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地球的小学长什么样子】地球什么样(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案五篇及相关资料)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2-1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表颜色等基本知识,感受地球的美丽,及其对地球的热爱之情,明白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有责任保护地球。
  2、学会课文生字6个,理解并积累词语;进一步熟悉部首查字法,能正确地确定部首。
  3、正确掌握顿号与“和”的用法,回仿照力矩写句子
  4、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地球概貌,体会地球的美丽,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引趣。
    小朋友,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都住在地球上。你们知道地球究竟是什么样的吗?(出示课题)
   1)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知道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2)指名说。
  2、听范读,想像地球的样子。
   1)今天,我们来听听别人坐着飞船到天上看到的地球的模样。请你闭上眼睛,随着飞船去感受,认识我们居住的这个美丽的星球——地球吧!
  3、学生初读课文,总体了解内容。
  4、读后反馈。
   1)说说全诗有几节?
   2)说说地球什么样。要求学生能点出“穿花衣”“大圆球”。“浑”的部首及意思。
   3)指导朗读第二节。“啊”,体会当时的心情。为什么?
     你从哪儿看到地球这个模样?
  5、学习第一节。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明确飞船是什么,人们是离开了地球看地球,想像我当时的心情。
   2)指导朗读。
  6、学习课文生字。
   1)读词。
   2)形近字比较
     牧 泊 摸 茫
      放 拍 漠 芒
     明确“牧”的部首和意思,其他字可适当扩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回顾课文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学会生字,背诵课文。
  二、教学过程

  1、教师以朗读一、二两节引入新课。刚才我们乘着飞船观赏地球,可只是粗粗地看了一下,可地球穿的花衣裳有几种颜色呢,为什么有这些颜色,这节课我们继续观赏。
   1)生自由朗读,用“——”划出表示颜色的词,用“”划出表示地方的词语。指名回答。
   2)小组讨论:课文为什么不写“那绿色的地方,是公园、草地和花坛。”
   3)思考:诗里所描写的颜色可以互换吗?
   4)讨论:“和”去掉可以吗?为什么要用上顿号?(教师告诉学生)请学生举例说明。(说话练习)
    这几节中,哪一节让你感觉时间有了变化?让学生体会地球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很漂亮。
   5)指导朗读。
   6)指导学生看板书背诵。
  2、学习第八节。
   1)齐读这一节,想想这节主要写什么,该用怎样的心情读。
   2)联系前面所写的景色,想像将来的变化。
  3、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尽情抒发感情]。
  4、写话练习。
  5、把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  绿色的森林、田野和牧场
       蓝色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黄色的沙漠
       白色的南极、北极。
       灯光闪耀的城市、矿山和村庄。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这是一首儿童诗。它用诗歌的形式,写出儿童心中地球的模样。全诗共8节。第一节写“我”为了要“看看地球什么样”,“坐飞船”飞到天上。第2一7节都是写我坐在飞船里,从天空看到的地球模样(第2节是总写,第3一7节是按地貌分写),第8节写“我”知道地球什么样了,所以又坐飞船回到了地球。12345678910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巩固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选择义项;理解9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仿照课文的例句写句子。能仿照课文中“和”的用法,写一同句话;能在句子中正确地使用顿号、逗号和句号。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地球是什么样的,它的身上有哪些颜色,每一种颜色分别是地球上的什么地方。
  4.知道有关地球形状、地球表面颜色的最基本的常识,感受地球的美,初步培养对自己生活的地球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对诗歌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对地球的初步认识,读出对自己居住的地球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录音带、投影仪、投影片、地球仪。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会生字、新词,能在老师指导下为带点的字确定意思。
  2.理解每一节内容。
  3.知道“和”的用法,会用“和”说话。
  (二)教学过程:

  一、观察地球仪,解释课题。
  1、出示地球仪。提问:
  (1)这叫什么?
  (2)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
  (3)仔细看看地球仪表面又哪几种颜色。
  2、解释课题。
  (1)地球仪是根据什么做成的?
  (2)地球仪跟地球的样子是一样的吗?我们来学学课文《地球社么样》。
  二、认识诗歌小节。
  1、这是一首诗歌,诗歌是由一节一节的内容组成的。每一节和下一节之间又自然空行。
  2、这首诗是每几行为一节?全诗一共有几节?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注意小节与小节间的停顿。
  四、学习生字,巩固部首查字法的第一步。
  1、讨论:“原”是什么结构的字?应查什么部首?
  小结:半包围结构的字查外不查内。
  2、独立确定“牧”“茫”的部首。
  五、指导据词定义。
  1、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上查到“场”字,看看有几种意思。
  “牧场”的“场”是什么意思?
  2、完成《作业本》第1题。
  六、再读课文。
  1、哪几节介绍了“地球”是“什么样”的?
  2、读第2-7节,思考:这几节中哪一节总的介绍了地球的样子?
  3、读第3-7节,说说这5节写了地球的花衣服上的哪几种颜色。(边读边划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七、配乐读课文。
  八、作业:见《作业本》第2、3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地球的形状及每一种颜色分别是地球上的什么地方。
  2、熟读、背诵全诗。
  3、会用“和”说话,能正确使用顿号和逗号。
  (二)教学过程:

  一、指导读第1节。(可配乐创设坐飞船上天的情景)
  二、学习第2节。
  1、看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地球的样子。
  我们虽然天天生活在地球上,但看到的大地是平平的,因为地球实在太大了。只有能飞上飞船,飞到很高很高的太空,才能看到地球**的真面貌。这张照片是科学家从卫星上拍摄下来的,说不定连你的爸爸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你能说说从卫星上看,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12345678910
  2、指导读。
  三、学习第3-6节。
  1、自读这4节,注意小节之间的停顿。
  2、讨论:为什么说地球“浑身穿着花衣裳”?这花衣裳上主要有哪些颜色?
  3、同桌互说:每一种颜色各是什么地方。
  4、先后出示草原、海洋、沙漠、南极的彩色投影片,分别说说。
  (1)这是什么地方(或:你看见了什么)。
  (2)它是地球花衣裳上哪一种颜色的地方。
  (可结合进行用“和”说话的训练。)
  四、学习第7节。
  1、读这1节。 
  2、“灯光闪耀”是什么意思?你在哪里看到过闪耀的灯光?
  3、书上说,“夜晚,那灯光闪耀”的地方是--(让学生接说)
  4、城市、矿山和村庄的夜景真美!让我们来看一看城市夜晚的投影片。
  五、学第8节。
  1、闭眼,配音乐,结束太空之行。
  2、读这1节。
  3、说说“如今”你“知道地球什么样”。
  六、作业:照样子填表。
     颜 色  地 方
    绿 色  森林、田野、牧场
  七、根据表格内熟读、背诵第3-6节。完成《作业本》第5题。
  八、熟读1、2、7、8节。
  九、跟着配乐录音试背课文。
  十、复习顿号的用法。
  1、读带有顿号的句子
  2、说说这些句子里为什么要用上顿号。
  3、点标点练习。见《作业本》第6题,注意逗号和顿号的不同用法。
  十一、▲练习用“和”说话。
  1、读课后练习3的句子,说说删去“和”,句子通不通?
  2、体会句子中“和”的位置和作用。
  3、说说下面句子中的“和”用得合适吗?
  (1)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苹果树。
  (2)果园里有桃树、梨树和苹果树。
  (3)果园里有桃树和人。
  4、用上“和”说一句话。
  十二、指导造句。
  1、搞清《作业本》第4题的要求。
  2、看懂例句。
  3、根据前半句,指导说后半句。
  4、指导说前半句,独立写后半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表颜色等基本知识,感受地球的美丽,激起对地球的热爱之情,明白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有责任保护地球。
  2、学会课文生字6个,理解并积累词语;进一步熟悉部首查字法,能正确地确定部首。
  3、正确掌握顿号与“和”的用法,会仿照例句写句子。
  4、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模样,知道不同的地表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地方;学会使用顿号。
  2、教学难点:了解北极和南极。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表颜色的最基本的知识,感受地球的美丽。
  2、学会本课生字“浑、牧、泊、漠、茫、矿”,理解“浑身、牧场、白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掌握顿号与“和”的用法,会仿照例句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直观感知。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出示地球仪(或地图),提问:看了地球仪,你对地球有什么新的发现和疑问吗?(注:也可播放有关的课件演示。)
  是啊!地球仪正是根据地球和地球表面的地理状况而制作的模型,你们的这些发现真了不起,让我们一起带着你们产生的疑问(如:地球上的各种颜色表示什么)来读读课文吧。12345678910
  二、自学课文。
  1、口头提出或投影出示自学提示:
  (1)读准生字的读音,读通课文。
  (2)简要说说地球什么样。
  2、学生自学。
  3、检查反馈。
  (1)分组分节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说说地球什么样?(点出地球是个“大圆球”,“穿着花衣裳”即可。)
  (3)随机理解“浑身”这个词语。
  (4)引导体会地球的形状和颜色特点,指导朗读第2节。
  三、研读3-7段。
  1、自由读课文3-7节,边读边划,地球的花衣裳有哪几种颜色?它们各是什么地方?
  读后完成填空:______________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学生选自己喜欢的颜色来反馈交流,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3)质疑:你对所填的词有哪些不理解?
  (北极:地轴的北端,北半球的顶点。南极:地轴的南端,南半球的顶点。南极、北极是地球最冷的地方,常年覆盖着积雪。)
  2、拓展想象,句式训练。
  (1)想象一下,地球上的颜色除了刚才所填的事物,还可以填什么事物?
  那绿色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那蓝色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提问:你所填的事物有什么根据?(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按事物的本来面貌进行描写。)
  (3)选取学生所填的一个句子,与文中相应的诗句进行比较。
  那绿色的地方,是公园、草地和花坛。
  那绿色的地方,是森林、田野和牧场。
  读读上面的句子。
  体会:课文中为什么不写绿色的地方,是公园、草地和花坛?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远远地看地球,看不清细小的物体,只能看到大面积的概貌。
  3、学习顿号与“和”的用法。
  (1)出示课后第4题的句子,同桌互读句子,说说顿号与“和”的用法。
  (2)指名反馈。
  (3)师小结:顿号前后的词具有共同特点,并且可以换序,“和”一般用在最后一个词前。
  (4)完成作业本第6题。
  四、作业。
  1、朗读课文,感受地球之美。
