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_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位置”整体规划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2022-09-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是学生学习体验空间方位的开始,是以后学生学习利用一些抽象的形式来描目标物的位置的基础,因此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 且在前面第一册的学习中,学生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掌握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但在以他物为标准的上下,前后,左右和这些方位的相对性描述方面,学生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左右”,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方位的相对性。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学校、家庭等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物体的空间方位。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学会辨认和区分上下、前后、左右。
2.难点:认识什么是位置及确定位置。
3.关键: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加深对位置的认识,初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①上下的学习;②前后的学习;③左右的学习;④位置的综合学习与运用。
这些内容以前是作为常识性的知识,没有作为小学数学的正式的教学内容。现在为了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改变过去少“空间”少“图形”,多计算的做法,拓展几何知识的范围,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几何教学的范畴。教材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从而帮助他们体验空间方位,并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来进行编排,在本单元集中教学,帮助儿童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六、教材简析
(一)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研究表明:儿童在掌握空间方位的过程中,首先把不同的方位与自己身体的一定部位相对应,建立起以下的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左边是左手,右边是右手。儿童最早分出的是垂直轴的上边的方向,这是由儿童身体的垂直位置决定的;儿童对垂直轴下边的方向和对水平面两对方向(前和后,左和右)的区分则要晚些,其中对左和右的区分则比较困难一些。儿童一般在7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所以教材把有关方位的认识安排在本册。1234
2.根据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特点,提供丰富的情境,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
儿童对空间方位的确定至少有三种形式:(1)以自身为中心的确定。即用主体自身与目标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来标明目标物的具体位置。如儿童背靠着物体,说物体在他的后面。(2)以自然标志物为中心的确定。即用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与目标物之间的关系来标明目标物的具体位置,如茶几在沙发的前面,电视在柜子的上面。(3)以抽象的形式的确定。如用地图来描述目标物的位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正处在前运算阶段的末期,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思维的支配,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情境和活动来进行。如要确定一个站在对面的人的左右,开始儿童需要亲自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才能确定,以后才能逐步想像自己处在那人的位置,以此确定其左右。因此,教材以前两种形式为主,创设了适合学生操作的情境,使他们一方面亲身体验生活中的方位,另一方面又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1.上、下
教材提供了一幅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画(如下图):蓝天下雄伟的大桥横跨于长江,一艘轮船正穿桥而过,桥上的铁道上正奔驰着一列高速列车,铁路上方的
公路上正行驶着一辆辆形态各异的汽车,桥头左右两边屹立着的三面红旗仿佛正迎风招展,好一幅雄伟壮观的景色。学生从中不仅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了“上、下”方位,而且也感受到了祖国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气。
  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但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如左图,火车对轮船来说,在轮船的上面,火车对汽车来说,却在汽车的下面。它们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教材列举了几个,其他的关系则让学生自己去辨别。
  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让学生把数学书、语文书和铅笔盒按教师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加深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
  教学本节内容时,主要让学生判别两个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或改变物体的位置,使学生感受上下方位的相对性。
2.前、后
(1)教材通过排队上车图,说明前后位置关系。在教学时,既可以利用此图也可以让本班同学进行实地演习,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可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明确: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而且参照物改变了,前后可以转换。
(2)站牌图:可作为教学资源供教师使用。
排队可以根据脸的朝向判断前后,而站牌中各站前后的判断要难一些,离终点或目标物越近的是前面的。
“做一做”中通知过拟人的小狗游泳比赛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前后及相对性。
 3.左、右
(1)建立左、右标准 (此内容提前放在第一学期学习)
对于“左、右”方位的建立,儿童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例1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 ②再通过“做一做”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③再通过“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但要判断的不是自己身体上的,而是自身周围的。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1234
(2)相对性
例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对于左、右的相对性,儿童也有自己的认知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6岁左右有儿童在判断物体的位置时,是由以自身为标准逐步过渡到以他人为标准来进行判断的(要确定一个站在对面的人的左右,开始儿童需要真正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才能确定,以后才能逐步想象自己处在那人的位置上,以此确定其左右)。所以我们在编排时,分两个层次:
第一,两个同学面对面互相握一握右手,引起认知冲突:虽然伸出的都是右手,
但从一方的角度看两只手却不在同一个方向,这时还可以转到对方同学的位置感受一下,以此体会左右的相对性。体会右的相对性。同样体会左的相对性。
第二,两个同学相对而坐,一个同学判断另一个同学桌面上的东西在哪一边, 加深对左右相对性的认识。
左右的相对性较难理解,可以先观察自己的左右,再站到对面同学的位置上验证一下,再过渡到想像自己站到对方位置,来判断其左右。
学习左、右的相对性,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判断方位时,到底以谁为标准?这是实验过程中,老师们提出来的。我认为以谁为标准,不是绝对的,要看具体情况。如当我们与他人交谈时,要给对方指明方位,就要以对方为标准。如要让对面的人把在他左手边的东西递给我,这时就以对方为标准。而当我们看一幅图片时,往往是以自身为标准,来说明图片中物体的方位,当然你说“我要以图片中的物体为标准”,也未尚不可。对于以谁为标准,平时我们说话交流问题不大,稍加勾通就明确了。那么考试时,有两种可能时,为了明确可以注明以谁为标准。这个问题是很多老师提出来的,这里说明一下。
