自拟题目,一个能恰当反映材料精神实质的好题目,或整齐和谐,简洁明快;或错落有致,风趣生动;或词句华美,文采斑斓,能令人顿生爱意。题好一半文嘛!若题目草率拟就,平淡乏味,甚至错字迭现,语病百出,就会大煞风景,使阅卷者产生成见:标题如此,内容可想而知。 下面结合具体材料...

    发布于:2025-10-30

    详细阅读
  • 中考作文六个一工程|中考作文的六个“一”

    阅中考作文和阅平时作文有很大不同,中考作文的分数评判收很多因素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教给大家一些应试技巧,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叫“六个一工程”。 一个吸引人的标题 这适用于自拟题和半命题作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内容的一扇“窗口”,也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拟定标题是学生遣词造句、...

    发布于:2025-10-30

    详细阅读
  • 材料作文审题技巧教案_材料作文审题技巧

    (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就是题) 不论什么形式、什么文体的作文,首要的就是认真审题。写文章的人在动笔之前对题意(题目、材料的含义)、要求进行认真的研究和领会的过程,就叫审题。命题作文要深刻理解题目含义、要求,抓住题眼;给材料作文要完全消化材料(看图作文也属此类)。审题稍有编差,便全盘皆输。正所谓差...

    发布于:2025-10-30

    详细阅读
  • 【党史故事100讲第十九讲】第十九讲 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之一)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除了要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要勤于动笔,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

    发布于:2025-10-30

    详细阅读
  • [作文结构模式]作文模式例解

    (两则) 【并列议论式】围绕中心排列几个议论段落,一段一个小分论点。结构模式或故事,或引用,或开门见山交代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二:每段用基本相同句式交代分论点,三段构成排比。描述议论抒情结合。分论点三:从“为什么”的角度深化论点。用排比句点题例文:《张开...

    发布于:2025-10-30

    详细阅读
  • 一升二作文辅导|作文辅导第二套第十八讲 扩续缩改 衔接自然

    知识要点:1、扩写就是将一篇短文扩写成长文,必须要对原文进行补充、发挥和扩展。2、续写就是提供文章开头,由续写者沿着原文的思路继续写下去直至完篇的一种写作形式。3、缩写就是把一篇长文浓缩成短文。缩写必须忠实于原文,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原文的中心思想和要点,并要做到首尾连贯,结构完整。4、改写就是将一篇...

    发布于:2025-10-30

    详细阅读
  • [素材积累及点评]“积累——点评——引导——批改”互动式作文教法探索

    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常常出现认识的误区:重阅读教学,轻作文培训;重写作结果,轻写作过程;重形式技巧,轻内容立意;重静态批改,轻动态创新;重教师指点,轻学生自评;重眼前应试格式训练,轻终身作文写作能力培养……近几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积极探索,重积累,抓点评,重引导,抓互批,形成“积累——点评——引导...

    发布于:2025-10-3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