  2、课后识记有关地球的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8小节,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明白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有责任保护和利用地球,抒发心中激动之情。
  3、进一步熟悉部首查字法,并在老师指导下正确选择义项。
  4、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热爱之情。
  地球多美啊!然而,每天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却从来没有真切地看过穿着一身如此漂亮花衣裳的地球母亲,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生自由述说)
  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呀!也很好!今天,我们暂且就乘上科学家们已经制造的飞船去太空看一看吧。
  齐读第1小节。
  课件演示:飞船缓缓飞离地球进入太空,在飞船里观看地球的情景。(准备一些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
  看得出来,同学们非常的兴奋和激动,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读第1-7小节。
  讨论:结束了这一次虚拟的旅行,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把你想说的写下来,想做的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12345678910
  展示学生写的话和画的画,师生共同评议、讨论。
  过渡:小朋友们这么爱护地球,而且都有学好本领,长大了把地球打扮得更加漂亮的远大理想,我相信当我们真正登上太空去看地球的那一天,地球准会更漂亮。
  二、学习第8节。
  你认为地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可提出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妈妈永远美丽下去,让这颗蓝色的星球永远在宇宙中璀璨下去。)
  三、配乐朗读全诗,指导背诵,抒发热爱之情。
  四、巩固部首查字法。
  1、回顾部首查字法。(投影部首查字法的使用步骤,写出序号)
  2、用部首查字法查带点字的意思。
  牧场  草原  白茫茫  浑身
  3、反馈交流。
  五、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
  2、以“保护地球”为主题,收集资料,开一个主题班会。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表颜色等基本知识,感受地球的美丽,激起对地球的热爱之情,明白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有责任保护地球。
   2、学会课文生字6个,理解并积累词语;进一步熟悉部首查字法,能正确地确定部首。
   3、正确掌握顿号与“和”的用法,会仿照例句写句子。
   4、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对诗歌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对地球的初步认识,读出对自己居住的地球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地球仪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了解地球概貌,体会地球的美丽,有感情的读好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地球仪。
    提问:这是什么?你对我们生活的地球了解多少?(讨论)
  二、揭示课题。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地球到底什么样。
    听录音,想象地球的样子,并请同学说说地球的样子。师拿出地球仪,让学生指着地球仪上的各种颜色说说分别是什么?
  三、读诗歌,学生字。
   1、自由读诗歌,要求注意节奏,标出小节号,自学生字。
   2、用部首查字法查带点字的意思。
     牧场 草原 白茫茫 湖泊 沙漠
  四、朗读指导。指名读、跟录音机齐读、自由朗读、指名读。
  五、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回顾课文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学会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节。
    自由读课文第一节,说说读懂了什么。
    集体交流:了解飞船是什么;
         用一个飞船类的模型,配合地球仪演示“我坐飞船到天上”的情景;
         充分想象飞上太空时“我”的心情。
  二、学习第二至七节。
   1、花衣裳有哪几种颜色?分别代表什么地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3--7节,用“--”划出表示颜色的词语,用“……”划出表示地方的词语。
   3、检查反馈。
     以第三节为例。
     提问:课文为什么不写“那绿色的地方,是公园、草地和花坛”?
     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在太空看地球,看不清楚细小的物体,只能看到大面积的概貌。12345678910
   4、思考:诗歌里所描写的颜色可以互换吗?
   5、从句子的表述入手来学习顿号,了解顿号与“和”的用法。句子去掉“和”可以吗?为什么要用上顿号?
  三、学习第八节。
   1、读一读,想想这节主要写什么,该用什么样的心情来读。
   2、想象:将来这些地方会有些什么变化。结合进行绿化、环保教育。
  四、配乐朗读全诗,尽情抒发情感。
  五、写话练习。
    把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如:“地球,我们的家”“美丽的地球”“我爱这颗美丽的星球”等。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地球的美,初步培养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地球表面颜色等基本常识,感受地球之美。
  2.学会本课生字“浑、牧、泊、漠、茫、矿”,初步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并在老师指导下正确选择义项,理解词语“牧场、浑身”的意思。
