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十一单元教案】第十一册1-2单元教案(附作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2023-03-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
[教学要求]
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勤于收集资料”和“不懂就问”都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
3.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1.优秀资料若干。
2.课外阅读材料每生一份。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使学生明白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1.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同学们:
(1)老师打算写一篇关于南京历史文化的文章。请问同学
们,老师现在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2)老师的一个朋友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她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等)
2.引导学生谈谈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3.老师小结:收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
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陨。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1页的图。
(1)上面一幅图的女同学在哪儿?在干什么?
(2)圆形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3)下面一幅图上的男同学在做什么?
2.指导观察第2页上的图片。
(1)第2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觉得
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认真观察第2页下面的图,然后,清你说说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可以通过看报刊、网络、参观展览、采访和访问来收集资料)
除了这些,你认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收集资料呢?
(小组讨论,交流)
3.讲授收集资料常用的方法。
第3页上面的四幅图,都是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那么收集资料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呢?
(1)做摘抄笔记。把你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来,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摘抄。为了便于查阅,分类不要杂乱。
(2)制作资料卡片。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
(3)拍照片。把一些不能持续的画面或不能保留的事物拍成照片。
(4)编辑剪报。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来积累。
三、引导观察第3页下面的一幅图,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观摩收集的资料,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
1.展示优秀的收集资料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摩。
2.教师告诉同学们,这些都是收集资料的主人优秀的学习{
果。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从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做?
二、引导学生尝试收集资料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每个学生一份。
2.学生阅读材料,收集资料。
要求:
(1)认真阅读材料。
(2)用上常用的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3.教师巡视指导,多作点拨。
4.学生小组交流所收集的资料,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
三、教师小结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重在鼓励,希望同学们宝在坚持,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


第三课时
一、指导看第4页上的图,让学生感知“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1.齐读“不懂就问”。
2.指导学生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
(1)第1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2)第2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干什么?
3)第3、4幅图表现的是哪里?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I们正在干什么?
(4)看第5页左上方的一幅图,这是在哪里?两名同学正在干什么?老师呢?
(5)看第5页右上方的一幅图,这几名同学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
(6)最后两幅图表现的是哪里?同学在干什么?老师又分矧在做什么?
二、组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问”
1.看完第4、5页的8幅图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地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
(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卜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
(5)留心处处皆学问。
2.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样?
3.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办?
三、发出号召,希望学生早日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1  长江之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
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
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乳汁  哺  挽  涤  埃  灌溉
2.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引读。
3.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4.交流:
(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精读第1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7    .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
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
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3)默读第1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①“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
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②‘‘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
指导背诵第1节。
6.精读第2节。
(1)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2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2.学会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挂图,指识聂荣臻将军,教“聂”、“臻”的读音。
在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上看到过聂将军的请举手。
这些电影、电视的片名还记得吗?讲有关聂将军的什么事?聂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略作介绍:聂荣臻(1899—199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一生功勋卓著。今天我们学习一则有关他的故事。(板书:2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二、初读指导
1.默读。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弄懂它们的读音,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提问,明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在抗日战争中,聂荣臻将军关心和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事,然后检查生字词学习的情况。
 (1)出示词语:
聂荣臻  残忍  无辜  照料  流露  惊恐
和蔼    小勺  拘束  拽着  至仁至义
(2)指名读,帮助学生正音。齐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残忍:狠毒。
惊恐:惊慌恐惧。
无辜:辜,罪。没罪的意思。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至仁至义:至,最。最仁爱,最讲正义。
有始有终: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
(4)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并给生字正音。想想文章中有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5.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四人小组讨论)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八路军战士从炮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聂将军无微不至地关心两个日本孤女。
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指挥部。
第四段(第6自然段):写由亲友抚养长大的日本孤女专程来中国看望并感谢聂将军。
(板书:救出——关心——送归——感谢)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字词。
2.《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文是分几段来写的?
二、精读训练
1.理解课文第一段。
默读,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提示时间、人物和事情。
2.理解课文第二段。
激发思考:聂将军是如何对待这两个日本孤女的?
