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_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教学)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1-02-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如何把长处集合”,从而发明了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分三部分叙述。叙事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清楚,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教学时应紧紧扣住这些现象展开。
二、教学目标
  1.运用“象形、会意识字”等方法,学习“持、坦”等6个认读字,会写“矛、盾、集”3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固然、坦克”等词语,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在语境中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等形式,能读通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3.通过对重点句段语言的揣摩、理解、内化,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推理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篆体激趣
1.认识象形字、会意字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准备好了的小礼物,你要不要?教师媒体出示小篆体——日、月、水
问:大家收到礼物了吗?
媒体出示字的演变过程,并解释:这些字都是象形字,我们能从字形上看出它最初是什么样子的,这个礼物有意思吗?
教师媒体出示小篆体——明、林、采
媒体出示字的演变过程,并解释:这些字都是会意字,我们能从字形上看出它是什么意思。喜欢这些礼物吗?喜欢就请笑纳,没有笑就表示不要哦。
(二)认字揭题,设疑激趣
  老师再请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字(矛  盾)?
  (媒体出示“矛”的图片)大家看,像不像?
(媒体出示“盾”的图片)你们看,这就是盾。
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着老师写。
  “矛”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那一点很容易忘记。这是一个开关,古代中国的矛头是灵活可变的。“矛”字的一撇同学们也很容易忘记,那一撇是矛头下的流苏,看起来美观,还可以辟邪。
(边说边板书: 矛 )(“点”和“撇”加红)
  “盾”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的手举着盾牌,后面露出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边说边板书: 盾 )(“目”字加红)
再看老师写一个词(板书:集合)
这节课上我们要说的是矛和盾的集合。(补全板书)
“矛”和“盾”是两种不同的武器,他们怎么会集合呢?怎样集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了解。
(二)读通课文,检测字词
1.借助生字注音读通课文,有读得不流利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字词分类检测
(1) 持    钻    戳    刺
    ①读准平翘舌音,尤其是“戳”不能读成平舌音。(自己练读,学生领读,齐读)
②看看这几个词是哪一类词语?(动词)既然是动词,咱们就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吧!
③这里有两个词意思相近,谁能够准确地读出来?
④老师看大家第一个动作不好做,咱们就把这个动词请进句子中去。请你读读这句话,想想该选择哪个意思。
给出“持”在字典中的几种解释,让学生读读文中的句子,选择正确选项。
( 附:持:a拿着,握着  b支持,保持  c主管  d控制   e对抗 )123
    ⑤小结学法:我们理解词语,有时可以做动作,有时还可以放到句子中去感受,根据具体的语境来选择。
  (2)  坦克    履带  
  ①读准字音(齐读)
②结合图片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履带”
大家知道履带干什么用吗?因为坦克是个笨重的家伙,安上履带,能让轮子不陷进泥土里,从而开得既快又稳。
(3)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大显神威
①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同学们,读课文不仅要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或者一小段话,你会吗?
请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看着屏幕的提示,试着说一说。
发明家手(  )矛和盾与朋友比赛,遭到对方猛烈(  ),他用盾(    ),还是(    )。后来,他受到启发,把矛的(  )和盾的(  )(),发明了(  ),在战场上(    )。
(自由练说;指名学生试说;同桌对说。如有学生用到课文中的词语则给予表扬。)
(三)潜心会文,品词嚼句
1.师:我们知道,每一种东西的发明,都是伴随着发明家一次次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请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发明家在与朋友比赛时遇到了什么问题,找到相关的句子做上记号。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
(2)交流: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指名读读这句话,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境。
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情景?(抓关键词帮助理解,练习朗读)
我们来模仿一下。我就是发明家的朋友,大家觉得我该拿几支矛?怎么刺?
你能不能用朗读带给我们这种感觉?
l雨点般:从雨点般可以看出什么?
