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视频]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2022-10-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第  八     单元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个:一是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并用10以内的加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是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三是按运算顺序计算连加、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学习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它数学知识打好基础,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熟练程度,为以后的学习切实打好基础。

3、得数在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中采取的是:以学习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合起来”的感性经验建立加法的初步概念;利用学生已有的“去掉一些”的感性经验建立减法的初步概念。教材有计划地安排从“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再到“一图四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4、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各有大量例题,让学生通过学习例题,应用所学的数学方法,主动探索其他算式的计算。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动手实践、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习方法发生较大变化。

单元目标要求

1、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并能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按运算顺序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式题。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单元设计意图

1.加法和减法意义的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

教学加法和减法,首先要教学运算的意义。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要在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才能教学。

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是抽象的概念,形成概念需要很长的过程。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单元只要求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经过四个阶段的教学,逐步达到这样的要求。

(1)联系生活经验以及分与合的思想,初步认识加、减法。

第40~47页是教学加、减法意义的第一阶段。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分与合的思想,有意义地接受加法和减法,知道加、减法的一些知识。

① 通过例题讲解运算意义。在加法例题的情境图里,3个小朋友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学生立即会想到“合起来一共5个小朋友”。这里的“合”是加法概念的生长点,也是加法意义的核心成分。3人和2人“合”起来可以用3“加”2计算,很自然地引出了加法运算。

减法例题设计了两幅内容连续的画面,呈现原来有5个小朋友浇花,走了2个小朋友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结合现实情境和具体数量关系感知减法的意义。

② 变换情境内化运算意义。从例题里接受的运算意义需要及时巩固,两次“想想做做”的第1题都是看图写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让学生在变化的情境里继续感受运算的意义。每题都是三幅图(三小题),左起第一幅图的算式已经写出,要求学生联系图意体会算式的意思,并填写得数。第二幅图的算式里缺一个加数或缺减数,要求学生依据图意先补充式子,再算得数。第三幅图的算式让学生独立写。可见,学生对运算意义的内化是逐渐提高要求的。

学生能否正确写出算式,理解图意是关键。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帮助他们把图意说清楚。特别是减法的最后一幅图,必须想到荷叶上原来是4只青蛙,这是算式的一个数据,也是写减法算式的难点。12345678910

③ 操作学具体验运算意义。两次“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变换认知角度,通过画图形表达算式的意思,反馈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教学时要注意三点: 先让学生说说算式的意思。如2+3是2个和3个合起来,5-3是从5个里去掉3个。再让学生体会左边第1小题的图为什么这样画,并完成另两题。最后组织学生议论,还可以怎样表示算式的意思?画别的图形、摆学具、操作铅笔等实物可以吗?从而对运算意义有较概括的体验。

(2)通过“一图两式”发展对加法和减法的认识。

第48~53页是教学加法和减法意义的第二阶段。根据一幅图中“合起来”的数量关系写两道加法算式;根据一幅图里总数的构成,从中去掉一部分,剩下另一部分的数量关系,写两道减法算式,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因此,从“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不是算式数量的变化,是对运算意义认识的发展。

① 例题让学生体会“一图两式”。第48页例题求一共多少人植树,两个卡通分别在情景图的右上角和右下角观察。一个卡通先看到近处的队伍中有5人,再看到远处还有1人推着车,于是列算式5+1=6。另一个卡通先看到身旁的1人,再看到另外5人,列出算式1+5=6。两个算式虽然不同,但只要把两部分学生人数合起来,都能算出参加植树的人数。

第50页例题一共有6人植树,通过已知男同学人数求女同学人数和已知女同学人数求男同学人数两个问题,列出两道减法算式,直观显示从6人里去掉一部分,剩下另一部分。

这两道例题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现象,列出不同算式,体会“一图两式”。

②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帮助学生掌握“一图两式”,教材充分考虑了“一图两式”是教学难点,经常“扶”学生一把。

