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2022-10-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三) 数一数
在搭的基础上数一数。左边两图中只含有正方体,容易数;右边一图中含有四种形体,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分别输出四种形体各用了几个,数好一种填一种。
四、 活动小结
分与合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比较熟练地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 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共5课时

2-5的分与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2、3、4、5的分与合。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比较熟练地掌握数2、3、4、5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 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卡片、圆片、盘子、桃子等。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今天小明带来了几个桃子和两个盘子,他要分给我们几个最听话的小朋友,但他看到我们这么多听话的小朋友不知道该怎样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二、 知识探索
1、 出示挂图,结合提问:“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子里,可以怎样放?”
2、 教学4的组成,可以分这样几个步骤进行:
(1) 让学生把4个桃(可以用4个圆片代替)放在两个盘子里,交流各人的放法,出现多种放法。
(2) ;带领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分法抽象出4的一种组成,再让学生在小组里按照这样思考,从其他几种分法抽象出4的其他几种组成。
(3) 让学生观察4个桃放在两个盘子里有多种放法,数4分成两部分也有多种分法,体会数的组成的学习方法。
(4) 引导学生对应着4的每种分法,认识几和几合成4。悟出4可以分成几和几,也就是几和几合起来是4,感受分与合的思想及其辨证统一。
(5) 可以用对口令等形式,进行必要的练习。
三、 知识应用
1、 组织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来学习5的组成。可以安排学生两人一组共同完成“试一试”,从活动中得到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5。教学重点放在把5朵花分成两堆后,从一种分法抽象出数5的两种组成,从5分成几和几能知道几和几合成5。
2、 “想想做做”的题目要重视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四、 教学总结
五、 拓展练习
练习与测试
6-9的分与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4页
教学课时:2课时。
1、 第一课时:6、7的分与合以及想想做做的1-4题。
2、 第二课时:8、9的分与合以及想想做做的5-8题。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4、5的分与合,同学们掌握了(通过实物学习数的组成,从数的一种组成能联想出另一种组成等)方法,今天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6-9的组成。
二、 教学新知
1、 出示挂图,结合提问:“6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拿可以怎样分?”
2、 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有序地分”。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去看教材中的插图并按插图动手操作。如:把6个气球分在两个手里,书上画了几幅图?为什么只画三幅?从每幅图里得到6的组成?虚线框里的组成和框左的组成有什么联系?第一组与第二组有什么联系?第二组与第三组呢?1234567891011
3、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回答、交流,学生能够在学习6的组成中学会有序的操作和有序的记忆。
三、 巩固练习
  1、“试一试”的学习。
7的分与合让学生一边分圆片,一边想数的组成。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再组织交流。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操作是否有序地进行,能不能从7的一种组成在虚线框里写出相应的另一种组成。
在7的分与合都找到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能很快记住这些组成,把学生的注意力再次引到“有序”和“联想”上。
让学生自己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分,避免重复和遗漏,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掌握7的组成。
2、“想想做做”要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以对口令等形式巩固已学的数组成。在学习8和9的组成时,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
第7、8题都是巩固8和9的组成的练习。练习以后,可以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能记住8和9的组成。对学生说的方法要尽量肯定,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记忆。
四、 课堂总结
五、 能力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后练习

10的分与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前面 我们已经学习了2-9的分与合,同学们
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10的分与合。
 二、知识探索
1、 教学10的组成, 可以先让学生有序地给珠子涂颜色,再根据每串涂色的结果,有条理地说一说10的组成,并从组成的一种说法,联想出另一种说法。
2、 涂色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串已涂了一个红色,思考第二串应涂几个红色,第三、四、五串又应涂几个红色,应从哪边涂起。然后独立有序地涂色,并按涂色的结果依次填写10的组成,再联想相应的另一种说法,完整地认识10的组成。
3、 通过图中的涂色过程,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巩固练习
1、 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巩固10的组成,体会分与合的思路。让学生用不同的话叙述10的组成,如10可以分成9和1、10去掉9是1、9和1合起来是10 、9和1组成10等等。
2、 “想想做做”的3道题目。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堂练习