(矛进攻的快、急。注意帮助学生脱离“多”的误区:有许多支矛向他刺来吗?那怎么会感觉到像雨点一样多呢——进攻的速度很快,看过去就像有好多支矛刺来)。
(朗读练习,读出进攻的猛烈:指名读;男女生比较读;齐读。)
l左抵右挡:让生在动作演示中加深对“左抵右挡”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矛进攻的威力之大。
我们演示一下,现在你们就是发明家,请拿上书本先当做盾牌吧!我的矛如雨点般向你刺来(生做动作抵挡),左、右、上、下,左上方;左下方;右上方;右下方;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头部、腿部……(边说边加快语速,以感觉激烈的争斗场面)
师:请问你刚才在干什么?用课文中的词来说就是——(出示卡片:左抵右挡)
根据对方的进攻方向而不断地改变盾的位置以保护自己,就叫(出示卡片:左抵右挡)。
师:能说说你刚才抵挡时的感受吗?(忙不过来了,快挡不住了……)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难以招架。(板书:难以招架)
(整句朗读练习,读出双方比赛的激烈)
(3)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师引读)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发明家想到什么?
  (    板书: 铁屋子    )
②你怎么知道那是发明家的想法,而不是真有铁屋子呢?(如果……就……)123
③谁能带上思考问题的感觉读这句话?
(范读、指名读、齐读)
(4)第二自然段段落学法小结
  这一自然段分成两部分写,前一部分写——遇到问题;后一部分写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3.学习第三自然段
不管是“难以招架”还是“戳不到我啦”,发明家都是处于进攻一方还是自卫一方来想问题的?(自卫)
(1)是啊,只想到自卫。他还想到要怎么样?请快速默读读第三自然段。(进攻)
(2)发明家怎么想到进攻的?
能给“固然”换个词吗?(虽然,尽管)练习朗读。
发明家对自己刚才的想法又有了新的思考,谁能带着思考问题的感觉再来读读?
(提醒学生注意“自卫”后面的逗号,以加强语气)
(3)交流:自卫,进攻,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想法,课文中用哪个词来连接啊?(可是)是啊,我们写文章时,当下面的想法、做法与上面不一样时,也能用上“可是”。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铁屋子虽然能保护自己,但却无法进攻,没有获胜的机会,怎么能和别人去比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发明家,发明家想啊想啊,突然,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2)交流:发明家想到了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伺机板书: 枪口炮口、装轮子、安履带 )
(3)练习朗读这段话
 ①抓住“对了”、“当然”等几个词指导学生朗读。
 ② 特殊标点:
课文中说用来进攻的矛是什么?(枪口或炮口)
是啊,一个破折号就是说明了这里的矛是指枪口或炮口。不是真正的矛,怪不得,前面的“矛”字加了个——双引号。
6.铺设阶梯,说话练笔
①同学们,发明家就是这样,遇到“左抵右挡却难以招架”的问题,能认真思考,想到: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里面,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解决了问题,又遇到新问题:可是,这样就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的蜗牛或乌龟,不能进攻啦!再想办法,就这样一步一步想下去,做下去,最终发明了坦克!
幻灯出示: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里面,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我就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的蜗牛或乌龟,不能进攻啦! 
( 板书:坦克 )
②但是,在我们的文章中没有写清楚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才想到要“装轮子”。我们能不能像发明家一样,试着来说一说?(多练几个,明白关系)
幻灯出示:如果我给铁屋子开好小洞,装上“枪口、炮口”,铁屋子就     
      。可是,      。
③文中也没有写到装了轮子之后碰到了什么新问题,才想到了要“按履带”解决问题。我们试着去写一写。
幻灯出示:如果,就
    。可是,   。
(评价语中要有意识地肯定学生清晰的思路,会动脑筋会思考。) 
(四)小结本课,启发下课时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会有什么用呢?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品集合了其它东西的长处,又是怎样集合在一起的呢?下节课,我们重点讨论研究这些问题。
(五)整理思路,板书预设
矛和盾的集合
遇到问题     难以招架     蜗牛 乌龟     ?   ?
解决问题铁屋子枪口 炮口    装轮子    安履带 ……  坦克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9278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