第48页在辣椒图下面列出3+4=7,这道算式是顺着图意列的,算式里的“3”和“4”分别与图中的3个青辣椒和4个红辣椒上下对应。让学生补充另一道算式,体会只要把两种颜色的辣椒个数相加,都能得到辣椒的总数。同样,第50页在萝卜图下面顺着图意,对应着两部分萝卜已经有算式7-2=□。让学生填写另一道算式的减数和差,再次体会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剩下的是另一部分。

教材对学生的“扶”体现在两点:一是顺着图意思考的算式比较容易,教材已经写出,让学生写另一道算式,着重体会这道算式的意思以及和图的关系,从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二是另一道算式只填第二个加数或减数,已有的第一个加数和被减数降低了补充算式的难度。

“想想做做”和练习六里加法的“一图两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减法的“一图两式”只要学生写减数,一般不要他们写被减数。一方面是适当降低要求,另一方面防止出现其他意思的减法算式。

(3)通过“一图四式”感受加、减法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第54~60页是教学加、减法意义的第三阶段,在“一图两式”的基础上继续提出“一图四式”的要求。四道算式中的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分别在第二阶段教了,现在只是把两个“一图两式”组合成“一图四式”。通过组合,感受加法与减法间的内在联系。尽管本单元不给加法和减法下定义,更不讲“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学生还是能在现实情境和具体的算式里“有所感觉”。这种“感觉”,使他们对减法的理解又深入了一步。12345678910

教学有关8、9、10的加、减法的三道例题都是“一图四式”,三次“试一试”也都是“一图四式”。另外,第54页“想想做做”第1题和练习八第1题也是“一图四式”。教材提供这么多机会,让学生反复经历“一图四式”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体会运算的意义。

“一图四式”的教学着重安排在第54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三个层次。

① 例题在情境图下面已经列出四道算式,让学生写出得数。这是他们首次接触“一图四式”。教学要注意三点: 一是仔细看图,统一看法。学生对情境图一定很有兴趣,各人观察的切入点不同,获得的信息也不同。如2人有救生圈,其他人没有;1人戴游泳帽,其他人不戴……这些信息与下面的算式无关,必须排除。要组织学生交流,把观察点放在“池里有5人,池边有3人”上。二是让学生解释算式的意思。在写出得数后,先一道一道地进行。然后两道加法算式为一组,两道减法算式为另一组,一组一组地解释。三是让学生看一看,根据一幅图列了几道算式,其中几道加法、几道减法,从而知道“一图四式”。

② “试一试”根据图意已经列了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写另一道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这样安排是激活“一图两式”的经验,把两个“一图两式”组合成“一图四式”。教学时也要注意三点: 第一,引导学生联系图意,从6+2=8写出2+6=8,从8-2=6写出8-6=2;第二,安排学生分别复述两组算式的意思;第三,让学生体会怎样写出这幅图的四道算式。

③ “想想做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会“一图四式”。还要思考右边的图为什么只写两道算式,体会每道算式都有两种解释。

(4)在应用中加强理解。

第66~70页是教学加、减法意义的第四阶段。引导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问题中的“合”或“分”的关系,选择加法或减法解决问题,继续理解运算的意义。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蕴含在事件的过程中,发现数量关系的方法是让题意“活”起来,使情境“动”起来。在看图、想图、说图的活动中了解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理清其中数量的变化状况,与头脑中已有的加、减法概念相互呼应,从而选择适宜的运算。另外,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计算,对理解运算意义也是有益的。

2.教学加法和减法计算,引导思路、发展思维、有效练习。

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掌握了这些数的分与合,很多学生还在生活中进行过简单的加、减法计算,这些都是教学10以内加、减法的重要基础。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一方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另一方面加强算法引导,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计算。

(1)不把算法强加给学生。

由于本册教材加强了分与合的思想以及加、减法意义的教学,所以大多数学生能够应用数的组成的知识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当然,也会有部分学生可能凭直觉说出得数,甚至通过数数得到结果。对这些学生,在不否定他们算法的同时,可以引导他们改变思考方法。

① 联系运算意义想算法。加法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减法是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从中去掉一个数。这里的“合”与“分”和前一单元数的“合”与“分”意思一致。突出加法算式的“合”、减法算式的“分”,学生容易应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如加法的第一道例题,3+2是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因为3和2合成5,所以3+2=5。这是很自然,也是很流畅的思路。又如减法的第一道例题,5-2是从5个人里去掉2个人。因为5分成2和3,所以去掉2还剩3。12345678910