练习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前面我们已经2——10的分与合,同学们基本掌握了数的组成的学习方法。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数的游戏。
二、知识的应用
1、 看图提问:把蘑菇放在2个盘子里,可以怎样放?5可以分成几和几?6呢?7呢?
2、 蚂蚁公园建了一些房子,要分给蚂蚁娃娃们住,可他们不知道哪两个能住在一起,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看图游戏)
3、 卡片游戏:一个小朋友拿一张卡片,其他小朋友拿出两张卡片上的数能合成那张卡片上的数。
4、 练习有序:先让学生弄清楚叶子的生长顺序,然后再让学生在叶片上填上数。1234567891011
5、 猜一猜:练习数的组成。游戏时,分两人或三、四人一组,一人心里想好7的一种组成,另一人或两、三人猜,直到猜对为止。还可以猜其他数的组成。
6、 填数练习。这题最后填写的“7”的组成,答案很多,要注意发现、鼓励说的完整、有条理的学生。
7、 拼一拼。这一题既可以看着图形找哪两块能拼成一个长方体,也可以从数的组成想。如3和(5)合成8,所以3块要与5块拼。教学中可以把两种思考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的总结
四、能力检测

八、加和减(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家、减法的含义,并能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按运算顺序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式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3、 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有很多计算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卡片、小黑板、投影、加减法表等。
教学课时:共18课时。
5以内的加减法(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开学了,校园里开了很多的花,一群小朋友为了能使这些花开的更鲜艳,拿着水壶前来浇花。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来了哪些小朋友?(出示挂图)
二、 知识探索
1、 看图,先让学生表述题意:3个同学在浇水,又走来2人,一共有5人。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3人和2人合起来是5人”上。
2、 告诉学生,把3人和2人合起来可以用加法计算。
3、 教学加号、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4、 教学例2,让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体验计算方法,例题是两幅内容连续的图,要让学生明白图意,体会1位小朋友和2位小朋友走到一起是3位小朋友,要用1+2计算。
三、 知识巩固
“想想做做”要让学生自己看图,讨论、交流,或者通过学具操作,学习其余的一些加法算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对于实际问题,要重视让学生说一说图意,相互交流,并列出算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1、 第1题可以指导学生说说图意,列出算式,并在小组里交流。
2、 第2题可以让学生相互合作,摆一摆小棒并算出得数。摆小棒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3、 第4题是小兔子采蘑菇的情境是连续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一说再写算式,可以加深理解加法的含义,感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4、 第5题是开放题。要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不同的算式。只要符合图意,都要鼓励,使学生体会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多列一些算式,培养他们仔细观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算式求的是什么。如2个小朋友甩绳,3个小朋友跳神;2只鸟在树上,又飞来1只鸟;路左边有2朵花,右边有2朵花等。
四、 课堂总结
五、 能力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 创设情境
昨天我们看到了一些小朋友在校园里浇花,今天他们又来了。你们看……(出示挂图)1234567891011
二、 知识探索
1、 看挂图,弄清图意。从连续的两幅图中了解原来有5个同学浇花,走掉2人后,还剩下3人。
2、 教学减法的一些知识。对5 – 2 =3的含义,要学生从具体情境里体会、感受。5 – 2 的计算,让学生自己说说算法,可以联系具体问题想,也可以用分与合的方法去想。
3、 试一试。多数学生会列出算式3 –2 =1,也有可能一些学生会列出算式3 – 1 =2。只要解释符合图意,就应该肯定。
三、 知识应用
1、 第1题、第2题要先说一说或摆一摆,再填写算式,并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 第4题先要说一说图意,弄清条件和问题,再写出算式并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体验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减法算式的含义。
3、 第5题要让同学之间合作练习。还要根据班级实际,创设一些学生喜欢的练习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巩固2——5的加减法。
四、 知识总结
五、 能力检测:练习与检测