(1) 理解第2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聂将军知道这件事后,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聂将军的这段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理解第3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聂将军是如何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孤女的?
这一自然段中哪些词语是描写聂将军的音容举止的?
(“先抱起……找奶吃……慈爱地拉过……亲切地问……和蔼地说……一口一口地……喂……”)
(讲读时,指点观察插图,加深理解)
通过这些词句的描写,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结第二段。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聂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3.理解课文第三段。
(1)理解第4自然段。
“然而”表示什么意思?
聂将军为什么决定把两个日本小姑娘送回日军指挥部?
从这件事看出聂荣臻将军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
(2)理解第5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给自然段分层。
照相、放梨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    ·
聂将军的信中“本着”、“至仁至义’,、“必当’’这些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信中这段话与前文什么地方相呼应?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聂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结:这一段通过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指挥部一事,表现了聂将军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4.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名背诵第3自然段。
二、继续精读训练
1.理解第四段。
2.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联系上文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三、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四、感受聂荣臻将军的人格魅力
五、完成课后练习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维斯瓦河  疾驰  蜡烛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二、 精读指导
三、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
瓜分:
深渊:
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    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    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    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    肺:右边末笔是“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
①咏唱送别曲
②老师的叮嘱
③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神情。
自由读、女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殷切。
③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a.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b.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巴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女生读。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    想想如何记忆。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我们精读了文章前三段,说说分别写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2.读读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为什么。
二、巩固背诵第二段,交流记忆方法
讨论记忆线索:
告别亲人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三、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名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刃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契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您,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与世长辞”: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
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练习  1
教学要求:
1、 用钢笔描红。
2、 找出词语中用错的字,并加以改正。
3、 读句子,画出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词。
4、 在句子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5、 熟记12个成语。
6、 读背《示儿》这首诗。
7、 说话:学会解释。
8、 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第一句话。
(2)要求学生观察字的行款、间距和标点的位置。
(3)这些字你认为有哪些在书写时应引起注意?
(4)教师重点指导书写“生”、“之”两个字。“生”字笔顺在
这里变成了:,卜个牛生。
3.练习。
(1) 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引导学生弄清楚题目的具体要求。
(先找出词语中用错的字,再把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
2.指导。
(1)指名读第一行的两个词语,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并用笔把用错的字找出来,在下面画上横线。
(2)想一想:是什么原因把“安”错用成“按”,把“垦”错用成
“恳”的?
(引导学生从音、形、义这三个角度来思考,分析错因,提高辨
析能力)
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找出第二行的词语中用错的字,并进
行正误比较,分析病因。
3.练习。
(1)让学生把每个词语中用错的字改正过来,填写在括号里。
(2)填好之后,再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用错的原因。
4.反馈。
(1)请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每人一行),看他们能否正确地
修改出用错的字。
(2)同桌互相校对。
(3)指出全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并适当地增加一些改
错字训练。
参考答案:
笆装机器(安)    开垦荒地(垦)
刻服困难(克)    欣尝音乐(赏)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引导学生弄清楚本题的要求。
(一是读句子,弄明白句子的大概意思;二是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括号里选择一个符合句子要求的词,然后画去那个不恰当的词)
2.指导。
(1)出示第一句话。
①“夸奖”是什么意思?(称赞)  ‘‘炫耀’’是什么意思?(夸
耀自己,认为自己了不起)
②“夸奖”与“炫耀”有什么区别?