从表面上看,这两道例题似乎没有讲算法。其实是把探索算法的机会留给学生,通过运算意义带出算法。

② 通过一些设计引算法。如果说5以内的加、减法,由于数比较小,学生还能凭感觉说出得数。那么,随着运算的数逐渐变大,说出得数就越来越难了。因此,教材在教学有关6、7的加、减法时,加强了算法的引导。第49页第6题,6只蜜蜂排成一行,看图填算式□+□=6。在学习数的分与合时,学生已经很熟悉这样的图,能够每次移1只蜜蜂,有序地说出6的一组分与合。教材让学生利用经验,通过写算式体会6的组成能计算6的加法。类似的安排还有第51页第6题、第55页第5题、第56页“试一试”等。

③ 结合渗透数学思想以及和、差的变化规律,启发其他算法。第62页的例题教学求未知加数,渗透方程思想。计算8+( )=10的思考方法与加、减法不完全一样,学生会有一定困难。要指导学生联系具体情境理解含有括号的式子的含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求括号里的数的方法,着重让学生体会可以从分与合的角度想10可以分成8和几或8和几合成10,从而求出括号里的数。63页“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体会求未知加数的含义和基本方法。其中还多次让学生计算成组的题,如3+2、3+3、3+4,7-4、7-5、7-6等,学生通过算算比比,就发现了相邻算式间的联系。利用一道已经掌握的算式帮助计算邻近的算式也是一种有效的算法。第58页第4题,根据2+6=8,不计算就在2+4和2+7中找到得数比8小的算式,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启示学生利用相邻算式帮助思考。单元复习整理出加法表和减法表后,找出表中横着、竖着、斜着一行算式的规律,也有助于学生利用熟悉的算式帮助计算其他算式。

(2)练习形式活泼多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

熟练地口算加、减法需要充分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① 为计算题配置有趣的背景,如送信、青蛙跳伞、小鸡回家……这些背景为计算练习增添情感色彩,能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这些练习还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为了帮助小动物,要认真地算,争取都算对。

② 组织学生互练。如第43页第5题、第49页第5题等。练习用的算式卡片和数字卡片制作方便,一人出题,其余人口答,容易进行。这样的练习要经常进行,并且应该延续到后面的计算教学中去。

③ 安排学生自练。如第52页第1题,照书上那样做九张数字卡片,每次任意拿出两张,用大数减小数。又如第55页第2题、第56页第1题等。这些练习只摆卡片,不需要书写,学生不觉得累,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有利于主体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④ 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口算水平。练习六第3题给16道口算题加上色块,在练习七、练习八和单元复习里也各出现一次,是用于检查口算能力的。16道题一般在2分钟内完成,不要提过高的速度要求,个别学生还可以再多用一点时间,要鼓励学生争取全部算对。如果有错,要及时改正。

⑤ 通过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一道题内连续进行两次加、减口算,对掌握10以内加、减法无疑是有好处的。特别是利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进行第二步计算,能锻炼短时记忆,培养注意力的转移和集中。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发展又能促进口算能力的提高。为此,先引导学生把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写在第一个运算符号的下面,看着写的这个数继续算下去。在学会这样思考后,逐渐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记在心里,进行下一步计算。12345678910

3.改革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应用题教学确实存在许多弊端。首先表现为题材封闭,应用题都是教材为学生编就的,学生感受不到应用题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失去了在实际情境中收集、表述信息的机会。其次是呈现形式单调,几乎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和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比反差太大,学生学习应用题是为了解答应用题,不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是分析应用题时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偏重形式逻辑和抽象的数量关系。四是解题时过分拘泥于不必要的细节,给学生制造了一些人为的约束,牵制和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教材安排了许多现实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题材开放,以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生活原型;还给学生收集、表述、加工信息的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问题或提出问题;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把解决问题和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