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目的:
1、 根据“没有”可用0来表示及加减法的含义。
2、 让学生自己思考、推理,根据0表示“没有”的意义算出得数。
教学准备:学具、挂图、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出示挂图。
   上一次在校园里浇花的几位小朋友还在那儿呢,小朋友们,你们看:(引导学生看图)这时侯水壶里的水没有了,他们都去灌水了……
二、 教学新知
1、 教学例1。提问:图上刚才是几个人?现在呢?都走掉了,就表示“没有”了。
2、 再让学生讨论一下:没有了该怎样表示?然后列式,得数是多少?
3、 理解3 – 3 =0的含义。
4、 教学例2。看图、讨论图意,弄清一盆开了“5朵”花。一盆“没有”花,提出两盆一共几朵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用哪两个数相加,相加的结果是几。
5、 理解5+0=5的含义。
6、 着重讨论得数为什么分别是0和5,理解算理。
三、 巩固练习
1、 想一想。这两题离开了具体的情境进行有关0的加、减计算。可让学生自己先计算或在小组讨论,然后再组织交流。
2、 想想做做。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巩固有关0的加、减计算。其中第6题让学生填数后互相交流、以认识关于0的加、减的规律。
四、 知识总结
五、 能力检测(小黑板出示)
  4 – 4 =            2 – 2 =         3 – 3 =
0 + 4=            0 + 2 =         0 + 3 =
4 + 0 =            2 + 0 =         3 + 0=

和是6、7的加法
教学目的:
1、 能正确地计算6、7的加法。
2、 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有很多计算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挂图、图片、小黑板、卡片。1234567891011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 教学例题
1、 通过生活情境和直观图、让学生认识两道相应的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1 + 6= 7        6 + 1 =7
这两个算式都是求一共几个同学,都是把1个同学和6个同学合起来,体会两个算式结果相同的合理性。
2、 教学例2。有括号和问号的题这里是第一次出现。理解后,要让学生讨论能列出哪些算式,计算后讨论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还要交流不同的算法,如果能从3 + 4 =7想到4+3也得7,应该表扬。
3、 让学生自己摆学具,然后遍题。
三、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6题。先通过摆一摆的操作和直观图,让学生学习其余的一些得数是6、7的加法,再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巩固和是6、7的加法计算,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 课堂总结
五、 课堂能力检测
(小黑板出示)
2 + 5 =       4 + 3 =      3 +3 =     2 +4 =
5 + 1 =       5 + 2 =      1+ 6=      6 + 1 =

6、7的减法
教学目的:
让学生体会两道相应的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以及用减法算的实际问题里的数量之间的联系,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准备:挂图、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二、 教学新知
1、 在看图理解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列出相应的两道减法算式,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
2、 先可以让学生观察并交流一下图意,弄清要栽的总数是“7棵”。栽好了3棵,还有4棵没有栽,再讨论可以列出哪些算式,并算出得数。
          7 – 3 = 4          7 – 4 = 3
3、 再让学生联系题意说说两道减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相应的减法算式之间的不同和联系。
4、 教学“试一试”。第一小题要让学生理解虚线表示什么意思,交流算法时,如果有学生从7 – 2 = 5 ,想到7 – 5 = 2 ,要表扬、鼓励。
第二小题是图画表示的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列式作出解释,初步学习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
三、 巩固练习
1、 “想想做做”。通过直观先学会6、7减几的其余一些算式,再安排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6、7减几的计算,以及学习用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看图写算式,计算结果,然后交流。
3、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列出算式,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体会数量关系和算法之间的联系,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第5题和第6题应该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使认知结构更加全面。
四、 课堂总结
五、 能力检测
  (小黑板出示)
5 – 4 =              6 – 4 =           5 – 3 =    1234567891011
7 – 5 =              6 – 3 =           7 – 4 =

