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遇到的问题_关于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反思 2025-06-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蕴。”惟其如此,语文教学才体现出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它更多地注重在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只有在教学中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扣击学生的心弦,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其产生求知欲望,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实施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的是语文学科范围内的听、说、读、写活动,其作用在于突破分细小项目练习的局限,而有的是跨领域的综合,突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指标和作文路数,使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空间,开拓学生的思路,拓展阅读视野,引进新的话题,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思维空间和语言系统。
    1、沟通语文与不同领域的联系,增进学生思维的活动机制。
    一个人的言语系统、思维系统要能够跟外界不断的交流信息,形成开放系统,需要有可以接纳和释放信息的“触点”、“接口”来与外界系统连接这种“触点”、“接口”,一般会由外部系统里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概念、词语、表达方式等构成。如果一个人这样的“触点”“接口”少,那么他的思维空间和话题范围就相应地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要使学生在他们的学习链上逐渐形成许多与其他领域连接的“触点”“接口”和相应的活动机制。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质疑,不盲从。
    限于思想和认识水平,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一种盲从、迷信课本或其他参考资料,鉴于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广泛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判断,这样才不致使自己陷入呆听死读的境地,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问能引发学生开窍,启发学生自己领悟,自己求解,要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使提问具有一定的诱惑力。如教《北京》时问学生:“谁知道北京都有什么有名的建筑物?”同学们争相发言,一口气说出了六七处,这样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营造艺术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1、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感染学生进入角色。
   很多优秀的教师都提倡情景教学,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被教材中的情景所感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因而学生会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思维最活跃,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简单介绍背景后,让学生欣赏一些激人奋进的革命歌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学生以强烈的欣赏欲望进入了课文构筑的情感世界,化“彼情彼景”为“我情我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
    2、观察是提供丰富的思维材料。
    学生怎么能想得广,想得远呢?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储存。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认识为基础的,因此指导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路的非常重要的品质。人对世界的认识,据统计90%是通过视觉获取的,因此观察对学生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童年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学生总是睁大眼睛看世界,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他们不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世界的。观察满足了他们发现新生事物的渴望,满足了他们巨大的好奇心。而正是在这看世界的过程中,周围的景象、声响、色彩镶嵌在他们丰富的记忆中,成为他们以三维空间的形式保存的经验。这些经验、表象成为他们思维的鲜活的材料。
    3、想象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想象是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的最好途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孩子的想象力是值得敬服的。凭借想象,学生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凭借想象,孩子可以到达小鸟到达不了的地方。激起孩子的想象并不是什么玄妙之事。关键是老师要为激发孩子的想象提供契机。在优化情景中,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的印象,这种“直接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学生的意识,为学生展开想象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至使之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中。如教《荷花》一课时,先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幅荷花盛开的画,通过老师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到荷花池边,学生仿佛真的闻到了荷花的清香,看到了碧绿的荷叶、鲜艳夺目的荷花以及那藏在荷花里的小莲蓬。课文的描写伴随着学生的视觉所得,与他们的生活中获得的荷花图画、真实的荷塘都联系在一起,很自然地产生了审美意象。想象能让学生插上翅膀,想象是会飞的思维,想象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性教学,没有思维的拓宽,就没有语文教学的艺术。我们教师要逐步打破封闭式教学的清规戒律,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探索,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8243.html

  •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_《给予是快乐的》听课感受

    中王老师从整体入手,抓住关键词“惊讶”“又错了”“懂得了”组织教学,从而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文章的中心。 二、弄清思路,分好段落结构。   这篇课文的重点并没有写保罗怎么载着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兜圈的情景,而是详细地叙述了原因。保罗怎么会用新轿车载着他们兜圈的呢?情节是比较曲折的,叙述也是很生动的。...

    发布于:2025-07-25

    详细阅读
  • 余秋雨《道士塔》_《道士塔》教学感言

    很久以前听说余秋雨的>写得不错,借了一本,匆匆地翻了一遍,觉得有些快乐,也有些不快 也没继续深读,还给主人了 没想到他的>竟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 而我正教第三册 教学生读书可不是自己读书,那非细读不可了 可是细读之后,无端生出一些不快 不快有如下一些 一 文物外流不...

    发布于:2025-07-25

    详细阅读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必须以教材为凭借,但决不能局限于教材,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验性能力寓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天空中翱翔。 (1...

    发布于:2025-07-25

    详细阅读
  • 新教材下的识字教学|新教材识字教学点滴谈

    中有读,读中有悟。在课堂上,识字方法不应是单调的,枯燥的。 (一)突出重点,避免平均用力。   一篇课文中的生字有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对于学生易错的字,要先强调,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对于学生特容易出错的字,教师要用彩笔标出,例如:“鸟”、“太”字,教师书写的时候就要将“、”用醒目的红色标出,...

    发布于:2025-07-25

    详细阅读
  • [《北风和小鱼》教案]《北风和小鱼》一课教学反思

    号转化为图象,在他们脑海里浮现。最终让学生读出情、读出味,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获得启迪。新课程强调多维互动,体现对话课堂。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对话过程中,通过加动作、加表情的形式,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共同探究,真正地把感情激发了出来。使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

    发布于:2025-07-25

    详细阅读
  •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案_《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反思

    知规律,培养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建立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完成课堂探究时,我利用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建立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自主探究的课堂处处洋溢着师生民主平等的气氛,我用生动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信任的眼神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

    发布于:2025-07-25

    详细阅读
  • 【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握文本,让对话更具活力——古诗《枫桥夜泊》一课教学反思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赏析《枫桥夜泊》描绘的画面,领略诗中悲凉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正如备课是预设的一样,学生们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而且理解了诗的意思,领悟了诗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可是就在理解诗意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对于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者描写...

    发布于:2025-07-25

    详细阅读
  • 看菊花挂什么科_《看菊花》反思

    《看菊花》这一篇课文记叙了一家人在假日去公园看菊花的情景,赞美了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洁品质。以“看菊花”为题,告诉我们“菊花”是主要描写对象,先交代看菊花的时间、地点、人物,接着写菊花盛开的情形,再展示爸爸看菊花的议论,最后点明“我看菊花的感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会生字,理解生词,读好课...

    发布于:2025-07-25

    详细阅读
  • 《未来的衣服》作文|《未来的衣服》听后感

    昨天有幸参加了在海盐向阳小学举行的嘉兴市第九届“南湖之春”教育教学改革展示活动——语文专场,亲身体验了三位教师的精彩课堂展示。展示课给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以极大的帮助,因为昨天上课的三位教师所上的都是平时我们不太愿意专注的说话课和口语交际课。教师们精湛的教学功底,无不让在座的几百位教师咋舌。   给我...

    发布于:2025-07-25

    详细阅读
  •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体现了冰心对春天、对儿童的赞美之情,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种感情,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紧扣一个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一、在引出课文中心句: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后质疑“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儿处...

    发布于:2025-07-25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