本单元许多计算题都是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来的,如教学的第一道加法算式3+2=5和第一道减法算式5-2=3分别是解决一共有几人浇花和还剩几人浇花的问题。教学的加减混合算式7-2+3是汽车里原来有7人,到站后下车2人,上车3人,为计算汽车里现在有几人这个问题列出来的。所以说,本单元既是教学加、减计算,也是教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至少有以下好处:一是使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方法教学和技能练习,还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教学。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教学计算,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使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数学教学的经常性内容,得到切实加强。三是现实的、熟悉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已有知识,有利于理解运算的意义,探索计算方法,有助于形成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有层次地进行的。

教材一方面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结合起来教学,另一方面也设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线索,使教学活动扎实地展开。

① 呈现方式: 图画——图文结合——简单的符号。

在5以内加、减计算中,实际问题都用图画方式呈现。原因有三点:一是物体的个数少,画面能够容纳;二是图画有趣,学生喜欢且容易看懂;三是信息直观,容易收集。如练习五第1题右边一题,左边3只兔,右边2只兔,下面是□+□=□,学生一看就明白是把两边的兔合起来。

从6、7的加、减计算起,实际问题采用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用语言表达物体的个数,就不需要把所有物体都画出来了,能使画面简洁。学生也无法在图画里数出答案,必须进行计算。如第60页第6题里说了“小芳种10棵向日葵”这句话,图中就不把10棵向日葵都画清楚,“还剩多少棵没有采”只能计算。二是便于提出问题。如第53页第7题,如果不用文字叙述,问题很难表达。由于学生识字尚少,独立阅读有困难,所以,文字表达的条件和问题,教师要读给学生听。

从第61页起,安排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括线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直观地看到加法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的运算;减法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运算。12345678910

② 信息容量: 少——多。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起步阶段,出现的是小情境,如第41页第1、4题等。小情境里的信息少,一般只解决一个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理解问题的数学内容,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在第44页第1题里,盘子里桃的个数的变化是数学信息,算式4-4=0表达了这种变化,是求盘里还有几个桃的数学方法。在解决小情境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安排学生仔细读图,充分说出在图里看到些什么、有多少,以及由此想到了什么。然后要安排学生看图下面算式的运算符号,体会式子的含义。当根据图画想到的问题与算式的含义一致以后,解题就顺利了。

在学生能够解决小情境里的问题后,适量出现一些大情境,如第47页第4题。图画里的信息多,可以提出和解决许多问题。让学生看图说出几道算式,培养对信息的简单分类和选择利用的能力。如树上有2只鸟,又飞来1只,一共有3只鸟;3个小朋友跳绳,2个小朋友观看,一共5个小朋友。又如第69页第5题,根据画面中的各种动物列出不同的连加、连减算式,体会数学问题的多样性。教学开放情境里解决实际问题,要注意两点: 一是引导学生把观察和思考集中在一种物体及其数量上,防止信息相互干扰。如观察小鸟的时候,暂时不要观察小朋友;观察兔子拔萝卜时,不要观察猴子摘桃。待一种物体的算式列出来以后,再去观察另一种物体。二是要组织学生间的交流,尤其是各人观察的物体不同,获得的信息不同,思考的问题和列出的算式也不同,从而体会情境的开放和问题的多样,但不要每个学生把所有的算式都列出来。

(3) 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

本单元结束时,安排一次场景型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让学生综合运用认数、计算和位置等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在丰收的果园里有梨树和苹果树,各种小动物正在收获水果。画面中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回答。要注意的是,回答这些问题不是这次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要让学生感受这些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到画面中去选择有关的信息,更要让学生试着提出一些问题并自己解决。如果学生都能积极热情地参加活动,主动地与同伴合作交流,增进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就达到了这次实践活动的目的。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5以内的加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初步认识加法,理解加法的含义。(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2、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5以内加法的计算。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发展语言表达和合作意识。重点: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学会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加法的含义.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三、学会计算,掌握方法通过游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游戏的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通过学生在猜测中主动地思考,自主探索,认识和理解加法,学生最大限度的活动余地, 四、实际应用,深化新知12345678910学生尽情地表现自己。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5以内加法的计算。通过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找出 不同方法,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过程。通过创设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空间,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进一步加深了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反思课题:5以内的减法  