练习三
教学目的:
1、 巩固5、6、7以内的加、减法,有关0的加、减法;
2、 一方面重视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另一方面注意让学生正确地进行计算;
3、 使学生对数学的体验更深一些,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逐步培养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黑板、圆片、挂图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 计算练习
1、 第1题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口算。指导学生做数字卡片,在小组活动中练习。
2、 第2题从几号房子里抽出的卡片,算式的得数都是几。根据得数说出其他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培养学生逆向思考的能力。
3、 第3题要注意计算的正确,不宜提速要求。计算后,要了解学生都算对没有,及时帮助他们改错。
三、 解决实际问题
1、 第4题列出算式后要组织学生交流,对自己的算式作简单的解释,并交流算法。
2、 第 5题让学生自己确定方法,要求比前面的高了些,可以先让学生说图意,再列出算式,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讨论两题的算法为什么不一样,感知实际问题与数学方法之间的联系。
3、 第6题先启发学生提出(1)、(2)两个问题并解决,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启发他们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
四、 找规律
   第7题先让学生看图找出第一行各种形体排列的规律:即按“长方体、球、正方体、圆柱”这种次序重复,再看图说出3个箱子里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第二行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回答。
五、 课堂小结
六、 能力检测
 (小黑板出示)
   3 + 4 =      7 – 1 =      2 + 2 =     4 – 3 =
   7 – 2 =      6 – 0 =      6 – 3 =      0 + 4 =

课题:和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教材第50——52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 在一图两式的基础上,通过一图四式组织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和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的计算;
2、 初步建立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数字卡片、圆片、小红花、算式卡片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 知识探索及延伸
1、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
2、 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再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3、 四道算式列出后,让学生比较并与同伴交流,体会相互间的联系。
4、 “试一试”让学生半独立地看一幅图列四个算式,让学生联系图意说说各个算式的具体含义。
5、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学会和是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计算,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间的联系。1234567891011
三、 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1、 想想做做的1——6题,都是关于8的加、减法计算的练习。
(1) 1题组织学生交流对不同算式的了解,并从中进一步感知算式之间的联系。如果有学生能利用一道算式的得数来推算出另外算式的得数,就要表扬、鼓励,使其获得成功感。
(2) 第2题让同桌一起用卡片摆一摆,说一说算式。
(3)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相互交流。
(4) 第4题计算要关注学生是不是全算对了,有没有典型的错例。
(5) 第5题可以让学生说图意,说想法,和同伴交流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培养表达能力。
(6) 第6题是开放题,能帮助学生整理得数是8的加法算式以及8减几的减法算式。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多说几道算式。
2、 想想做做的8——12题关于9的加减法计算。
(1) 这里的题目要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通过多种练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2) 第9题用9减每个泡泡上的数,学生会觉得有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3) 第11题可以让学生主动帮助每只小鸟找自己的家,激发学生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 第12题是开放性的练习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归纳和是9的激发和相应的减法。
3、 自己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要求学生能按要求说一说含义。
四、 知识的总结
五、 能力的检测
  (小黑板出示)
1、6 + 2 =    8 – 4 =     7 + 1=    5 + 3 =
4 + 4 =    8 – 7 =     3 + 5=    8 – 5 =
2、( )+ ( )=8      8 -( )=( )
  

1、9 – 2 =   2 + 7 =    9 – 1 =   3 + 6 =
   9 – 6 =    8 + 1 =   4 + 5=   9 – 5 =
2、( )+( )=9     9 — (  )=( )

课题:练习四
教学内容:国标本教材第53——54页。
教学目的:配合和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安排的内容,同时带着练习前面教学的加、减法,使学生具有必要的计算能力。
教材的安排:本练习分两个层次安排,
             第一层次(1——3题)重点在计算,通过教学使学生能都能算对。
             第二层次(4——6题)重点是解决问题,其中第6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投影片、实物图片、学具 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 计算练习
1、 第1题要让学生仔细看图,相互说说图意,然后根据图意列出四道加、减法算式。使学生巩固加、减法的初步概念,进一步领会加、减法间的关系。
2、 第2题摆卡片组成算式,重点练习和是8 、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课前要指导学生制作数字卡片,课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名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1234567891011
3、 第3题通过学生独立计算反馈正确率,要根据学生计算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 解决实际问题
1、 第4题在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图意、算式以及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2、 第5题可以先让学生凭经验说说第5题左图中一共有多少人,再研究怎样列式计算。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通过摆学具帮助理解。(第1人          8人
                 △∣△△△△△△△△