③请把这两个词分别放到句子中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看哪个词比较符合句子的意思。
用同样的方法指导练习第二、三句话。
3.练习。
(1)让学生把每句话中括号里的不恰当的词画去。
(2)仔细读句子,体会选择的词是否符合句子的要求。
4.反馈。
(1)指名逐句回答。
(2)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3)齐读,完成练习后的三句话。
参考答案:
(1)孔雀展开大尾巴,(夸奖  炫耀)自己的美丽。
(2)妈妈对我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无微不至)。
(2) 我一定牢牢地记住老师的谆谆(教导教训)。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是什么。
2.指导。
(1)出示第(1)小题。
①请学生自由读句子,仔细地体会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联系。
②想一想,这两个分句之间可以用什么关联词语来连接。
(这两个分句之间既可以用“无论……都……”又可以用“不管
……总……”来连接)
③让学生把关联词语放到句子中去,仔细地读一读,揣摩体会所用的关联词语是否恰当。
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第(2)小题。
3.练习。
(1)让学生根据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联系,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填好后认真地读一读句子,仔细体会所填的关联词语是否恰当。
4.反馈。
(1)同桌互相检查填写情况。
(2)指名逐句回答。
(3)齐读这两句话。
(4)指出全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适当增加一些矫正性训练。
参考答案:
(1)“无论……都……”或“不管……总……”
(3) 尽管……还是……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正音。
(3)学生自由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
(4)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5)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几条成语的意思:
赴汤蹈火:汤,开水。蹈,踩。形容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叱咤风云:叱咤,怒喝。一声怒喝就使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极大。
卓尔不群:卓尔,超出——般的样子。不群,跟一般人不一样。
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3.练习。
(1)自由读。
(2)同桌互相练背。
4.反馈。
(1)指名试背。‘
(2)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告诉学生,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
(2) 请学生说说本题练习的要求。(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2.指导。
(1)让学生小声地、自由地练读,要求读通,读顺,读正确。
(2)指名试读,教师注意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
(4)让学生试说诗的大意。
(5)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
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
烈的爱国热情)
(6)指导学生朗读。(要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死去/元知/万事窒,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3.练习。
(1)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自由练读。
(2)指名读、齐读。
(3)练习背诵。
(4)指名试背、全班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检查背诵。
(指名背,表扬当堂能背诵出来的学生)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 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具体训练要求。
2.指导。
(1)启发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被别人误会。这时
你是忍气吞声,还是适当地做些解释呢?面对别人的误会,我们应
该如何解释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会做解释。
(2)让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弄清楚做解释要注意的问题。
(引导学生注意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地把事情的原
委说清楚)
(3)让学生从题中提供的三种情况中,任意选择一种,认真阅
读,领会,并要想清楚以下的一些问题:
①向谁解释?
②解释什么?
③怎样解释?
3.练习。
(1)让学生组织好语言,低声试说。
(2)让学生同桌互相练说,教师巡回指导。
4.反馈。
(1)指名当众演练。
(2)师生共同评议。(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议:
①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是否得体;②说话是否通顺连贯;③声音是
否响亮,速度是否适当)
(3)让学生根据评议的情况修正完善自己的说话内容和方
式。
二、教学第八题(略)


 

第5课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4.结合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体会说话作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教具准备]
爱因斯坦画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
1.出示爱因斯坦画像,简介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一个是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一个是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吧。
    (板书:5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生字词。
2.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要求掌握的:蓄  裹  嘛  呵  啥
二会字:(一)撮  踱(步)  噢
(2)读准字音。
(3)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
    蓄:留着而不剃掉;裹:(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
    (4)字形分析重点:蓄(中间部分是“玄”字);裹(“衣”拆开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中间加“果”字,表音);噢(右上方里面是个“米”字)。
    (5)“嘛、呵、啥”在阅读中理解掌握。
    2.理清文章层次。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文中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交往的起止。
    (第一次:第1—3自然段;第二次:第4、5自然段;第三次:第6自然段)
    (2)最后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互相帮助,成了好朋友)
    (3)填空练习。
    第一段是(    )自然段,写                     
    第二段是(    )自然段,写                    
    第三段是(    )自然段,写                          
    第四段是(    )自然段,写                    
    在课本上做段落划分记号。
    3.指名四人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完成课后作业 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读拼音,写词语。
xǜ(    )胡子    guǒ(    )被子    péng(   )
2.课文分为哪几段?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2)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3)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样子: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  一双棕褐色的眼睛
深陷在眼窝里  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衣着: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  脚下趿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着重抓住头发“蓬乱’’  穿的衣服“又肥又长”  脚下趿着“卧室里穿的拖鞋”)
    (4)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吗?(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分角色即兴表演这一段的情景。(由三名同学分别饰)
 (6)小结: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2.阅读第二段。
(1) 过渡:上面一段写的是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巧遇上了。
(2) 读课文中两个“仍是”的句子。请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仍:—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 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体会“一边……一边……,,(‘一面……一面……,’在运用 时的规律。
    (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口头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
    (4)分角色读第二段,大家从这一段文章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5)小结: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3.理解第三段。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工作室内:
  样乱?
