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上长城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8-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题:17、长 教学目标: 1、认识“祟、峻”等8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提前入文,搜集整合资料;提前2~3天,让学生感知课文,粗知内容。 a.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广泛搜集长城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    b、学生自主与学习伙伴研究资料,归类整理资料。 2、自学生字,初写生字,并大致读顺课文。 3、老师了解学生资料搜集及相关学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单元主题: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图片展示遗产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题: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三、初识长城 1、有些同学曾经登过长城,有些同学在课前查了资料。那么关于长城,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2、让我们打开课本,深入地走进长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声音响亮。 3、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自由谈) 4、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长城,我们先要过字词关。 5、指名接读课文,随机正音。 6、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 四、整体把握 1、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 (1)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两幅图的观察点在哪?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2、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3、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     12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 2、出示长城彩图,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3、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4、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5、指导朗读 (二)近看长城 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 4、指导朗读。 (三)由长城想到 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 (四)赞美长城 1、教师小结: 2、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3、“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了吗? 4、朗读最后两段。 三、写话寄情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练习册。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长城》一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顺序介绍。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 在学生看图初步了解了课文后,我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说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然后自读课文探讨问题,品味语言。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   在课的结尾,我通过引用名人在登上长城之后发出的感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以色列前总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堂中应该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如在学习“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抓住了“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等词让学生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841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