  教学重点: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用“和”写句子,指导诗歌朗读。
  教学难点:了解北极和南极,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小朋友们,咱们天天生活在地球上,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样的吗?(出示课题)
  2.感知地球。
  地球究竟什么样的呢?科学家们为了探索这个奥秘,他们用卫星拍摄了地球的全景。(出示地球仪)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模型。你们在看地球模型时,发现了什么?(球体,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的纱衣,地面上有绿色、黄色、白色等颜色。)还想了解什么?(地球上的各种颜色是代表什么?)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3.学习课文2--7小节。
  大家快速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或有什么疑问。
  (1)学生自读(自由读一同桌互读)要求做到读准生字,读通、读熟。
  (2)划一划,议一议:地球什么样。抽生读,分组分节朗读。
  (3)完成填空。(按学生喜欢的颜色分小组,把答案正确写在圆形彩纸上。)
  地球是个_____,这_______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①各小组填空。
  ②反馈、交流:抽生上机投影填空内容并练习说话。做一做“你问我答”的游戏:(边说边举相应文字的彩纸)什么颜色的地方是哪里?
  ③对所填的词质疑:请小朋友小组讨论一下,对所填的词有哪些不理解?(北极:地轴的北端,北半球的顶点。南极:地轴的南端,南半球的顶点。可用地球仪演示理解。)
  ④拓展想象,句式训练:
  想象一下,地球上的颜色除了所填的事物,还有什么事物。那绿色的地方是—、—和—。那黄色的地方是——、——和——。那白色的地方是——、——和——。
  ⑤比较探讨:老师有个疑问,请小朋友帮忙来解决,好吗?
  出示句子(1)
  那绿色的地方,是公园、草地和花坛。
  那绿色的地方,是森林、田野和牧场。
  分男女生读句。提问:课文中为什么不写绿色的地方是公园、草地和花坛?
  (通过讨论、交流,比较,使学生明白,在太空看地球,看不清细小的物体,只能看到大面积的概貌。)
  出示句子(2)
  那黄色的地方,是森林、田野和牧场。
  提问:诗里所描写的颜色可以互换吗?为什么?(不能,描写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接近事物的本来面貌:)12345678910
  ⑥这么多的颜色多美啊!你们想象一下,像什么?诗歌里又是把它当作什么来写的?(花衣裳)为什么?(地球很漂亮,仿佛穿着一件花衣裳,给人美的感受。)
  ⑦指导朗读:
  自由读一抽读一评价一齐读
  4.巩固部首查字法。
  (1)回顾部首查字法:投影部首查字法步骤,填出序号。
  (2)用部首查字法查带点字的意思:牧场草原白茫茫湖泊
  (3)反馈、交流:
  巩固练习
  1.随堂练习:
  (1)朗读课文,感受地球之美。
  (2)完成作业1、2、3题。
  2.课后作业:
  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后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顿号和“和”的用法。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感觉地球的美,抒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用“和”写句子,指导诗歌朗读。
  教学难点:了解北极和南极,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牧场、矿山、湖泊、白茫茫。
  (2)朗读课文2--7小节。
  2.谈话导入。
  (1)激趣:是啊,地球就像一位花枝招展的姑娘,多美啊!小朋友们想不想到太空去看看这颗美丽的星球?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出发了。好,我们将登上飞船,飞呀飞,飞向了太空(放音乐)。小朋友,可以睁开眼睛,瞧一瞧,我们在哪里了?
  (2)齐读第1小节。
  明确观察点——太空。
  引导:漆黑的宇宙神秘莫测,星云、恒星、流星、卫星,各类太空物质五花八门。快看,此时,我们的面前一个穿着花衣裳的大圆球,便是我们的家园——地球。请大家把看到的愉快地告诉同学们吧!
  3.投影图片展示。
  广阔的草原蓝蓝的大海茫茫的沙漠白雪皑皑的南极、北极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
  我们飞过_____草原,越过____大海,穿过________大沙漠,来到了______南极。啊,南极真是一个冰雪的世界,还有______也是这样,不但白天_____,夜晚也______。
  (1)边欣赏边说。
  (2)分组完成练习。
  (3)交流、反馈:
  这次假想的太空旅行,使你增加了哪些知识?
  4.学习顿号用法。
  (1)自读课文,找出带有顿号的句子。
  (2)读3、4、5、6、7节,思考顿号用法。
  (3)完成作业本第6题。
  5.体会“和”的用法。
  (1)出示课后第4题句子,说说:删去“和”字句子通吗?
  (2)讨论:“和”用在什么位置上合适?
  (3)出句练习
  下面句子中的“和”用得合适的请打√。
  ①那灯光闪耀的地方是城市和矿山、村庄。( )
  ②那灯光闪耀的地方是城市、矿山和村庄。( )
  ③那灯光闪耀的地方是商店和剧场。( )
  6.训练表情朗读,指导背诵,抒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7.总结。
  (1)我们学习了《地球什么样》有哪些收获?
  (认识了6个生字,掌握了部首查字法,了解了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一颗美丽的星球,还进行了一次愉快的太空旅行。)
  (2)你喜欢地球吗,?请你发挥想象,用手中的彩笔画出来(学生作画)。
  8.齐读最后一节作结:希望小朋友好好爱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学好本领,长大后把我们的地球打扮得更加漂亮。
  巩固练习12345678910
  1.随堂练习:
  (1)完成作业本上4、5、6题。
  (2)学习拓展资料(课件:人类家园——地球)。
  2.课后作业:
  (1)为“保护地球”写标语(准备班队课开主题会)。
  (2)围绕“我是环保小卫土”写一段话。
  后记