    4.以上三段,分别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几次交往?说说这几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5.最后一段概写两人的交往。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因斯坦、小女孩、父亲)

 

 


第三课时
一、听写
蓬乱纳闷  踱步  冷不丁  衣衫不整
蓄着  温柔  穿戴  手把手  一塌糊涂
结合听写情况,指导正确书写。
二、讨论
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1.书面准备发言提纲。
2.组织讨论。
小结:爱因斯坦是一个最伟大的人。他不把时间花在穿戴、布置房间和收拾东西上,而是把精力完完全全地放在搞科学研究上。
三、研究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用小黑板(或用幻灯片)揭示下列句子:
(1)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2)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3)这还不简单!
L提问:这些都是反问句,能换一个说法吗?
笋生回答后小结:(1)上述三句可分别改为:①这个连衣服也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②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③这很简单!(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一般做法是:
原句意思是肯定的,要改成否定;原句字面意思是否定的,要改成肯定。学生如果对“肯定”、“否定”的意思不理解,可以先举例讲—讲“肯定”表示承认正面的;“否定”表示否认反面的。
四、研究写对话的形式
1.小黑板揭示下面的内容,提问:这两段话都是写人物对话,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1)他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这还不简单!”女孩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说了出来。“能记住吗?”她问。“也许能。”
    (2)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2.讨论后小结:这两段话都是写人物对话的。在形式上的不同点是:(1)把两个人说的话连着写;(2)各个人说的话独立成自然段。
  五、作业 指导
  1.出示下面的句子,重点研究(2),用“只好”造句。
  (1)他仍是衣冠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2)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
  读句子,理解“只好”的意思:别的没有,这是惟一的,不得不这样做。
    口头造句。
    2.书面作业 。
    (1)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2)把课文中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第6课  船长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后作业 4中的两个句子,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灵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船长》。(板书课题)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船长是谁?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事?为什么说他的灵魂是伟大的?……)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震荡  调遣    大副    井然有序
威严  履行    深渊    忠于职守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见书本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哭泣:小声地哭。
  调遣:调派,差遣。
  威严:威武而又严肃的样子。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
  肇祸:闯祸。
  大副:船长的主要助手,驾驶工作的负责人。
  深渊:很深的水。
  井然有序:形容严整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4.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斗自救—)牺牲”给全文分段讨论: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28自然段)
    第三段(第29、30自然段)
三、作业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课文大意。(板书:遇险  自救  牺牲)
二、精读训练
1.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你怎样理解句中的“又”的?
朗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他面对死亡,想到的是忠于职守,想到的是履行做人之道,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应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
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
  2.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1)默读、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画出有关词句)
  (2)交流讨论:
   “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之因。
   “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万分紧急,千钧一发……)(板书:千钧一发)
(3)朗读指导。
指名试读,相机指导。(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急促,最后一句话要用紧张的语调读,因为情况危急)
指名再读,及时鼓励。
过渡:如此重大的灾难降临了,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
3.朗读理解第二段。
(1)速读,找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2)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的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3)出示挂图。
(4)图文结合,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
看图说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板书:巍然屹立)
  指名感情朗读这段话。
  看图听老师背这一段话。
  集体看图背诵这段话。
  (5)他真的把每一个人都考虑到了吗?
