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神》教学点评_教学《军神》的困惑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1-02-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49

教学《军神》的困惑

江苏省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学     王军(225231)

作者邮箱:wangj311@diyifanwen.com

学校省实验小学的验收在即,作为推荐的《军神》一课,我是费煞苦心,不断的备课,不断的试上,不断吸收来自各方的意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设计。连续的几个“不断”除了教师的身心憔悴与教案的面貌全非外,其余的什么都没有了。同事,领导与专家的建议,成了我心尖的一块抗不住的巨石,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他的建议并非没有道理,但有此我始终难以接受。谁了解我谁最熟悉我班的学生?在验收的前一晚,我痛下决心。坚持已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现举两例请大家议论。

一、每步都要列中心吗?

本课的教学从中心句“了不起……军神”入手,教师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炼出“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这一覆盖全篇的核心问题;继而引导亲近文本,合作探究,懂得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拒用麻醉还能一声不吭,甚至能数刀数的坚强意志。这是称其为“军神”最直接的体现。有一位领导提出每教学一步,都应回到中心句进行朗读体会,既增强课堂氛围,又强化中心。但我思考再三,觉得此举不妥,其一,每次都回到中心,虽然能调节课堂氛围,但是每次的朗读体会只能停留在读的层次,而且每次读的目标都一样,缺少读的形式变化,层次变化,说到底只是读的数量增加,并无层次的递进。其二,沃克医生的这句高度评价是刘伯承在拒用麻醉的情况还能一声不吭,甚至出人意料地数着医生的刀数的情况下才情不自禁地喊出来的,这句话是沃克医生情感堆积的结晶,并非只是拒用麻药一个行为的结果,每次回到中心,无疑会给学生一个错觉,拒用麻醉药就能成为军神。其三,看待事物分析事物应培养学生从整体入手统一把握,避免就一点论一点的局限主义。尽管我们的教学是从每步入手,步步为营,但在教学行将结束之际,要能回归整体,以整体的视角把握“军神”的内涵,从这一点来讲,也没有必要每次都回到中心。

二、主次两条线就是支解课文吗?

课文为表现“军神”的主题,除着力描写刘伯承的表现,另外沃克医生表情的变化也很好地反衬了刘伯承的坚强形象,初始的设计,我拟从正反两面入手,主抓正,次抓反,但遭到某专家的质疑:读2——5小节,一会抓刘伯承,一会儿学沃克医生,完整的课文被支离破碎,两条线,应交叉进行,齐头并进。

后来,我通过试上,发现这样的设计也有值得商榷之处。首先,过于烦琐,刘伯承表现怎样,沃克医生又如何,使得教学限入了机械的提问与分析的旋涡之中。其次保持了文本的原貌却断裂了人物表现的连线,难道就是把握整体了吗?我不禁要问,究竟该按部就班的学习原文还是该依据学情串连人物连索表现。其实,不难想像,再现当时情景,人物个体的表现肯定是连贯的,在同一时间两个人物都呈现出他们当时相互作用的反映。只不过作者在叙述时要兼顾人物表现相互作用的表现。所以写要两者兼顾,而学则更应该抓住人物连串反映,这才更符合人物的心路历程。

从上课的结果来看,更加坚定了的单线发展的决心。正而描写刘伯承是其个体坚强勇敢的表现,而学生则从沃克医生的表情变化中解读刘伯承的表现是完全出乎沃克医生的意料的,从而得出能像刘伯承如此的是少之又少,甚至是绝无仅有的。是啊!沃克是著名的外科医生,接手的病人不计其数,若能人人如此,那刘伯承“神”在何处呢?

你看,从正面悟出刘的坚强,从侧面又得出这种行为的难能可贵,所以才谓其为“军神”,主题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这不正是整体把握人物所得出的成果吗?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9253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