                        ?人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右下题图中三角旗上的8人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说出前面有7人,再研究怎样列式计算。
3、   第6题是一道开放题,图中画的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根据图意,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只要符合图意,就要肯定。
四、 练习小结
五、 知识训练
  小黑板出示:
  ( ) + ( )=8      ( ) + ( ) = 9
8 — ( ) = ( )     9 — ( ) = ( )

6+3=    9 – 3 =    9 – 8 =    2 + 6 =
9 – 4 =   8 – 5 =    4 + 5 =    8 – 2 =
课题:和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的:
1、 通过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得出相应的四道加减法算式。
2、 通过活动可能出现的情况,归纳并学习有关10的所有的加减法算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圆片,数字卡片,小黑板,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踢足球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场足球赛,好不好?(出示挂图)
二、 教学新知,知识探索
1、 联系图,让学生观察图意。
2、 对于图里的场景,让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描述。(如“从图上看,左边6人,右边4人”;或“从图上看,黄队6人,蓝队4人”。)
3、 列式让学生独完成。
4、 列式后,让学生结合图意讲讲四个算式的具体含义,使他们再次巩固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5、 “试一试”的教学。让学生抛花的圆片,(抛正面和反面的次数)写出4道(或2道)加、减法算式。
6、 让学生说一说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分别得出相应的加、减法算式。
三、 知识巩固及应用
1、 想想做做的第一题。让学生合作出示卡片,相互说法加法算式。
2、 第2题可先让学生用手指着右边的数一道一道地算,然后同桌两人合作,相互各算一遍。
3、 第4题让学生先口算,再把算式和相应的花用线连一连。
4、 第5题通过直观理解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感知多几、少几的关系,为以后探索这样的数量关系,学会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作准备。要引导学生理解每次是谁和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的表达也不同。
5、 小黑板出示两道开放题。通过开放题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归纳有关10的加、减法的算式。1234567891011
四、 课堂总结
五、 能力检测
8 +2=     10 – 4=       4 + 6 =    2+ 8 =
10 – 8 =     1 + 9 =      10 – 2 =   5 + 5 =

课题:求未知加数
教学目的:通过实物图出现求未知加数的算式,帮助学生体会求未知加数的含义,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未知加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出示挂图)
二、 知识探索
1、 教学例题,让学生弄清题意。
先让学生看清盒子里如果放满就是10个苹果,提出已经放了8个,再放几个就是10个,并列出8+( )=10,读成:8加几等于10。学生可以从8和2合成10想出括号里应该填2,也可以根据图里2个空格直接想填2,还可以用10 – 8 想出括号里填2。应该让学生讨论、交流,鼓励不同的想法。
2、  试一试。出示两道题让学生试着练习。
三、 知识应用
1、 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同桌的学生相互说说怎样得到括号里的数,然后在班内交流。通过这道题,使多数学生掌握想的方法。
2、 想想做做的第2题。(小兔拔萝卜)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地上剩的萝卜和放在篮子里的萝卜,想每次是几加几得10。使学生初步体会:( )+( )=10也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
3、 想想做做的第3题。式与数比较大小是第一次出现,它以数与数的大小比较为基础。所以第3题用上、下两式为一组题对照出现,既降低了难度,又教给了方法。
四、 知识总结及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题:连加、连减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意义,进一步熟悉加、减法的口算,学习解决稍复杂一些的实际问题,并联系实际情境渗透加减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卡片、小黑板、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挂图
二、知识探索
1、 教学例1。
 引导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2、 教学“连加”、“连减”的含义。
连加能解决连续两次“合起来”的实际问题。
连减能解决连续两次“去掉一些”的实际问题。
3、 教学连加、连减。
让学生理解其意义和运算顺序,要充利用例题插图,尽力把插图改造成连续“合起来”,连续“去掉一些”的场景,让学生在理解图意 的同时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加、减法含义列出算式。在计算连加、连减时,仍然要联系实际问题的打算与步骤,领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把连加、连减算式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运算顺序。
    初学连加、连减两步计算时,可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写在算式下面的( )里,再把( )里的数与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顺序,以后要学生逐步习惯把第一步得数记住,再连贯地算出第二步得数。   
三、知识应用
想想做做的题目,要让学生观察、交流图意,联系图意列式计算,体会连加、连减的含义,加深理解运算顺序。
1、 第1题中的虚线框表示“去掉”的意思。
2、 第3题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学生作出符合图意的解释就行。可以是9 – 2 – 4 =3: 表示9只鸭子先游走4只,还剩3只;也可以是9 – 2 –3 = 4:表示9只鸭子,先游走2只,岸上留有3只,近处河里还有4只。1234567891011
3、 第5题学生可能列连加算式,也可能列连减算式。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体现多样性。
四、知识总结
五、 能力检测
 课本第6题。
练习与测试