  (他把自己给忘了,面对灾难,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6)哈尔威船长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
  小组交流,讨论。
(7)出示: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指名读。
为什么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伟大的灵魂”指什么?(哈尔威船长面对死亡,一心想是乘客,是妇女、孩子,惟独没有想到自己安危的高尚精神)
 (8)指导朗读第二段。
指导:读哈尔威船长的命令时应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
  指名分角色朗读。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板书:船长)
遇险  千钧一发
自救  巍然屹立
牺牲
二、继续精讲训练
 1.出示:第20分钟到了,船长哈尔威屹立在(    ),犹如一尊(    ),(    )也没有做,(    )也没有说,随-
着轮船(    )。他无怨无悔,因为船上的60人(    )。
他实现了自己(    )(    )的诺言,又一次运用了(    )的权利,
  同桌讨论,共同填空。
指名填空,填空后齐读这段话。
  找词语完成板书(以身殉职)。
  2.朗读、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
    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斯(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如……)
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板书:忠于职守  舍己救人)

 

 


第7课  飞向月球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先
……然后……”写一段话。
2,能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
我们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这个神话故事中,月亮里有寒宫,有桂树,有玉兔,还有漂亮的嫦娥仙子。那么,作为天体甲球上面究竟有些什么?它是什么样儿的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和你们——起跟宇航员叔叔飞到月球上去看一看,好吗?(板书课题:7  飞向月球)    ·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自学生字词,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广袤  嶙峋  联络
牙膏  呈现  土壤
浆糊    把食品捏成糊
棕色  扶梯    心驰神往
 (2)指名逐行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I       联络:彼此交接,接上关系。    ]
    耸立:高高地直立。    ;
    宇航员:本课指乘宇宙飞船在太阳系内空间航行的人员。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百看不厌:长久地看,多次地看,不会产生厌烦情绪。
    失重:本课指宇宙飞船在高空摆脱了地心引力而失去重量。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师相机指点。
3.默读课文,按课后提示划分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
    第二段(第5、6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
三、精读训练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看图思考: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交流,师评点总结为以下三点:
①在什么时间飞向月球?(1969年7月16日9点32分)
②谁飞向月球?(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柯林斯)
⑶怎样飞向月球?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理清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的经过。(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向月球加速前进;脱离地球;接近月球;平稳着陆)
 (板书:升天  加速  脱离  接近  着陆)
指名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的经过,语言要通顺连贯。
 (3)录音欣赏。
边听录音(第1—4自然段)边回忆一下第一段的内容。
 (4)设疑。
  在飞向月球的过程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课文中详写了什么现象?请课后思考,下节课讨论。
四、作业 
1。描红,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继续精读训练
1.继续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感兴趣。
 (2)讨论,交流:
①“宇航员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和指挥中心联络着…… (“可以……也可以……”、“悬着睡’’等词语写出了宇航员们在失重之后的休息情况)
    指导学生朗读。
③出示投影片:“他们吃的‘饭’是特制的……捕捉。”
这里写宇航员们失重之后的吃饭情况。作者用了一些表示先后的词语,你能找出来吗?
 (“先……再……然后”表明了宇航员吃饭的先后次序)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做某一件事的次序,想一想,然后说给大家听。
当宇航员们吃硬颗粒状食物时也这样吃吗?为了说清楚,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句子来说明?(用“像鱼儿觅食一样’’来比喻宇航员吃硬颗粒状食物的样子)
 (3)这些失重现象很多人都觉得特别好玩。可是,宇航员们是带着工作任务飞向月球的,这种现象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不便)因此,宇航员们的工作非常——(艰难)
 (4)工作如此艰难,宇航员们是怎样工作的呢?找出反映他们工作认真负责的词语。
 (“仔细地检查”、“一个个”、“不时地”……)
 (5)经过三天多时间的飞行,飞船渐渐接近月球,在宇航员与地面指挥中心的合作下,登月舱在月球上停稳了,这个过程容易吗?
读第4自然段,抓住“地面指挥中心命令……”、“逐渐减速”、
“慢慢下降”、“终于”等词语,体会在月球着陆的困难和现代宇航技术的先进。
 (6)小结。
2.学习课文第二段(第5、6自然段)。
 (1)默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写两名宇航员登上(2)指名读第5自然段,体会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样子。
 “心驰神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人类想登上月球已经很久很久了)
 “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的谨慎态度)(板书:小心翼翼  深深脚印)
假如你是宇航员,你登上月球会怎么做?