相关资料

地球的大小和质量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面对这么大的球体,人们用什么办法能够测出它的大小和质量呢?

  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得出了地球是球体的结论,紧跟着,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出色地完成了测量地球大小的工作。他巧妙地利用太阳光线作参照,测出亚历山大港与阿斯旺两地间的地面弧距,冉测出这两地间的地面距离。他利用这两个数据算出地球的周长大约为39816千米,与白前测算的结果相当接近。

  现代的科学家们不仅可以在地面上用三角测量法对地球作精密的测算,而且还可以利用人造卫星在空中对地球进行精确测量,由此得出了地球大小的精确值。

  那么地球的质量又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呢?有人也许会想,很简单,地球体积和密度的乘积就是地球的质量。然而地球由表面到核心物质结构不同,密度变化很大,用这种方法困难很多。

  科学家们想到了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着一对相互吸引的力,这一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其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利用这一定律人们测出地球的质量约为5976x10吨,即约为60万亿亿吨,由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求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约为5.5克/立方厘米。

  正因为地球巨大的质量才产生了强大的引力。在这强大引力的作用下,不仅地球表面的万物都被紧紧地束缚在地球上,而且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也无法逃逸。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顾名思义,是“球”形的。不过,对于“球”形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从球形最完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大地是球形的结论。他的根据有三点:第一,人往北走时,北边的星星越升越高,而南边的星星越来越低;第二,海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船的桅杆;第三,月食时从月亮上看到地球影子的一部分是圆弧形的。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形状所做的科学论证。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现球形的看法。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从此,对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再有人持怀疑态度了,人们便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

  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严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25万希腊里(39600公里),与实际长度只差340公里,这在2000多年前实在是了不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17世纪末,人们对地球是正圆球的主张开始有了怀疑。1672年,法国天文学家李希通过测定,发现地球赤道的重力比其他地方都小,提出大地是扁球形的主张。12345678910

  17世纪末,英国大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形,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0多公里。1735~1744年法国巴黎科学院派出两个测量队分别赴北欧和南美进行弧度测量,测量结果证实地球确实为椭球体。

  本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公里,极半径为6356.76公里,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公里和39941公里。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

  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其实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地球的年龄

 今天的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的年龄已经有46亿年了。然而,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自古以来就十分关心地球的年龄问题,但是由于古代人们缺乏推算地球年龄的科学方法,地球的年龄始终是一个末解之谜。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的一些教会神甫们宣称地球是上帝在公元前4000年创造的,使许多人相信了这种无稽之谈。

  怎样才能科学地推算地球的年龄呢?
  17世纪到18世纪期间,有科学家试图通过研究海洋里的盐度来推算地球的年龄。他们假定海水最初是淡的,由于河水把盐冲人海洋才使海水变咸。知道了目前海水的含盐量和全世界的河流每年能把多少盐冲人海洋就可以算出海洋的年龄,并进一步推算出地球的年龄。因为海水最初是不是淡的本身就是一个末解之谜,河流每年带入海洋的盐量也并不一样,此外地球的形成比海洋的出现早多少年也不得而知。因此这种方法解决不了问题。

