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出彩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高效发挥。因此,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追求动态生长,从而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精彩。一、适时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课堂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在实施中常会遇到意外,或是预设超越学生认识能力,学生力不从心;或是预设未曾顾及学生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是预设滞后于学生实际水平,课堂教学缺乏张力。不管遇到上述的任何情况,都需对预设进行适时调整,以使预设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生。例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人教版第6册),一教师预设中设计了表格,想借此引导把握内容,进行语言转换训练,但课前发现学生对下发的表格不感兴趣,不少学生已经在辅导材料上看到甚至填过此表格。于是,这位教师便及时调整方案,通过现场采访,趣化教学形式,融合训练内容。
一上课,教师一本正经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跨越时空,走向200多年前,去了解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夜晚的实验,去见识、去采访、去感受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斯帕拉捷(告诉学生,课文中《蝙蝠和雷达》所说的科学家就是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斯帕拉捷),与他进行平等对话,进行心灵交流。”
听说要见识古代科学家,大家兴致勃勃。教师马上提醒说:“要与斯帕拉捷对话,需把课文读通、读好,备好对话的问题,做好应对的准备。”很快,学生都全身心开始了阅读。
初读感知后,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质疑问难,确定采访话题;想象拓展,预备应答话题。接着便引导阅读思考,深入探究:如果自己是斯帕拉捷,该怎样回答上面的问题;如果自己是记者,对斯帕拉捷的提问该怎样应答。
学生细读深究后,分四人小组“对话”,两人充当科学家,两人充当记者,“科学家”尽力回答“记者”提问,“记者”尽力向“科学家”介绍情况。此后,要学生登台,一会儿当记者,对斯帕拉捷(其他学生)进行采访;一会儿当“斯帕拉捷”,对记者(其他学生)进行询问。
这样调整,使课堂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兴趣浓了,参与意识强了,以推理为重点的思维训练,以转换为重点的语言训练,以形象为重点的内涵感悟,都得到了动态生长。
二、捕捉点化,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要促成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教师须发挥“信息重组者”和“学习指导者”的作用,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课堂信息大多稍纵即逝,教师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疑难点、偏差点、浅近点进行整体权衡,精心选择,合理运用,以促进预设目标的达成,促进新目标的生成。例如,理解“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膀的声音,在我注意看时,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鸟的天堂》(人教版第12册)一句,教者原本只想让学生由“仿佛”明白:对于鸟扑翅膀的声音,“我”可能听到了,也可能没有听到。可阅读中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写“我”仿佛听到了鸟扑翅膀的声音,注意看时,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到底有没有听到呢?如果听到鸟扑翅膀的声音,怎么会一只鸟的影儿也看不见呢?如果没有听到,为什么要说仿佛听到呢?