(3)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按照左右制定规则的事例很多,如车辆、行人靠右行。教材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一方面知道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对左右的认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另一方面从小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如走路时靠右行,过马路时先看左边,再看右边。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车到十字路口中,向左右拐,向前行。
4.位置
作用:实际生活需要:学生座位、影院。 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渗透坐标思想。
编排:从座位引入,通过根据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来确定自己或别人在教室里的位置这一学生最熟悉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做一做”安排了确定动物卡片位置的活动,巩固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时,可以从三方面来教学:(1)谁在几组第几个(2)第几组第几个是谁(3)比较前后或左右同学是组相同还是个数相同。
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些感性认识,因此,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座位引出位置,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数学的作用。
这部分内容,教学的重点应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平面位置,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重点就应放在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上。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多种活动(正、反两方面的活动都应设计,如指定一个物体,用行、列说出它的位置,或给出行、列去找对应的物体),这方面通过前面的实验,老师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如河南开封的范静老师,●先让学生用前后、左右说明同学的位置。再按教室的座位介绍好朋友的位置。接着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位置。再打乱座位卡,重新找座位。然后按照教材设计的活动,帮助小朋友在电影院找座位,在方格纸上找位置,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每一项活动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逐步深入。●并且对教材上的有些活动加以改进,如第7题,教材让学生回答这些爷爷、奶奶……各住在哪里,范老师将这个活动改造得非常巧妙,她把这个活动设计成送信游戏,把其中几人先遮起来(用纸做了两扇窗户),让学生根据信上的指令送信如“把信送给第二门第三层的老奶奶”,送到后,让学生打开窗户看一看是不是送给一位奶奶的。这题这样一改,就活了,学生争先恐后地想参与。因此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1234
5.练习一
第1题,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包括了基数、序数、前后、左右等内容。可以分组来做,参加活动的学生坐成一排,第组选一名同学发口令,其他同学按口令活动。
第2题,是一个练习方位的拍手游戏。每两个同学一组,同时按同一口令拍手,如,说:“上”同时拍上,说:“左”同时拍左。这个游戏的人数也可以变动,可以三人一组,一人发口令,两个拍手,谁拍错了,就去发口令。
第3题,通过一个实际操作活动,帮小明布置房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又体会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4题,提供了一个电影院找座位的情景,使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识:电影院(或音乐厅,剧场等)的座号与教室座位的编排不同,它是按单、双号分开编排的,小号数在中间。
第5题,是一个有关方位的练习题。教学时可让学生用卡片在方格上亲自移一移,体会路径的多样性。
第6题,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根据左右方位找出需要的衣物。这是既有意思,又使人感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第7题,通过一栋居民楼,让学生准确地说出图中人物的位置。
教科书第9页最后的数学游戏,与练习一的第2题目的意图相同,都是为了巩固上下、前后、左右三对方位。所不同的是,这个活动是听反话,即说“上”,拍“下”,说“左”拍“右”。
七、教学策略:
这一单元教学内容比较新,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老师们进行有益的探索,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两点: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识上下前后不会有什么问题,难点在于认识左右。因此,可以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认识上下前后;而左右的认识,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自然标志物为中心进行辨别(如教室里什么在什么的左右、前后)。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如对左、右的相对性只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初步感知,不要求进行抽象的判断,而对位置只要求学生能够用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不要求用数对来描述。)
本单元内容不要求学生用抽象的形式确定物体的方位,只是通过活动和直观演示来确定物体的方位,尤其是左右的认识,应允许暂时有困难的学生逐步认识。
左右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生活中的数学中的内容仅供学生了解,不作教学要求。
位置的教学不要求学生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3.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本单元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活动性强,比较联系生活实际。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等学生比较熟悉的各种情境,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注意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方位。

八、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策略 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上、下和前、后 1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方位,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感。 教学难点:使学生体验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上下前后之间的关系体会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教科书第4页,练习一的第1题 左、右 1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联系生活实际,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点:使学生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以自我为中心的左右方位入手,先让学生明自已的左右方位,再让学生面对面,体会他人的左右,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教科书第5~6页   确定位置 1 1.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以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4.结合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难点:根据行、列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以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第7--9页练习一第3—7题 确定位置练习课 1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上下、前后、左右以及位置关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方位问题。 2.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建立确定位置时,竖着看是第几组第几个,横着看是第几行第几个的概念。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各种方位关系,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加这些方位的相对性。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shuxuejiaoan/11514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