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水墨画《荷花》教案|《荷花》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0-0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
①会认会读生字。掌握”莲蓬、饱胀、挨挨挤挤”等词语;
②读懂课文内容。
2.能力通过看图说话、写话的练习,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3.情感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从而加强语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猜个谜语,看你们能不能猜到?
“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同学们想一下,有谁猜出来了?﹝荷花﹞
有谁见过荷花啊?请你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
这样的荷花同学们想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二课荷花”。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放幻灯﹞
二、复习生字词。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词,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以下。(挤,蓬,骨,胀,裂,幅,翩,蹈,昨,梦)。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下课文,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荷花的?                           
三、细读课文,深究文意。
1.教师读第1自然段,学生思考:“我”为什么去看荷花?这里指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清香)
2.现在请同学们自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找出书中有关语句,用“——”画下来。
再看图:图文对照,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荷叶、荷花的样子?(提示:①你看到荷叶怎么样?图上的荷花有几种姿势?②“我”到荷花池边,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再仔细看什么?)(同座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说、再集体说)
分析比较上述两个句子,体会课文句子的写法。(第2句描写荷叶的具体形象。“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姿势美”,挨挨挤挤,写出荷叶的繁茂,把荷叶写活了。)
指导朗读:该怎样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碧绿重读;挨挨挤挤读慢……)
课文题目是荷花,为什么这里要写荷叶呢?(为了更好地突出荷花的美。)
池塘里的白荷花是什么样的?课文用了哪一种句式写出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a.这个句式说明了什么?(白荷花的样子多,花姿不同)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
    b. “才”“全”“还”表示什么?(花“刚开”“全开”“未开”。)
    练习:①刚开的白荷花()。②全开的白荷花()。③将要开的花骨朵()。
    小结:这段从颜色、姿势两方面写出了荷叶荷花的美。
3.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活的画”?
   (2) “看作”是什么意思?(当作)
   (3)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请用““画下来。
   (4)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这么多……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千姿百态,“看看这很美……那也很美”——朵朵荷花都非常美丽;“如果……可真了不起”——难以做到更显其美。这样写,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强烈的喜爱之情。12
    4.自学第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象:当作者陶醉在荷花盛开的美景中时,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象?
    (2)学生看图个别说,再集体说。(教师可出示幻灯进行点拨:①“我”变荷花的情景;②风起时,“我”和满池荷花舞蹈的情景;③风过后……④蜻蜓、小鱼告诉我……)
    (3)思考:为什么“我”由看荷花却情不自禁地变成了荷花,而蜻蜓和小鱼还要和荷花说上一阵悄悄话,是什么原因让荷花对人、物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荷花清香溢、洁白无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5.第5自然段主要说什么?它对第四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四、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⑴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五个自然段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闻花香、看花姿、赞花美、想花舞、记看花﹚
⑵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如果你也变成了荷花,想象一下,会有那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⑶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几句话
五、请同学们欣赏图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作业:①背诵课文;②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话。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892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