上述问题表明,学生在关注“仿佛”一词的内涵,引导由“仿佛”想象开去,透视其丰富的意义内涵,不仅可促使学生具体形象地感受“鸟的天堂”的迷人,而且可以感受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于是,教师接过话茬巧妙引导:是啊,说得很有道理。这里的“仿佛”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用“仿佛”呢?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结果,学生有的说:“我认为当时有鸟在扑翅膀,但是注意去看时,没看到鸟,不能确定是否真的有鸟,所以在这一句话中用‘仿佛’。”有的说:“我认为当时没有鸟扑翅膀。这是作者听了朋友的介绍后,急切地想见到鸟,以至于耳边好像传来了鸟儿扑翅膀的声音。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急切地想见到某个人的时候,耳边仿佛就会响起他的话语。所以我认为听到鸟儿扑翅膀的声音是作者的错觉,是他心念神往的结果。这是作者用仿佛的原因。”有的说:“我认为这一句中用‘仿佛’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当时真的有鸟在扑翅膀,但是作者注意去看时却没有看到,不敢确定是否真的有鸟在扑翅膀;另一种可能是当时鸟都在巢里栖息,作者听朋友介绍后,渴望见到鸟,以至于耳边传来鸟儿扑翅膀的声音。”对上述说法,教师没有去分辨谁是谁非,而是这样引导: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恐怕只有作者才能真正明白了。但是有一点大家是清楚地看到了,一个“仿佛”,就好像把我们带到了大榕树下,使我们也产生了作者那样的感觉,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意境;另外,我们还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这样合理点化,模糊处理,使语言丰富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不仅深切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神奇魅力,还具体感受到了汉语言的无穷魅力。
三、质疑问难,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质疑问难,是了解学情、发现学生落差的有效手段,是激疑引思、实施教学调控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对学生质疑的众多信息可整体把握,细心梳理,选择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问题,着意引发,这对强化预设,促进生成很有必要。例如,《小珊迪》一文中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动人心魄,催人泪下,为让学生深切感悟,一教师这样引导: 12
师:小珊迪多么可怜,又是多么诚实、善良啊!他饥寒交迫,很需要钱,可他在腿被马车压伤后,仍然叫弟弟把零钱送还给人家;他临死前担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弟弟没人照料。(稍停)课文已经读完了,此刻你心中想的是什么呢?
生:如果小珊迪受伤后不让弟弟送回零钱,那位先生会责怪他吗?
生:如果小珊迪没有受伤,事情会怎么发展呢?
生:如果小珊迪受伤后及时来到中国,事情的结果会怎样?
(学生的其他问题略。)
师:是啊,如果他安全换回零钱,他会怎样还零钱?如果他还了零钱,会怎样去用那一个便士?如果他受伤后及时来中国,结果会怎样?对以上问题请各自合理想象,选择一个片段写下来。
(学生选写片段后引导交流。)
生1:我说换零钱的情况。小珊迪很快换回了零钱,到这里一看,两个先生正在等他呢。他忙走上来抱歉地说:“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那位先生接过零钱,认真地说:“看你真是个说话算话的孩子。来,这些零钱,就作为对你的奖励。”小珊迪对那位先生深深地鞠了个躬,然后说:“谢谢你。这钱我不能要。”说着,就跑走了。
生2:我写的也是他还零钱的情况。小珊迪换回零钱,随即往回走,可就在这时,一辆马车迎面飞驰过来,只听得“啪”的一声,他重重地摔在地上。他只觉得全身麻木,站起来一看,腿上正在流血。他没有顾得上这些,看看手上的零钱还在,于是,他马上忍痛向小店跑去。还好,两个先生还在,他轻轻地舒了口气,走上去说:“先生,让你久等了。这是你那个先令找回的十一个便士,你数一数。”那位先生接过钱,一低头,发现他腿上有血,忙问:“小朋友,你怎么了?”小珊迪轻声说:“我回来时,被一辆马车撞了。”“啊?真是。来,这些零钱你都拿去吧!”“我不要,谢谢您,先生!下次还请您买我的火柴……”
生3:还掉了零钱,小珊迪像完成了一件大事。他手拿一个便士,来到一个烧饼店,买了两个小小的烧饼,就向家中走去。转眼间,他就到了家。弟弟正焦急地等着他呢?见哥回来了,忙站起来说:“哥哥,你回来啦!”小珊迪忙对弟弟说:“你把眼睛闭上,看我给你带来了什么?”小利比忙闭上眼睛,大声说:“哥哥,你快拿来吧!”小珊迪拿出两个烧饼,轻轻地放到弟弟手上。弟弟睁眼一看,是两个烧饼,忙高兴地说:“啊!烧饼。”说着,就想把烧饼往嘴里送。突然,他的手又停在了半空,他忙说:“哥哥,给你一个。”说着,就递给哥哥一个。小珊迪忙说:“弟弟,我早已吃过了,比你吃得多呢。”弟弟信以为真,拿起来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看着弟弟吃完了,小珊迪笑了。
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质疑问难中提出的问题,表达了他们对小珊迪的关心和牵挂。对此,教师巧妙借用,引导想象拓展,构筑新的形象,从而深化了学生对小珊迪形象的感悟,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和精神的提升。可见,只要细心捕捉,精心筹划,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就能成为优化预设、促进生成的宝贵资源。
