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说课稿|春晓说课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2022-12-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一、说教材《春晓》是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十二册第十六课的〈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这首诗的作者是诗人孟浩然。这首诗共四行两句,描绘了一幅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第一句讲春天的夜里睡的很香,不知不觉的天已经亮了,窗外传来一片婉转悦耳的鸟叫声。这是通过所闻,描述春天早晨的情景。第二句讲蒙胧中想起昨天夜里听见刮风下雨的声音,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谢了。这是通过所想来描述春天夜里的情景。诗人把握住“春晓”这一季节和时间的特点,将自己酣睡初醒时所闻所想依次写出来,构成了一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景。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二、说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本课的生字。 2、 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4、培养学生想象力,感悟古诗意境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春天,和作者产生共鸣,一起分享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朗读并背诵古诗,难点是在简单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悟古诗的意境。三、教法与学法(一)“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法: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主要以读为主,读中熟字,读中解词,读中学句,读中悟情的方法。 2、创设情境法: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美丽的春晨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美景之中,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二)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在于使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由“学会”变成“会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将来不再需要教”。因此,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根据教材特点,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以下学法:合作法:针对于字词合作交流认读,诗句的理解也是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教学目标的。体验法:用灵巧的小手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春晓图”,并结合课件体验和感悟古诗的意境。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预习。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首先我出示春晨情景课件,让学生说说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而后我再设问导入课题:唐代诗人孟浩然又是怎样用诗句描写春天早晨美丽的景色呢?这样导入,不仅能切合聋生爱看动画的心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分钟)
二、介绍作者、初读古诗。由于学生们对这首诗已经预习过了,比较熟悉。所以我先让学生们自己先说说对诗的作者了解多少,如果他们了解的较多。老师只要总结一下就可以了。如果他们对作者不太了解,我就要对作者做个简单的介绍。(5分钟)然后再让学生试读这首诗,给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然后,我适时出示古诗的课件,入情入境的为学生们范读。因为这些学生对于古诗接触地教少,在朗读古诗方面肯定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所以我认为教师的引读课文是必要的。在教师引读的基础上,再让同学们按照老师方法试读。然后请一个同学读,其他的同学做评委,看谁读的好。(3~5分钟)12
三、合作交流,理解诗意对于诗意的理解,让学生们完整的说下来难度很大,所以教学中,我先对重点字词,如“春晓”、“眠”、“不觉”、“闻”、“啼”、 “处处”、“夜来”等词语(出示课件)进行引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接着我采用齐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读古诗,最后出示动画课件,一边让学生观察一边合作交流,让小组代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教师再相机归纳诗意。这样入情入境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在理解了诗句大意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这时候的读,要求比开始的高的,要读出诗句的停顿和韵味。我准备这样做,先让学生自己试读,看看在哪些地方有关停顿,应该重读,然后做上标记。教师范读,学生按照要求再来诵读古诗。这样做,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提高他们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20分钟)
四、熟读成诵,体悟意境:先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古诗。然后引导学生体悟诗的意境,对此教学我采用两种方法:1、让他们大声地朗读,同时让学生们闭眼想象春天的景象。2、提议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所想的“春晓图”。让孩子们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将心中的所想所悟表达在画纸上,,既加深了对古诗的感悟,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10分钟)
五、课堂延伸:如果还有时间,就补充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让他们去诵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yuwenjiaoan/11901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