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两首》——《村晚》教学片断及反思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到诗里去寻】
片断一:池塘与陂
师:通过预习你们都了解些什么?我们一句一句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第一句中“陂”就是池塘。
师:那“池塘”在这里是什么呢?两个池塘不是重复了吗?
学生一时发楞。
师:再读读这一句。(师跟着一起读,有意识地强调了一下“草”,学生顿时纷纷举手)
生:这里的“池塘”是堤岸的意思。(生将“堤”读成了ti)
师在黑板上写下“堤di”:说得很对,但是这个念“di”。学生跟读。为什么是堤岸呢?
生:因为这里说“草满池塘”,草长在堤岸上的。
师:有道理,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一行诗?
生:池塘的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水草,池塘里涨满了水。
片断二: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教学第一二行诗句之后
师:诗句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生:傍晚。我从“山衔落日”看出。
师:对,那你们知道正是什么季节?
生不假思索:春天。
师笑:春天的草没那么茂盛。现在可是“草满池塘”。(那个学生吐了吐舌头)
生:我知道是“夏天”。
师:那为什么是“寒漪”?夏天可是很热的哦。
生:应该是秋天吧。
师:你们两正好中和一下,正是“夏末秋初”的时候。
(“夏末初秋”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这四个字没有简单的告诉,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提供的“线索”进行推理。让“夏末秋初”形象化。)
【用图画来解】
师:“草满池塘水满陂”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谁愿意来画一画?
一生上前板画。
师:谁能建议一下,草要画得怎样?
生:草长得很茂盛,要多画一点。
师:看来一个人是不够的,你愿意一起画吗?
生喜形于色。
更多的学生也想去画。
师:我们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一生读。(没有读出味)
师:草好像还不够多。
一生再读。
师:多一点了,可是还不够。(转过头对板画的学生)你们要加油,他们读不出可能就是你们画得不够茂盛哦。
生再读。齐读。
此时,黑板上学生已经完成。池塘周围长满了草。
师:读得好,画得也好。那“山衔落日浸寒漪”能不能画出来呀?
生:行!(生画。最后将一轮红日画在两山交界出,露出半个脑袋。
师:你为什么这么画?
生:因为这是落日,它渐渐西沉。
师指着板画:看看这时的青山和太阳像什么?
生:太阳像被青山含在嘴里。
师:“含”应该是看不出的。想想换个词。
生:叼在嘴里。
生:衔在嘴里。
师:对“衔”就是用嘴叼。瞧,落日渐渐西沉,在山后露出半个脑袋,就像被青山叼在嘴里的什么?
生:一块肉。
师:不美。
生:像一颗红宝石。
师:好!
师:“山衔落日”画得不错,但“浸寒漪”可有点难度,怎么画?
生:在池水中画落日的倒影。
师:池水怎样?
生:池水要泛起细小的波纹。
师:那倒影应该怎样?
生:不是完整的影子。
师:是不是这样。(因为有一定难度所以师板画)
生:哇,是这样的。
师:水中红日的倒影像什么?
生:像红玉。
师:好,不过现在这块“红玉”被波纹打碎了。
生:像红纱巾。
师:真美!给人感觉柔柔的。
【在笛声中悟】
牧童晚归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牧童横坐在牛背上。
师:为什么要横坐着呢?
生:可以欣赏风景。
生:他在吹笛子。
师:哦,你还听到了什么?
生:听到了笛声。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听。(师请一个竖笛组的同学拿出笛子,教室里清脆的笛声响起。学生发出惊叹。)
师:好听吗?可惜今天该同学没带笛谱,只能随意的吹上一段,不成调。诗中也有个词是不成调。
生:无腔。
师:从无腔的笛声中,你体会到牧童此时的心情了吗?
生:他很高兴。
生:很悠闲。
生:很自由自在,信口吹来。
师:对,成不成调已经不重要,牧童借着笛声表达自己愉快自在的心情。是吧?
