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绘本故事]《一粒种子》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2023-01-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一粒种子》教学反思
《一粒种子》是一片有趣的课文,通过种子和蚯蚓的对话,感受到种子的生长过程.
成功之处:
1、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当作课堂最为重要的资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激励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种子钻出地面后,他会看到些什么呢?课堂上这一环节是最出彩的,学生们兴致颇浓。凡是敢于举手说一说的同学,我就用粘纸、书签等奖品鼓励他们,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课时,我没料到有些没被请到说一说的同学要求我再给他们提供一次机会,他们一定会有更出色的表现。此时此刻,我感动极了,我想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对了,真正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师生互动,平等民主。
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学会与学生合作。这节课中,我参与学生的学习,师生间相互传递信息,沟通想法。
2、重视朗读训练。
读书活动其实也是学生体验情感的活动。而有情感体验的读书活动,才更具有生命活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范读有关文中的语句,实际效果很不错。我能感受到自己动情的朗读已打动了所有学生,为他们后面的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读的乐趣。
3、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课堂上,我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养成探根求源的意识。因为我尊重学生的想法与看法,且鼓励其提问的积极性,学生才得以畅所欲言,虽然学生的有些问题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料想到的,但我觉得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或发表一种见解,哪怕是错误的,都是难能可贵的,这比我告诉他一个真理更重要,更有价值。

不足之处:
识字教学环节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不适合自学,从实际效果看并不好,毕竟学生年纪还比较小,自学能力还成熟。上课时教师应运用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方法来教学生字,相信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案例名称: 《《一粒种子》教学反思》                 学年:2009
案例分析:
《一粒种子》是一篇说明科学知识的童话,先写在春风的吹拂下,地里的一粒种子苏醒过来;再写种子与蚯蚓之间关于外面世界的问答;最后,种子终于勇敢地冲破土层,迎接一个光明的世界。同时还说明了种子发芽的条件。在教学中,我既重视实学知识及其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又让学生感受到种子的那种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之情。
教学片段:
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明白“种子发芽所具备的三个条件——水分、温度和空气”。在掌握了文中的生字新词之后,我让学生找出文中一个能描写种子发芽一瞬间动作的词语。学生马上找到了词语“挺一挺”,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做动作来理解这个词语。之后,让学生找到文中四句描写“挺一挺”的句子
①他醒过来,觉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
②他有点渴了,喝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123
③种子听了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
④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个光明的世界。
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以巩固。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在这四句话中找出疑点,展开讨论:种子在什么情况下把身子挺一挺?最后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出示句子
①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种子醒过来,就把身子挺一挺。
②春雨滋润着大地,种子喝了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
③蚯蚓帮种子松土,种子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
④种子听见外面很热闹,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个光明的世界。
从而得出种子发芽所具备的三个条件——水分、温度和空气。
 
案例反思:
    整个教学环节看似顺理成章。课后,我总感觉到虽然整堂课是以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的,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较牵强。于是,我重新翻开语文书,想从中发现更好的设计。这时我发现,如果把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改成语言训练,说不定会更好。我重新设计的过程是这样的:让学生找出文中一个能描写种子发芽一瞬间动作的词语“挺一挺”和文中四句描写“挺一挺”的句子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训练:当种子看见光明的世界,它会感谢春风,说:“谢谢你,给我       (温暖)。”它会感谢春雨,说:“谢谢你,            (给我补充了水分)。”它还会感谢蚯蚓,说:“                     (谢谢你,为我松土)。”我想,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既帮助学生自然地理解了课文,同时,也得到了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由此,我想,我们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在备整个教学环节的同时,还要注意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之处。同时,还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想一想,预设一下学生对于你所备的教学设计的反映。相信,长期下去,对自己也是很有帮助的。

《一粒种子》教学反思
 《一粒种子》是语文a版教材中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向学生介绍了种子发芽所需要的四个条件,即温度、雨水、松软的土壤、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认识课文中的会认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课堂上,我根据孩子们好奇、活泼的特点,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体会到了种子在发芽过程中的惊喜和兴奋。首先,我利用孩子们熟悉的歌曲《小雨沙沙》和课文插图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我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我让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挺一挺”来理解课文,了解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最后我鼓励学生拓展思维,想象种子发芽后所看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这样学生体会到了种子出土后的兴奋。课后,我对本堂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123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伊始,我很大方的演唱了学生熟悉的歌曲《小雨沙沙》,让学生说出歌曲中唱了谁想干什么?学生一下子就听明白了歌曲中是唱的是种子要出土,要发芽的事。我还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演唱,学生可高兴了。紧接着我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了课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我还创设了很好的过渡语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如:种子在蚯蚓大哥的帮助下听到了外面热闹的歌声,它听到了谁在唱歌呢?你能在文中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吗?  
二、抓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我在范读课文时故意把文章中的 “挺一挺”词语读的响亮一些,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到四处“挺一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通过朗读一下就了解种子发芽所需要的四个条件。学生学的很轻松,很愉快。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涵。  
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课堂上对课文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老师的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同桌合作分角色读,男女分角色读,表演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到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体会到了种子发芽后的喜悦。  
四、适时的说话练习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学习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堂,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课堂开始,我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练习说话,把自己看到的有顺序的说出来。在了解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我让学生练习用“因为(  ),所以种子把身子挺一挺”的句式说话。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种子眼前光明的世界里有些什么。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说话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教会学生懂礼仪 。  
文章中蚯蚓的出现是一个帮助他人的很好典型。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说说蚯蚓表现怎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想向他学些什么?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和他人说话要有礼貌。  
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个个就像是盛开的花朵,我知道孩子们这节课有收获。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yuwenjiaoan/12050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