四、捕捉亮点,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要鼓励学生互动中的大胆超越和即兴创造。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只要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紧张的运转状态,他们的智能火花就会时时迸发,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对此要及时发现,着意运用,以寻求意外的教学成果。例如,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在理解“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一句时,有学生发表了“溪声变换调子与溪流的走向有关系”的见解,使教者产生了灵感,便抓住了语言与思维融合训练的契机,进行了随机引导:(1)完善句式。先引导思考:溪声时时变换调子是说什么?(水声时而高,时而低)以形成与课文对应的句式;接着引导搞清楚:“宽”和“窄”是说水面的,“缓”和“急”是说水速的,“高”和“低”是说水声的;最后引导填空:水面______(时而宽、时而窄),水流______(时而缓,时而急),水声______(时而低,时而高)。(2)理解关系。先引导口头填空:水面宽时,水流______,水声______;水面窄时,水流______,水声______。再变换句式:水流急时,这里的水面一定______,水声______;水流缓时,这里的水面一定______,水声______;水声高时,这里的水面一定______,水流______;水声低时,这里的水面一定______,水流______。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溪水的美,而且能有效地进行句式变换和逻辑思维的训练。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8140.html
-
如何抓好课前准备_如何抓好课前预习详细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次提到预习,无非也就是要求学生读一读课文,查一查字典而已。其实预习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预习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要求自己去读书 ,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我以前在第二课时上会下很大功夫,忽视了预习课的重要。现在我认为预习课就正如砍柴之前的磨刀功一样重...
-
语文教学评价用语_反思我的语文教学用语详细阅读
语文课堂中我却碍于脸面 , 吝惜赞扬之词 , 即使学生回答得完全正确 , 也只是用 “ 说得还是不错的 ”“ 对 ” 等稍微做些肯定。现在我已经知道 :学生与教师原有的知识基础差异较大 , 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所以 , 对待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发自内心的赞赏 , 这可能...
-
[如何训练语文语感]训练语感,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详细阅读
时,用平缓、柔和的语调朗读环境描写的语句,再结合画面,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之后又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迭宕起伏,由此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2 、表情朗读,...
-
【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读后感】《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心得体会――要重视知识的积累详细阅读
教师日记不你象我们传统意文上理解的日记,老师的日记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如教学反思、听课记录等。这些本身就是对知识的积累。 荀子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总希望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融入一些新鲜的、紧扣时代的信息,使教学生机盎然,...
-
绘本《爱写诗的小螃蟹》|《爱写诗的小螃蟹》课后反思详细阅读
《爱写诗的小螃蟹》是一篇富有童趣的小短文,通过前后小螃蟹两次哭的不同原因,让读者感受到真诚的欣赏与鼓励会给别人带来莫大的快乐。 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感情。 多种朗读训练穿插在教学中,有自读、男女生读、教师引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比如在理解白头翁是如何喜欢小螃蟹的诗时...
-
【点面结合留住精彩公开课】留住精彩--听公开课后的反思详细阅读
求知欲强的孩子们。 二、注重朗读,感悟语言。 新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如在《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的课堂上,没有过多的讲解,学有过多的咀嚼。而是通过指导学...
-
四年级语文 绿 教学反思_对自身语文的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语文教学领域产生了不少新的理论、观念。 主要有:1、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2、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视为灌输知识的容器。 3、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语...
-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反思|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一详细阅读
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
-
【学生情感评价】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详细阅读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
-
冰心《烟台的海》_《烟台的海》教学设想与反思详细阅读
教学设想: 《烟台的海》生动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课文在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而且,语言文字非常美,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