生点头。
师:这仅仅是牧童的心情吗?
生思索:还是诗人雷震的心情。
生:还是我们每一同学的心情。
师:说得好,真正读进诗里了。我们一起把这种情读出来。
生齐读全诗。(师拿起竹笛为生配乐。)
学生读完了,袅袅笛音缓缓结束,诗情在笛音中流淌。
【教后思】
古诗的学习往往会陷入“简单的告诉”之中。教师依仗的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进行教学,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形形色色的诸如课课通等资料了解字词诗句的含义。古诗教学就在师生搬运标准答案的过程中进行。标准答案要不要?对于字词的准确理解肯定是要的,但决不该是简单的告诉。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进诗中,到诗中去寻去解去感去悟。
古诗含有丰富的意象,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古诗又是极具音韵节奏的美感,是一曲意蕴悠远的古曲。教学中以画配诗,画解意,以乐配诗,乐促情。营造浓浓的诗境,让学生入情入境领略诗之形、诗之蕴、诗之情。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8194.html
-
[《广玉兰》的作者]《广玉兰》反思详细阅读
《广玉兰》一文是一篇状物散文,作者状物,原因是因为她感到了物的“美”,而借助于文字将这种美传递给读者。广玉兰,同样是因为它的美丽、高雅打动了作者,所以在教学时,我紧扣住“美”展开。因此,我对教材的上述处理只对了一部分。但是,事物的美丽是多种层面上的,有外型上的、色彩上的,更有一种事物潜藏在内...
-
《写一个熟悉的人》教案_《写一个熟悉的人》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本课时是一堂网络教学实验课。课堂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学校校本资源——快乐作文网站组织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三次引导学生点击网站专栏——“优秀作文”“作文教学”“佳作欣赏”,每一次的网络利用都有不同价值。学生在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思...
-
[语文教学反思1000字左右]语文教学反思1详细阅读
语文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已经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是,以整体而言,语文教学效率偏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面对学生不懂文体,不会谋篇,词不达意,表达不清,错别字连篇等诸多语文能力的缺漏,人们在思考,语文教学怎样才能走出颓靡的困境?怎样才能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与需要?...
-
阅读教学教学反思|“阅读教学”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现在我们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一节课老师最多讲15分钟,剩下的要么是开展活动,要么就是让学生自学。《 新目标英语》中每单元至少有两篇阅读材料,我们现在一般都采用阅读教学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强调自学与合作学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
-
【优化教学语言】优化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效率详细阅读
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枯燥无味,没有情趣,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开学初的一节语文课上,由于我感冒,声音嘶哑,我的激励性语言不够,学生的兴致也不高,整个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教学效果不佳,通过这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我注重在教学中要优化教学语言...
-
[合作要有实际内容]合作要有实效——《世纪宝鼎》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通过《世纪宝鼎》的教学,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学生读课题质疑,提出:世纪宝鼎的“鼎”是什么,世纪宝鼎的样子又是什么,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我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学习,在反馈交流的时候,我觉得效果并不好。课后反思,我并没有真正弄懂“小组合作”的目的。如果这节课这样设计...
-
[赏析古诗句子的三步走]学习古诗三步走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些诗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那么,如何较快地学习古诗,体会出诗中的美呢? 第一步、解诗题,知背景。 所谓“解诗题,知背景”,就是初学一首古诗,首先须从题目入手,了解诗人的...
-
《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教后记详细阅读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
-
语文快餐杂志|语文快餐——自主的体现详细阅读
时下,教学改革中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接着也便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的苦叹:“语文课没法教了”、“语文课不会上了”……我对此虽表同情,但更多的是为某些教师于当今形势的无奈,思想的守旧而担忧。 其实,今天的教学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空间,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后记_《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记详细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散文。鲁迅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课文里介绍的生活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陌生的。但是文章的主题思想中提及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学生而言又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好在文章里的游戏、知识等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可感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师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