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人有两个宝》教案|《人有两个宝》教学案例和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2023-02-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1、人有两个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识绿线内的七个生字和田字格中的生字,写好“人、个大”三个字。
2、认识逗号、句号,会数句子
3、理解“做工”、“思考”“创造”等词的意思。
4、知道人的双手和大脑的作用是很大的,从小养成用手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理解“创造’‘做工”“思考”等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生字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那你们可要仔细听了:一撇一捺,支撑天下,打一个字
2、谁猜出来了?(指名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啊?
3、还有谁和他猜得一样?真聪明,你们都猜对了!!
4、来看老师写这个字。先写撇,再写捺,注意哦,捺的起笔要低一些。它的声母是r,韵母是前鼻音en,谁来读准它?指名读,齐读
5、谜语说“一撇一捺,支撑天下”,为什么人能支撑天下呢?告诉你们,因为人有宝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看老师板书课题(有两个宝)
6、谁来读课题?(正音:相机写出两个的轻声和宝的第三声)齐读课题
7、人究竟有哪两个宝贝呢?想知道吗?请你认真看,注意听老师读
8、范读
9、你现在知道“人“的宝贝是什么吗?(相机认读:双手  大脑 强调:双 手翘舌音  脑  鼻音)
10、小朋友们你自己想读课文吗?请你打开书68页,捧好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一定要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11、自读课文。
二、初读
(一)认识标点符号
出示课文:小朋友,仔细瞧这几个彩色的符号。蓝颜色的叫“逗号”,用在句子中间,表示我们在朗读时看到它,要注意停顿;红色圆圈的叫“句号“,(跟读:句号)表示一句话结束;一个这样的句号就表示有一句话。一起来数数看,这篇课文有几个句号?(三个)那课文就有几句话呢?(三句)
(二)读准课文字音,读通句子
1、出示第一句: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一带而过,生字词前面已有铺垫)
谁来读?指名两人读后齐读
2、出示第二句: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谁愿意试试看?指名读3人  (有问题时可相机出示“做工  会  思考”的小黑板进行正音),分男女生读
3、出示最后一句: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1)要读好这一句,我们先来读好这个词语:
出示:“创造”认读  平翘舌音要注意
2)现在把它们放回句中,谁想来读?指名读
4、 三句连起来谁能读好?自己看着屏幕先练一练。齐读
三  细读
1、课文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贝。为什么说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呢?读读课文的第二句,想想看!(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所以他们是人的两个宝)
2、理解“做工”
①出示书上69页的图,请学生看图后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们用自己能干的小手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有序地看图,并把话说完整)
  ②小组交流:人们的双手还会做哪些事呢?(学生练说“××的双手会……”)
  ③师:双手能做这么多的事,这样做事、工作就叫“做工”。  
3、启发想象,理解“思考”。
大脑会干什么?“思考”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看图想象:他们在做这些事时会想些什么?
他们做这些事不仅要用手,还要用脑,所以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1234
 齐读第二句。我们要用好这两个宝贝,就必须——(引读第三句)
4、1)师:什么是“创造”?
2)指名说后总结:( 想出新办法,做出以前从没有的新东西。这就是“创造”)
 你们知道发明大王“爱迪生”吗?他发明过什么呢?以前我们没有电灯,只能用昏暗的油灯。但他通过实验做出了以前从没有过的电灯。这就叫“创造”。小朋友,以后在生活中也要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
6、小朋友学得很认真,奖励你们欣赏一首歌曲《我有一双勤劳的手》
四、指导写字
1、我们有勤劳的双手,聪明的大脑,小朋友一定能认识和写好这几个生字。
2、出示所有生字,开火车认读
3、这三个字我们先来写:出示:人  个  大
1)认读
2)这几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人)
3)那我们就先来写好“人”,注意要找准位置:竖中线起笔写撇,写出撇尖,捺笔穿过中心点,写到脚时停一停,轻轻提笔写脚尖。撇捺要舒展一些
4)“个”怎么记住他?(人字多一竖)
但我们在写的时候可要注意这个“人”要写扁,在横中线的上方。你看:起笔在竖中线,写到横中线不远的地方提笔,捺笔也是。竖在竖中线上,起笔不要顶着上面,要留一点空。
5)“大”   仔细看,大的一横在哪里?(离横中线不远的地方)范写:起笔顿一顿,往右上斜一点,收笔。接着再写人,注意捺的起笔在中心点。描红临写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参加学校青春杯赛课的,和二年级的李老师同上一节课。两相比较,看到自己很多的不足。记下自己由比较后而得到一些想法:
一个感觉我的课堂扎实有余,灵活不足。先看我的教学设计
总体来说,比较细致扎实,从字、词到句一步一步,从读准读通再到理解一层一层,关注到轻声、标点符号等各方面,中规中矩。这样的课堂也是规规矩矩,平平淡淡,没什么亮点。同时,由于考虑得比较细致,课上就显得老师一直在牵着孩子走,孩子的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思维也没有打开。而李老师虽说设计不细,但在几个环节的处理上实在智慧十足。
来看几个环节的比较:
1、理解“做工”
我的教学:①出示书上69页的图:仔细看看,图上的小朋友们用自己能干的小手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有序地看图,并把话说完整)
  ②小组交流:人们的双手还会做哪些事呢?(学生练说“××的双手会……”)
  ③师:双手能做这么多的事,这就是“做工”。
李老师这样教:
1)我们人的两个宝贝是什么?(双手 大脑)
2)我们灵巧的双手会干什么呢?(孩子自由说后总结“做工”)
我先让孩子看图,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顺着我的思路在想。而李老师则是孩子自由地说后再进行引导。
2、理解“创造”
我的教学:
1)什么是“创造”?