第2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2、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重点:学会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减法的含义.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情境导入

二、体会情境,学习新知三、练习巩固四、课内总结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导入新课,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让学生在交流中分发挥想像力,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练习部分,通过设计了学生动手摆一摆、游戏等形式,学生有动手、动口和人人参与学习的机会。在形式和内容上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创造性使用教材。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5以内加法的计算。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练习部分设计了学生动手摆一摆、游戏等形式,让学生有动手、动口和人人参与学习的机会。在形式和内容上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创造性使用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锻炼表达。  

教学反思

课题:有关0的加减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2、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重点:掌握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 难点:认识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规律。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情境导入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手脑并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完成的,体现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精神。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宽四、总结评价新课标第一网通过创设富有情趣的、开放的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力,通过自我探索与合作交流,掌握了关于0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生自己总结,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树立信心。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五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练习计算,提高练习的兴趣和计算的正确率2、通过练习,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认识,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想法。12345678910

重点:使学生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

难点:能用5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情境创设,合作交流二、深化应用,领悟解法三、规范书写四、全课总结通过联系生活情境,看一看、填一填、小鸡的家在哪里、比一比、写算式,既巩固了新知,又加深了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放的情境,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反思课题:和是6、7的加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和是6、7的加法算式。(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运用数和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发展初步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初步感受简单的函数思想。重点: 学会得数是6、7的加法. 难点: 感受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及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谈话引入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四、小结质疑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利于激发学生的的探索兴趣。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初步体会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合理性,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体验,明白看待同一现象,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可能不同,看问题要多角度看。通过读一读,让学生体会这样整理的合理性,记一记帮助学生理性地掌握和是6、7的加法。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计算的能力。

教学

反思
课题:6、7减几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在问题情境中经历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6、7减几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6、7减几的计算方法。

难点: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新授 二、进行练习四、总结通过学生带到实际生活中,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比较,学生明确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就是另一部分,从而体会数学思考的过程,初步感受数学问题内部联系的奇妙。通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对合理的说法加以肯定,鼓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扶”到 “放”,让全体学生巩固和内化知识。采用不同形式串联练习内容,使学生不感到乏味,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六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加、减计算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123456789103、在练习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重点:6、7减几的计算方法。

难点: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课前准备:光盘、口算卡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二、进行练习三、深化应用,领悟算法四、自主探索,寻找规律对学生说的算式加以整理,可以使学生对得数是6、7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算式有完整的认识。 通过一图两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体会相应的两道算式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想象的能力。针对学生计算时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口算的能力。

教学反思

课题:8的加减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一图四式,让学生学会得数是8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计算,体会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2、发展学生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能力,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时的表达能力。(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重点:掌握得数是8的加法及8减几的减法计算方法。 难点:初步学会运用知识间联系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主动探究,获取新知二、尝试练习,巩固新知三、全课总结通过情境设置,让学生发现数量关系,并最大程度地在自己知识范围内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是由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自主探索活动构成的,是在合作与交流的氛围中形成的。教师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帮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自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归纳和是8的加法和8减几的算式,同时也强化一图四式的列式方法。通过将枯燥的巩固练习设计为富有童趣的小故事、小难题,来满足学生乐于济困助人、争强好胜的幼稚心理,使学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体验和成就感体验。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有条理地记录的习惯。

教学反思

课题:9的加减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和是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渗透简单函数思想。(能运用数和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重点:掌握和是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难点:能用关于9的相应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导入二、探索新知三、巩固提高

通过进入情境,从中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先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突出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 通过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课堂能呈现出开放、生动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新知不是通过老师的说教得到的,而是自己悟出的。 培养学生从无序到有序、有条理地观察和思考的习惯。12345678910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七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领悟和熟练计算8和9的加减法。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和熟练计算8和9的加减法。 难点:熟练计算8和9的加减法。

课前准备:光盘和口算卡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合作提高

二、深化巩固,练习体验三、总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提高练习的兴趣和计算的正确率。通过找数填数算式、口算我最棒、密封拉卡片、找一找、搭积木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熟练计算8和9的加减法。联系生活经验,结合已有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

反思

12345678910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shuxuejiaoan/11637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