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平移教学视频_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建议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1-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安排了7篇习作。它们是:
      1.写建议:春游活动去哪里好。看谁理由讲得最充分。可以配上插图或附上照片。
      2.写推荐文章:推荐班级里在阅读、表演、保健、礼仪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可以推荐一人,也可每方面各推荐一人。注意有详有略。
      3.写自己的新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
      4.围绕着最近发生的一些值得关注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再写下来。
      5.写植物:从校园、公园、广场或家庭附近选择一两种植物,把观察、研究成果、想法、感受写下来。
      6.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也可以留心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里有关这个问题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认识写篇文章,题目自拟。
      7.组织、参与一次体验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的要求及本册习作的安排,建议如下:
     (一)在习作教学的进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写作兴趣、观察能力的提高以及观察习惯的养成。
      有调查显示:小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依次为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其他媒体。这其中以家庭和学校生活为学生习作素材的主要来源,因为他们的年龄尚小,社会活动较少,所以,他们只能对社会现象的表面现象有所感知,只能用自己的是非观对各种社会现象做简单评价,而且年级越低的小学生,活动的范围就越小,所能搜集到的素材就越有限。因此,在进行本学期的每一次习作之前,我们必须为学生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搜集习作素材创造条件,必须通过多种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培养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从社会、自然或其他媒体上有意识搜集习作素材的能力和习惯。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二学段习作向第三学段习作过渡的一项要求,也是不断提高小学生搜集和存储写作素材能力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提出了“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因此,本学期的习作教学,不能死死盯住技术层面的操作,而是要在关注如何扩大搜集写作素材的范围,如何提高写作和修改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写作兴趣、观察能力的提高以及观察习惯的养成。
      大家知道,兴趣、能力、习惯都是内隐的非智力因素,是习作教学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现在的问题是:兴趣、能力、习惯都是很难用计量的方法进行定量测评的。所以,在本学期习作教学的进程中,一定要通过对学生参与习作时的情感、态度、方法、行为的变化,与习作结果的观察、统计,采用纵向对比和抽样测评等方式,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不断地对这三个方面的落实和进展情况进行排队摸底。比如,关于学生平时对习作兴趣和习作潜能情况的观察与分析;关于学生习作成果的统计分析;关于学生动笔热情和能力的分析……1234
    总之,我们要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与多种渠道进行综合调研,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培育非智力因素成长的力度。绝不能单一地、紧紧地盯住学生的习作结果,更不能仅凭考卷上的一篇习作论成败、论“英雄”。
     (二)在习作教学的进程中,牢牢抓住习作的核心与关键,在“得心应手”上狠下功夫。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一定义的核心理念,可以用“得心应手”加以概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既是“得心”的源头,又是“得心”的渠道;“"进行创造性表述”的实质是从“得心”成果向“应手”转换的要求,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则是“应手”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习作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得心应手”的基本能力。结合本册的习作,在落实这一核心理念上,我们觉得,尤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关注学生“得心”的渠道与储备情况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了“米”而硬要“做饭”,就连“巧妇”也会感到为难的。习作不也是如此吗?因此,习作之前,首先要准备好“下锅之米”--与这次习作话题具有相似性的习作素材。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习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解决好习作素材的储备问题。这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逐渐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锻炼他们的观察、感受、思考、想像能力;另一方面是要不断地强化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善于搜集、储备习作素材的意识,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用自己头脑去思考。尽量减少那种“一对一”,为习作刻意安排的、带有直接搜集习作素材任务的“演练”。实践告诉我们:那种未曾活动先布置习作任务的做法,往往会事与愿违,活动不开心,习作素材也没有得到多少。“带着镣铐跳舞,总是难以尽情舒展自己的潜能”。
     2.要关注习作动机的诱发,要注意习作关键环节的指导,促进从“得心”向“应手”的创造性转化
     《语文课程标准》认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就习作教学而言,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把得于心的东西,创造性地转化成“应手”的成果。
      怎样做才能促进这种转化呢?首先是诱发习作动机的问题,然后是“写什么”、“怎样写”和“写成什么样子”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二学段习作要求中所说的“乐于书面表达”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诱发学生的习作动机,把习作变成他们的一种需要,从原来的“教我写”变成“我要写”。
     打开教材,你会发现:这册教材的习作设计,篇篇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具有相似性的情境。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创设情境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间的共振去引发他们的表达欲望。《习作1》就这样写道:“春天来了,建议班级举行一次春游活动,去哪里好,大家先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看谁理由讲的最充分。/某校四年级(1)班,今年春游前开了个讨论会,结果,钱学亮和华健勇同学的建议被大家采纳了。”你看!在这一段提示中,春游前开了个讨论会,研究“去哪里好”的问题,并要求“先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就是一个创设与学生已有经验具有相似性的生活情境去诱发习作动机的范例。可以想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一定会对写好春游的建议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定会产生“乐于书面表达”的内在动机。1234