2)指名说后总结:( 想出新办法,做出以前从没有的新东西。这就是“创造”)
 你们知道发明大王“爱迪生”吗?他发明过什么呢?以前我们没有电灯,只能用昏暗的油灯。但他通过实验做出了以前从没有过的电灯。这就叫“创造”。小朋友,以后在生活中也要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啊!
李老师这样教:
1)你知道什么东西是创造出来的?(飞机轮船……)
2)总结:这些以前没有东西后来才有的就是“创造”1234
3)出示小朋友创作的种子画:看,这就是二年级的小朋友用手又用脑自己创造出的各种各样的叶子画,其实创造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小朋友自己也可以创造。
   真好!坐在下面听课的我实在佩服得不得了,尤其是最后出示的种子画再加上一句“创造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小朋友自己也可以创造”一下子就把“创造”放到了小朋友的眼前,是他们自己可以做的,而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我的处理并没有把“创造”一词和孩子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如果在说完爱迪生发明电灯就是“创造”之后,再加上“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人创造出来的?小朋友,你创造过什么东西呢?这两个问题或许会好一些,能够让孩子离”创造“不再遥远。现在又想到,陶行知先生写这首儿歌的本意也是让孩子自己勇于创造,动手动脑。李老师的处理实在是非常好!
   3、教学生字
 我的教学:
1、我们有勤劳的双手,聪明的大脑,小朋友一定能认识和写好这几个生字。
2、出示所有生字,开火车认读
3、这三个字我们先来写:出示:人  个  大
1)认读
2)这几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人)
3)那我们就先来写好“人”,注意要找准位置:竖中线起笔写撇,写出撇尖,捺笔穿过中心点,写到脚时停一停,轻轻提笔写脚尖。撇捺要舒展一些   生描红  临写
4)“个”怎么记住他?(人字多一竖,利用熟字记生字)
但我们在写的时候可要注意这个“人”要写扁,在横中线的上方。你看:起笔在竖中线,写到横中线不远的地方提笔,捺笔也是。竖在竖中线上,起笔不要顶着上面,要留一点空。描红  临写
5)“大”   仔细看,大的一横在哪里?(离横中线不远的地方)范写:起笔顿一顿,往右上斜一点,收笔。接着再写人,注意捺的起笔在中心点。描红临写
李老师这样教:
     1、开火车认读词语
     2、打开书69页,仔细观察一下,有三个字都有撇捺,是哪三个?(生自己找后交流:个大  人)
     3、看笔顺图,自学这三个字的笔顺
     4、交流:“人”怎样写?与“八”进行比较。范写“人”,生描红
              “大”联系学过的“太”记忆   范写,生描红
              “个”的笔顺在桌上写给同桌看。 范写 ,生描红
    感觉起来,李老师更多让孩子自学,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而我却是一步一步带着孩子。虽然,我本意是想在初学写字时带着孩子,教给他们方法。但李老师的教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今年是我第三次教一年级,发现自己是越教越小心,越来越细心,几乎想到方方面面。有道是“勤快妈妈懒孩子”,也许有的时候该放手时就要放手。
二来就是课上的我临场应变能力不够,捕捉学生发言的敏感性不足。比如说课堂导入的时候:
师: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那你听好了:一撇一捺,支撑天下。打一个字
生1:八
师:还不准确。想想看,支撑天下,是哪个字啊?1234
生2:人
……
课后,听课的老师们告诉我:为什么不抓住“八”呢?和人进行比较,是多么好的处理啊!自己也是恍然大悟,是啊,是多么好的处理啊,孩子一下子就把机会“送” 到了我面前,当时怎么没想到呢?其实当时的我心里更多地想着教案,想着孩子猜到“人”之后自己怎样往下教,所以并没真正去关注孩子的发言。很多时候,课堂的生成是需要老师敏感的捕捉能力。如果一心系着教案,系着自己所谓的预设,会错过很多精彩。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yuwenjiaoan/12156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