 (3)自由读第6自然段,思考:宇航员们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么?(板书:没有……也没有……只能看到……)
指导看图,理解课文内容。
①月球上广袤的荒原上高山耸立、巨石嶙峋。
②随太阳光线角度的变化,月球表面呈现奇异色彩。
③站在月球看到的地球的模样。
指名读课文“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飘浮在茫茫的宇宙中”)
讨论:你认为哪几个词语应重读?为什么?从这些词中你能体会出什么?(“百看不厌”、“耀眼”、“茫茫”等词语写出了宇航员登上月球看到地球时的喜悦心情,表现出对地球思念、热爱的情怀)
 (4)指导朗读。
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实现了千百年来的梦想,心情该是何等激动!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读好这一段。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宇航员们登上月球欣赏了这独特的美景后又开始了工作。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宇航员登上月球有什么收获?(从课文中找句子回答)(板书:几十种元素)
 (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月球一定会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这句话如何理解?
 (人类发现月球很有开发价值,将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开发,利用月球的资源,让月球跟地球一样为人类造福)(板书:人类另一个家园)
 (3)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全文,激发兴趣
1.默读课文,概括段落提纲。(板书:飞向月球
开发价值  登上月球)
2.这篇课文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飞向月球、登上月球的经过,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同学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研究、设计让月球为我们服务?无穷无尽的宇宙里藏着数不清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去研究它们,开发它们,让更多的天体,更多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3. 课外收集资料,以“神奇的宇宙”为题,写一份板报稿。

 

 


练习二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对照简化字,认读括号里的繁体字。
    3.读一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是不是相同。
    4.修改病句,并说明修改的理由。
    5.熟记12条成语。
    6.朗读并背诵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7.听教师介绍简易洒水壶的发明,抓住要点转述给同学们听。
8.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这句话。
 (2)要求学生观察字的行款、间距。
 (3)这些字你认为哪些书写时应引起注意的?
 (4)教师重点指导带有连笔的字“履”、“用”的写法,并复习“生”字改变笔顺的写法。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教师口述: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看港台影视片时,或在阅读一些书籍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繁体字,如同学们都挺熟悉的电(雹)、国(圃)、龙(能)。(出示幻灯片)
 (2)学生说出带有繁体字的句子考教师。
 (3)指名读每组前面的简化字。
 (4)简化字与繁体字比较。(出示幻灯片)
    该(孩)    书(害)
    纸(纸)    烂(煳)
让学生比较以上两组简化字与繁体字,特别注意繁、简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汉字,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发现题中还有哪些简化字与繁体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怎么去认读出这些繁体字。
3.练习。
 (1)(出示幻灯片)指名认读,能读出几个就读几个。(可以多让学生站起来认读,待大多数同学读熟繁体字后,
再齐读繁体字组合的词语)
 (2)同桌把简化字那边掩盖好,互相检查认读繁体字的情况。
4.反馈。
 (1)读幻灯片上的两句含有繁体字的话。
①读害使王明榷寅韶巍到自己知巍的不足,今后虑骸多读害。
②颈鬟已白的寅,舱室王爷爷,热爱晕召、i里劲。每天圃害馆闭门,他就逛去看辗纸,看到地上有纸眼他就主动捡起,酸现室内光线暗,就主勤去阂雹烃。
 (2)指名读。
 (3)齐读。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请学生讲清楚题目要求。
2.指导。  (1)出示幻灯片:演讲——讲演  雪白——白雪
 (2)让学生读,比较前后词义一样不一样,有什么不同。教学中通过读,比较说明理由,让学生体会到组成词语的字相同,但因为字序不同,有的词义相同,有的词义不同。要注意,学生说每组词义,主要是领会,不要求机械记忆。
3.练习。
 (1)默读、思考:这题中还有四组词语,比较看哪几组前后词义相同,哪几组前后词义不同?    ·
 (2)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参考答案:第一排的三组意思都相同,第二排的三组意思都不同。
4.反馈。
哪位同学还能举出一组词义相同和一组词义不同的?(可同桌合作思考、讨论,再交流)
编选——选编  人名——名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第(1)句话。
 (2)这道题毛病出在哪儿?怎么改?
