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019北师大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2022-10-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比    较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薄厚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领悟比较的方法.
内容如下:
   1.过生日(比较数的大小多少)
   2.下课啦(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
   3.跷跷板(轻重的比较)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尊重别人想法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3.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4.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体验比较的过程,获得比较的不同方法.
难点:理解感知最大与最小,最多与最少.
关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对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的体验活动.
课时参考:4课时

               第一课时     过生日
教学内容: 课本内容18-19页
知识与技能:
   1.会比较物体的大小和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与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讨论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与他人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会正确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
   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最大与最小,最多与最少.
教学难点:会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3个塑料杯   一些水   2本书
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观察,启发学生思考。
教学过程
一、探索
  1.比大小,多少
师:今天小明的妈妈过生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桌子上摆了什么?(学生回答)
(1)说一说,3块蛋糕哪个最大,哪个最小?西瓜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哪杯装得最多?哪杯最少?(引导学生观察杯子的粗细,学会推理)
小结:几个不同大小的物体比较,最大和最小的,都只有一个.
(3)两瓶饮料,哪个装得多?
二.联系生活比较
师伸出一只手,让小朋友也伸出自己的手.
师:比比你们的手和老师的手,哪个大,哪个小?
生:老师的手大,我们的手小.
师:谁比谁的大?谁比谁的小?(学生回答略)
   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找出两种物体来比一比大小.
师:比较大小的时候,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出来,比较多少时,小朋友一般要数一数再比较.同桌之间比较一下谁的铅笔多,谁的铅笔少.
三.练一练
  1.p19第1题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一练第2题
   本题是3个物品之间的比较,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强调最大、最小都只有一个。
3.第3题 
通过观察交流,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4、第4题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用自己的语言编个短故事.
   (2)学生在反馈时,教师根据学生编的故事提出数学问题:
     爸爸,妈妈,谁喝得多?(学生讨论后回答)
问:为什么爸爸,妈妈喝得不一样,谁比较渴?为什么呢?123
5.练一练第5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
师:认真观察每个杯子里的水,动脑筋想想,每杯水里都放入一块一样大的搪,哪杯水最甜?
六.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下课啦
教学内容:课本第20~21页
知识与技能:
 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或三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厚薄等。
2.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能力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知识,通过所学知识判断事物的高矮和长短等。
教学重点
1.会比较事物的高矮和长短.
2.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厚薄)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方法比较。
教学工具:  2本书(薄厚各1个)  2条绳子(一长一短)
教学方法: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比一比高矮,看看全班谁最高.好不好?
二.新知识
  1.比一比
先请两位同学上来比一比.(让一位同学站在台阶上,另一位站在抬价下,进行比较) 用手比划一下谁高.
师:我们这样让他们比较后知道了站在台阶上的同学比台阶下的同学高,这样比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不在同一位置上,不能这样比.
师:那如果他们和书上的同学一样比好吗?小男孩该一点,是吗?
生:不是,因为小男孩垫起了脚.
师:第二幅图,他们这样比行吗?谁高?谁矮?
生1:行,小女孩高一点,小男孩矮一点.
生2:我觉得他们一样高.
师:那我们谁来说一说怎样比较高矮才合理?
小结:我们必须站在同一个位置,不能垫脚来比较才合理.
2.说一说
现在我们知道了该怎样比较高矮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图,图中的小朋友们下课啦,他们在干什么呀?
(1)说说谁高谁矮?
(2)图中的跳绳谁长?谁短?
3.选哪个钉子好?
(1)小组内互相讨论
(2)集体反馈
你们讨论的怎么样了,我们的淘气应该选哪个钉子呢?
师:第1个太小了,钉子钉不过去,不能把凳子面和凳子腿钉到一起.而第3个太长,会把凳子敲坏;所以用第2个最好,它的长度正好不短不长.
三.练一练
1.完成练一练1-3题
四.作业
五.课后小记:

          第四课时  练一练
教学内容:课本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进一步掌握比较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比较,使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进一步清楚比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法
学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掌握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这街课我们练一练,检查一下大家上节课学的怎样?你们敢不敢接受?
二.练一练
1.第一题  比高矮     (独立完成)
2.哪根绳子最长?
(1)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绕的圈数越多绳子就越长.
3.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
(1)小组合作讨论
(2)交流
有的学生会说能通过,有的说不能,都请学生说一说理由.
生:不能通过,桥的高度是3块木板高,汽车的也是3块木块再加一个警灯,所以不能通过.
师:请大家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它通过?(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这四道题,大家对我们上节课的知识掌握都很好,每道题都能讲出自己的理由,说明咱们小朋友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老师为你高兴!123
  但是下面的题更难了,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4.3只小兔子谁最高?谁最矮?
(1)独立思考
(2)说说自己的想法(三只兔子不在同一个高度,同一个位置启发学生想办法做)
(3)全班齐做
三、思考题
1.从短到长排一排。
(1)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2)独立试一试
(3)全班反馈
   2.小蚂蚁爬方格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可能有一格一格的数,第一只蚂蚁爬了10个格,第二只蚂蚁爬了8个格,第三只蚂蚁爬了9个格,所以......
  还可以想:三只蚂蚁爬的横格的长度是一样的,所以只要数竖格,就知道了.第一只蚂蚁竖着爬了3个格,第二只竖着爬了1个格,第三只爬了2个格,爬的越少越短,所以......
四.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表现得不错,看来再难的题目都难不到大家了.
五.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跷跷板
教学内容:课本第22-23页
知识与技能:
1.经历物体两两间的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
2. 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会比较物体的轻重。
3.初步了解天平或秤的基本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掂一掂,说一说等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理解。初步掌握比较轻重方法,理解天平秤的原理,运用知识解决关于轻重德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
2.差别明显的物体,用手掂一掂就行;差别不明显可以借助简易天平或秤..
教学准备:简易天平或秤  水果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动物学校的小动物们,它们和我们一样开始上课了,你们想知道它们课间活动做些什么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玩翘翘板的狮子、老虎和豹子谁重?谁轻?为什么?
生:狮子比老虎重,豹子比老虎轻。
生:因为狮子这边低,所以它重.
谁最重?谁最轻?为什么?
二.新知识
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轻重”(板书课题)
1.掂一掂
 (1)拿出自己的东西,感受一下轻和重,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全班交流
2.称一称、说一说
 师:现在我这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请几个同学掂一掂,估计一下谁重谁轻?
 师:在我们不能确定哪个重,哪个轻?这时就要用秤来帮忙了.
拿出天平,放上梨和苹果.根据实际情况,看哪个低就说明哪个重.
3.圈一圈
观察后圈出结果,告诉学生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三.巩固练习
 1.两个物体比较.
   让学生看图独立回答,订正时说说自己怎么判断的。
 2.三个物体比较
   先指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萝卜比白菜轻;再观察第二幅图,茄子比萝卜轻。经过简单的推理,发现茄子最轻,白菜最重。
 3.练一练第3题
   引导学生先看中间一幅天平图,发现1只大鸭子和3只小鸭子质量的相等关系,再让学生根据这一关系独立判断其他两幅图哪一边重,订正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思考题
(1)先引导学生看懂每幅图的意思,试着做题
  (2)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理由.
  (3)全班交流
1条鱼与2只蟹一样重,所以1条鱼比一只蟹重.
1条鱼与5只虾一样重,所以1只虾比一条鱼轻.
2只蟹与5只虾一样重,那么一只蟹要比1只虾重.
所以鱼最重,虾最轻.
四.作业
五.课后小结: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shuxuejiaoan/11657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