  还有一些科学家想通过测量海洋每年的沉积率来推算地球的年龄。他们认为算出海洋每年的沉积率,再测出海洋沉积物的总厚度,就可以计算海洋的年龄。然而由于海底是不断运动的,海底沉积也随之时常在变化,这种方法也站不住脚。

  19世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后,人们发现了通过对生物化石的研究来确定岩石相对年龄的方法,但是用这种方法还不能推算出地球本身的绝对年龄。

  到了20世纪,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测定地球年龄的最可*的方法,叫做同位素地质测定法。
  20世纪初期,人们发现地壳中普遍存在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它们的原子核中能自动放出某些粒子而变成其它元素,这种现象被称做放射性衰变。在天然条件下,放射性元素衰变的速度不受外界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而始终保持很稳定。 

  例如1克铀经过一年之后有1/74亿克衰变为铅和氦。在铀的质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经过约45亿年以后,大体就有1/2克衰变为铅和氦。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这一特性,我们选择含铀的岩石,测出其中铀和铅的含量,便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岩石的年龄。用这种方法推算出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大约为38亿年。当然这还不是地球的年龄,因为在地壳形成之前地球还经过一段表面处于熔融状态的时期,科学家们认为加上这段时期,地球的年龄应该是46亿年。12345678910

  近些年来,人们又用同样的方法推算了各类陨石以及"阿波罗"宇航员从月球上取回的月岩的年龄。结果,它们的年龄都是45亿年至46亿年。这说明太阳系中这些天体是同时形成的,同时也说明用这种方法来测定地球的年龄是比较准确的。

地球起源

与太阳系的起源基本是一个问题。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起,人们逐渐倾向于太阳系起源于低温的观点。他们认为行星不是由高温气体凝固而成的,而是由温度不高(低于1000℃)的固体尘埃物质积聚而成的。行星形成后,由于引力能的释放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生热,行星内部增温,甚至导致局部物质的熔化。

  约在50亿年以前,银河系中存在着一块太阳星云,它是一团尘、气的混合物。在它的引力收缩中,温度和密度都逐渐增加,尤其在自转轴附近更是如此。于是在星云的中心部分便形成了原始的太阳。其余的残留部分围绕着太阳形成一个包层。由于自转,这个包层沿着太阳的赤道方向逐渐扩展,形成一个星云盘。星云中较大的颗料叫做星子。在引力、离心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星子和尘埃物质向星云盘的中间平面沉降,在那里形成一个较薄、较密的尘层。尘层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很快瓦解成许多小的团块,由于自身的引力又积聚成小行星大小的第二代星子。由尘层形成第二代星子,估计约需1万年。

  第二代星子绕太阳运行时常发生碰撞。碰撞时,有的撞碎,有的合并增长。当一个星子增长到半径约几百千米时,它的引力就足以干扰附近星子的运行而使它们*扰。星子越大,它的引力也越大,体积的增长也越快。大星子很容易将它附近的较小星子吞并而积聚成一个行星的核心。在尘层中,只有几个星子能增长成为行星,其余都被吞并。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的混合物。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1000℃,所以全部处于固态。形成后,由于长寿命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和引力位能的释放,内部慢慢增温。当地球内部开始出现熔融的物质,重力分异作用就开始,液态的铁元素逐渐流向地心,形成地核,地幔的表层也逐渐分异出一层薄薄的地壳。一个具有分层结构的地球开始形成。
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

1974年 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 人类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 为了儿童的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 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 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 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 环境与和平
  1987年 环境与居住
  1988年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 警惕,全球变暖
  1990年 儿童与环境
  1991年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只有一个地球--关心与共享
  1993年 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1994年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国家
  1997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年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12345678910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9084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