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许棠_14《登山》第一课时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7-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深渊”、“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毅然”等词语意思。
2.精读重点句段,从列宁选的路的“险”中去体会并学习他不让害怕征服自己的,处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3.学会自读自悟的读书方法,在重点句学习中进行迁移。
4.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重点句的学习中,体会列宁不怕困难,处处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2.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最后一段句子的意思。
2.体会读重音的词在句子意思表达上的作用。
课前预习
1.自学本课生字、词语,不懂的做上“_____?”。
2.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用“()”标出自认为难以理解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列宁吗?列宁是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俄国十月革命者,列宁多次受到反动派的迫害和打击。有一段时间,他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就隐居在一个叫普罗宁的小地方。我们今天所学的《登山》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那个时候的那个地方的一个故事。(板书:登山)
二、检查预习情况。
昨天,老师已布置大家预习,下面先检查:
1.投影出示:
躲避 刹那间 黎明 若是 脊背 巴果茨基
沙皇 矮树丛 深渊 锻炼 悬崖 令人目眩
分别从音、形、义三个角度让学生提出难点,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互相帮助;再不理解的在老师帮助下查字典解决。
2.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划分段落。
按照“选择上山的路——走危险小路上山——还要走危险小路下山”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结果。
3)讨论有争议的部分归属问题。
三、根据质疑,出示最后一小节。
1.质疑:你们在预习过程中,觉得哪些句子不好理解?
学生提出的句子,简单的,由他自己思考后回答,难的存疑。
【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将难点抛出,目的是为了让教师的指导能对症下药,教学有的放矢。】
2.投影出示:“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1)让质疑的同学说说不懂在哪里,心里有哪些疑问,其他同学补充。
2)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如下:
① 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是怎样的路?
② 革命者为什么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那他们又应该怎样对待困难?
③ 列宁同志为什么说“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列宁同志又是怎样锻炼自己的意志的?
3.在学习建议下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板书:险)
【这一环节,让学生层层质疑,自己设计教学目标 ,做学习的主人。】
四、学习有关路“险”的句子。
1.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写路“险”的词句,用“”标出。(自学期间,以四人为合作小组,可以互相讨论,并说说原因。)
2.交流。指名读有关词句。(随机板书:深渊)
投影出示:“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
① 指名读句子,其他同学听后评论好在哪里。
问:你认为哪里读得好?为什么?有没了有不足之处?你认为该怎么读?(板书:陡峭、悬崖、狭窄)
② 再次指名读,从中悟出重音不一定要重读,“贴”轻读,“移动”读得轻而缓慢。
③ 学生自由试读,指名读,小组比赛。
④ 刚才读出路的“险”,大家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出路的险,小组讨论。
交流中有建议表演的,有建议用自己的话表述的,也有建议用简笔画表现的,等等。
⑤ 总结学法:
交流归纳:一是自读,确定重音;二是精读,读出路的“险”;三是用其他方法表现出路的“险”。
【这一部分是写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难点。以有层次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最能反映出路“险”的词语,并进行重音处理。好的朗读能将文章的重点意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做,不光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想广度和深度方面发展。】
过渡:还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路的“险”?
交流:吓得险些掉进深渊……头昏目眩了。
投影出示:“可是,列宁只站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
回忆刚才的学法,运用前两步自学方法学习以上这段话。
交流板书:不慌不忙小心一步一步移动
指名读句子,齐读句子。
比较一下,以上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出示:
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
可是,列宁只站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
(上一处写巴果茨基登山,下一处写列宁登山。)
讨论:这篇文章主要人物应是列宁,那为什么要把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写得这么具体呢?
(反衬作用。因为巴果茨基已经走过多次,还表现得如此小心翼翼,说明了这条路的险,也更突出列宁同志的勇敢。)
【这个大环节,主问题就是一个“哪些句子反映出路的‘险’”。在重点句的学习中进行学法迁移,学生掌握如何自己读懂一段话的意思,如何去朗读好这段话,这就是“授之以渔”。】
六、学习写晨景一节。
1.列宁和巴果茨基经历了危险之后,登上山顶,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听录音配乐朗读。(交流板书:风光无限)
3.学生自由读。觉得怎样读才美就怎样读。(体会列宁成功的喜悦)
4.指名读,齐读(配乐)。
【这一部分重在读的训练,任何讲解都无法取代美读。在读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感受美,理解美,达到美的意境。】
七、小结,学写名言。
1.同学们,列宁同志选择危险的小路上山,仅仅是为了欣赏山顶的美景吗?那是为什么呢?重新出示最后一节(板书:征服害怕,锻炼意志)。
2.写名言:列宁是伟大的导师,他在文中最后说的那段话已成为教育后人的至理名言,在座的小朋友,也许将来都能成为名人,今天,我们就“未来的名人”。你们能写几句对待困难,磨炼意志的话吗?试着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来的名人╳ ╳ ╳
【该练习旨在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促使对课文中心思想的升华。】

附板书:
登山
风光 无限
狭窄 移动
陡峭 一步一步
深渊 小心
险 不慌不忙
征服害怕 锻炼意志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让学生层层质疑和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解疑的方法进行“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力求体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尽力去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在内容的处理上,从最后一节入手,最后又归结到最后一节。这样,使各环节间的结构严密紧凑。解疑方式,通过抓重点句、美读、表演、品读等途径感悟句子的内蕴。此外,板书设计 既切题,又体现了三条主线:一是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二是列宁登山的经过,三是文章的中心。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731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