     尽管每次习作的导语不尽相同,内容也有很大差异,但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诱发他们的习作动机。因此,只要我们能用好教材,按教材的要求组织好创设交际情境的活动,从而引发学生内在的写作动机,变原来的“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不吐不快的境界是完全可能办到的事情。
      写什么?是在诱发强烈的习作欲望后,呼之欲出必然要求。为此,本册教材采取多种方式去激活学生已有的写作储备。归纳一下本册的7次习作,大体采用了5种方式去激活学生的写作储备。
      一是列举法。《习作2》、《习作5》都属于这个类型。比如《习作2》的提示语就提出了“你们班级里在阅读、表演、保健、礼仪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一定不少”,那些同学能获得雏鹰争章活动的四枚奖章呢?请你写一篇推荐文章。这其中的“阅读、表演、保健、礼仪等”,就列举了可供学生选择的项目。
      二是提问法。比如《习作3》就是这样设问的:“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是用什么办法解决找到答案的?”
      三是提示法。比如《习作4》中的“生活中经常发生一些事情,值得我们去关注,请围绕最近发生的这类事情,相互谈谈看法,再写下来。”
      四是讨论法。比如《习作6》中所说的“请从以下几个问题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展开讨论。”

五是体验法。比如《习作7》中所要求的“组织一次体验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关于“怎样写”和“写成什么样子”的问题,教材并没有特别强调,采用的是在每一次习作中出示一篇或两篇与学生习作水平相似的例文,用暗示的方法提醒学生:这一次习作可以这样写;可以写成这个样子。在这里,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例文只是例子,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模仿只是模仿,而不能是依样葫芦的照抄。千万不要把例文变成了限制学生自由表达的“样板文”。小学生的习作一定要在减少限制,放开手脚,让他们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上着力。
      (三)紧紧抓住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在的相似联系,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关注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这一次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习作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也必然要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大量的实践业已证明:语文学习的任何组成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将组成部分置于整个系统之中,并处理好它与其他组成部分的关系,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基于此,在本册习作教学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处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关系的问题。
      1.发现习作与阅读课文内在的相似联系,力求习作与阅读相互促进
      从广义上讲,读与写是相互联系的,读是吸纳,写是倾吐。但是,从读到写,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内化与积淀的过程,一一对应、立竿见影的想法与做法,常常会陷入捉襟见肘、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所以,真正意义上读写结合,是发现与把握阅读与习作之间内在的相似联系,逐步实现吸纳与倾吐的交融与互动。1234
      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习作虽然是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呈现的。但它依然和阅读教材有着这样或那样内在的相似联系。就拿《习作1》来说吧,教材之所以把这次习作安排在这个位置上,显然与这组课文《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古诗二首》的内容有关。当然,这种相关或联系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联系,而是宏观的、内在的。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课文对习作的引领作用;在进行习作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比如,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情况下,要提示学生注意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句子、章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2.寻找习作与口语交际的相似性,处理好习作与口语交际的关系
      本册教材《练习1》中“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推荐或自我推荐”。而《习作2》恰恰就是要学生写一篇推荐文章:推荐班级里在阅读、表演、保健、礼仪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应该说,这两项练习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因此,口语交际中的许多经验是可以迁移到习作中来的。
    以上的例子告诉我们:在学生已经进行过的口语交际的练习中,有许多是与本学期的习作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内在联系的,我们完全可以以前车为鉴,采取温故而知新的策略,促进从口语交际向习作的正向迁移。其关键是寻找、发现它们之间的有机的联系。
      3.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探究性活动带来的动笔机会,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的本领。
      实践证明: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及探究性活动的开展,能够给学生带来许多动笔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用好每一个动笔的时机,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习作能力。问题是要我们,审时度势,见缝插针,适逢其时,水到渠成,让动笔写作真正成为开展饶有兴趣活动的一种需要、一种必然。
      教材是搞好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平台,但它同时又需要我们去开发,需要我们以此为基点去进行二度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语文跨称标准》的基本理念,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一定能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150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