课题:加减混合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场景,让学生体会、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算术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学挂图)谈话导入。
二、 教学新知,知识探索。
1、 弄清图意,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发展。
2、 例题用一幅图表达汽车上原有7人,到车站下车2人,上车3人。(引导学生理解)如有多媒体课件演示更好。
3、 学生列式。
三、 巩固练习,知识延伸。
1、 想想做做的第1题可以先看左边的图,看懂算式6+2;再看右边的图,接着写算式中的“— 3”;然后让学生把两幅图连贯地说说加减混合算式的意思。
2、 第2题可以让学生结合图意先说说5 – 2 是什么意思,再写方框里的加数,并说说为什么。
3、 第3题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可以组织学生交流,每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 第4题连线题。组织学生练习。
5、 第5题可以列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让学生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6、 第6题引导学生对比着每组第一题,估计下面两题的得数比8大还是比8小,让学生体会估算的特点。练习时,要坚持“不计算”这个要求,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 课堂总结
五、 能力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题:练习五
教学目的:
1、 复习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安排。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教学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练习五)
二、 计算练习
1、 做第1题(出示挂图)通过一图四式,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体会加减法的联系。
2、 做第2题。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挂图。让学生在练习10减几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采走的越多,剩下的越少。小黑板出示,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 做第3题(小黑板出示)
8+( )=10     6+( )=10    ( )+5=10
( )+7=10 5+( )=8 7+( )=9
可以让学生与同桌说说括号里填几,是怎样想的,然后独立完成。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这样的口算练习,为学习“凑十法”打好基础。
4、 做第4题
着重巩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2+6+2         10 – 4 +3          8 +2 – 6
7 – 2 + 4       5 +5 – 3           10 – 1 – 4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 解决实际问题
做第5题,出示挂图。分组讨论。
交流各人列出的算式,并说出列式的理由。
四、 课堂总结
五、 作业
小黑板出示。
10 – 4 +3       10 – 1 –4       2 + 6 +21234567891011
8 +2 – 6        5 +5 – 3        7 – 2 + 4

课题:复习(1)
教学目的:
1、 复习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法计算;
2、 整理10以内的加法表和减法表,并在表中寻找一些规律;
3、 通过一图四式复习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 明确复习的内容和要求(板书课题)
二、 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1、 做第1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2、 做第2题(出示加法表)通过小动物搬砖搭房组织学生对学过的加法算式进行有序的整理。
提问: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表里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每行1、2、3、4……都是加上相同的数?
提问:竖着看,表里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同一行里每道题得数都是相同的)
提问: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 做第3题
可以组织模拟送信的游戏,仿照前面整理10以内加法表的方法,对学过的减法算式进行有序的整理,引导学生发现排列规律。
4、 做第4题
注意交流列式的想法,对照着看这一组算式,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注意让学生根据一道算式,说出其余相应的3道算式。
三、 总结
四、 作业
3+4       4+6      7 – 3       10 – 2 
3 +5      2+7      9 – 4      6 – 2 

123456789101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shuxuejiaoan/11657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