 (学生独立修改后,交流,说明修改的理由)
参考答案:
改为:“张开泰和汤小泉是好朋友,张开泰经常帮助汤小泉复习功课。”因为原句两个“他”指代不清楚。  (3)总结学法:修改病句,一般地先读懂原句所要说的意思,
然后通过语感发现病因,接着对症下药修改病句,(注意有·的要求在原句上用修改符号改,有的是把修改后的句子抄在下一行)最后读修改后的句子并与原句比较,注意修
改病句一定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
3.练习。
 (1)学生试着修改第(2)、(3)句。
 (2)教师巡视。
 (3)同桌交流再汇报。
    参考答案:
 (2)改为:“我断定她今天生病了
了。”因为原句中“断定”和“可能”矛盾。
”或:“她今天可能生病
 (3)改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或:“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因为“人口”和“国家”不能搭配。
4.反馈。
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他喊他去他家玩,他答应了。
 (2)这次期末考试我们班几乎根本没有不及格的同学。
 (3)我们要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司,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学生可查词典,或教师适当给予讲解。
参考注释:
首战告捷:第一次作战就取得了胜利。
旗开得胜:军队的旗刚一展开就打了胜仗。比喻事情一开始就取得了好成绩。
再接再厉:比喻一次又一次继续努力,越来越振奋、勇猛。
直捣黄龙:黄龙,黄龙府,金人腹地,后泛指敌巢,意思是直冲向敌人的巢穴。
人多势众:人多势力大。
气贯长虹:形容气势盛旺,简直可以贯穿长虹。
背水一战:汉将韩信领兵攻赵,命士卒背水列阵,汉军前临大敌,后无退路,拼死作战,结果大败赵军,后以“背水一战”谓决一死战。
一决雌雄:决定胜负、高低。
胜券在握:有胜利的把握。
马到成功:战马一到就胜利。形容迅速地取得胜利。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听见风声、鹤声都惧怕,看见一草一木都像是追兵。形容极端恐惧,或妄自惊扰。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指名读。
4.反馈。
 (1)集体背。
 (2)指名背。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教师说清题目的要求。(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2.指导。
 (1)查字典,把不会读的字注音,并写出它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字词解释出来。
 (2)自由读这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3)老师简介老子和孙子。
 (4)指导学生通过读,弄明白两句名言的意思。
第一句名言的意思是:祸患啊,幸福正依附在它的身上;幸福啊,祸患正隐伏在它的内部。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幸福与祸患,知道辩证地看待问题,即祸患有可能转变为幸福,幸福也有可能转变成祸患。
第二句名言的意思是:知道他方(指敌人方面)又知道我方的长处和短处,不管打多少次仗都不会失败;不知道他方的情况而只知道我方的情况,就只有一半取胜的希望,而另一半则是失败;不知道他方又不知道自己一方,那每一次打仗就必然都失败。
3.练习。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练习背诵。
(4)指名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检查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明白口语交际的要求:一是要抓住重点;二是做速记;三是转述时要把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的经过说清楚,说完整。
2.指导
(1) 什么是转述?转述有什么要求?结合例子,让学生明白。
(2)  听这一遍介绍,要求全班同学认真地听教师介绍。
    (3)教师再次介绍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
(3) 讨论所记录的要点,组织同桌或四人一小组练习转述。
3.练习
(1)小组选代表转述给全班同学听。
师提示同学们听时从经过是杏完整清楚,人称交代是否明白要点提示:首先,他在雪碧瓶盖上戳了些小眼,结果水不能自动地洒出来,接着,他发现了医院挂水用
的盐水瓶,受到了启发,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原因,最后终于发明了简易洒水壶。
二.教学第八题。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yuwenjiaoan/12276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