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荷花课文】12、荷花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荷花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是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的。 2.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并能把句与句的联系起来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 3.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从图入手,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 教师讲述:在蔚蓝的天空下面,池水清清。近看,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的一片翠绿。雪白的荷花,争先恐后在这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了出来,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展开两三瓣,有的含苞欲放……蜻蜓不时地飞来飞去,偶尔,一条小鱼在水面顽皮地吹起泡泡。微风吹过,送来阵阵清香。远看,有青山、楼阁、小桥、游船。这是多么优美的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啊!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幅画。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近到远,或从上到下)观察图画,分清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把主要景物说具体。 (过渡)这样一幅优美的池塘荷花图,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来描写的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出示投影片。 荷花也叫___________,荷花开过以后的花托叫_________________,里面有莲的果实叫________________。荷叶像_________。刚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全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将要开的花骨朵儿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一、二小节 1.学习第一小节。 (1)学生朗读。 (2)设问:作者为什么往荷花池边跑去? (板书:闻到清香)“清香”一词是什么意思?闻到清香作者会想些什么?“赶紧”一词说明他的心情怎样? 这一段共有两句话,合起来说了什么意思?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过渡)作者来到池边一定会看到什么? (板书:看到荷花) 2.学习第二小节。 (l)指名朗读第二小节。 (2)设问:“已经开了不少”是什么意思? “挨挨挤挤”这个词中的“挨”和“挤”是一组近义词。查字典,看看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吗?(比一比,看谁查字典又快又准确) 教师讲述:“挨”和“挤”所表示的词义程度不同,看图,请同学上前面指一指,哪处荷叶是“挨”着,哪些荷叶是“挤”着。(在学生指明的同时,教师讲述:看,它们多像一个个绿娃娃。这儿亲密地“挨”在一起;那儿又顽皮地“挤”在一块儿。) 设问:再回忆一下,你还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看到过“挨挨挤挤”的情景? 教师讲述:“挨挨挤挤”说明人或东西很多,那么,这儿说荷叶“挨挨挤挤”,告诉我们荷叶长得怎么样?(荷叶长得生机勃勃,非常茂盛。)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挨挨挤挤”这个词语,我们通过比较,想象体会到了它的作用。接下来,请大家自学后半句,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也写得很好,并说说好在哪里。(学生自学后交流。) (此处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个个”、“像……大圆盘”、“碧绿”等词语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荷叶的色彩美和形状美,以及它旺盛的生命力,为下文分析“一大幅活的画”作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对词语的初步赏析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设问:第三句哪个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冒”字,进行想像,可采用换字法,用“长”、“露”等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冒”字最能反映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这一小节的后三句话,合起来说了一个什么意思? 指名读这三句话,图文对照,理解这三句话。 (引导学生抓住“展开”、“露出”、“饱胀得……要破裂似的”进行分析。) 这三句话是用什么词语连结起来的? (有的……有的……有的……) “有的……有的……有的……”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教师讲述:“有的……有的……有的……”在句子里都含有“多”的意思。那么,课文中的“有的……有的……有的……”说明了什么? (3)引读第二小节。 (4)这一小节说了一个什么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背诵第二小节。 (6)课堂练习。 抄写:莲蓬 饱胀 破裂 挨挨挤挤 姿势 舞蹈 翩翩起舞 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几句话。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节读课文 二、检查复习 1.第一、二小节各说了什么意思? 2.作者具体向我们介绍了荷花的哪几种姿态? 三、学习第三小节 1.指名读。 2.设疑:“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对照挂图,想像一下,都有哪些姿势?先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 第三小节连用了几个“一朵”?有什么作用? (连用四个“一朵”,突出“朵数”之多,每朵的姿势各不相同,美不胜收。) 3.指导朗读前两句。 4.指名读最后一句。 5.看图:图上的景物与课文的描述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图上只画了荷塘的一角,不是全部。) 6.比较句子。 (l)如果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图…… (2)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画…… (3)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画…… (4)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这样比较,可以看出第四句为最好。因为①“眼前的”指出了作者看到的,与文末“我是在看荷花呢”相呼应;②“大”指明了这一池的整体,与前文的描写相呼应;③“活”字最富表现力,表现出一池荷花旺盛的生命力,与前文“挨挨挤挤”、“碧绿”、“冒出来”、“饱胀得……要破裂似的”相呼应。) 7.“画家”这里指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8.指导朗读第三小节。 9.指名读二~五小节,比较这两小节,哪小节写得具体?是怎样写具体的? 10.用上课文第二小节描写荷花各种姿态的优美句子或换用自己的话,扩写第三小节中的有关内容。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放录像,同时范读三~四小节,思考:看着这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文字,这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过渡)看着这么多又香又美的荷花,作者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怎样表达的? 四、学习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设问:“仿佛”是什么意思?“我”是不是一朵荷花?那为什么“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翩翩起舞”中的“翩”是形声字,羽字表形,字义一般和鸟有关,“翩翩”也就是像鸟儿飞一样轻盈,“起舞”就是“跳起舞来”,边说边作手势。谁能到前面表演一下? 指名学生戴荷花头饰表演,指名朗读第四小节。 作者觉得自己忽然变成了一朵荷花,这时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我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抓住“翩翩起舞”、“快乐”、“好梦”等词语) “好梦”后面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你能把省略的内容补充上吗?(启发学生展开想像) 3.小结:这一小节主要写什么? 五、学习第五小节 齐读最后一小节,提问:最后一小节不写可以吗?为什么? 六、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作者为什么能把荷花写得如此之美? 3.指导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致描绘的写作方法。 七、质疑 八、朗读、背诵课文评: 从词句教学入手,抓住重点词语。图文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在引导学生体会荷花的形状及颜色的外在美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内在美,在“活”字上下功夫,即感受到这池荷花蓬勃的生机。再辅之以感情朗读,启发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丰富画面的内容。通过媒播放画面,教师范读,使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深入理解文字。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和自己的想象,说一说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再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荷花的美丽。探究活动脑筋动动动怎样猜字谜 一条谜语,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组成。如“正月初一”(打《红楼梦》人物之一)。这里的“正月初一”就是谜面,(打《红楼梦》人物之一)是谜目、等待你猜的“元春”就是谜底。 怎样猜谜语呢? 1.会意法,通过谜面含义、情节、典故去寻找谜底。如“鼓掌”(打一字),从动作去想是两手向一起拍,“合手”’二字组成“拿”字即是谜底。 2.离合法。把汉字拆开,再组成新字。如“海峡两边今团聚”(打一字)。取“海峡”两字的偏旁与“今”字团聚在一起,成为“涔”字,即是谜底。 3.增损法。把汉字的偏旁、部首或笔划增加或减少求得谜底。如“上面正差一笔,下面少丢一笔”(打一字)。谜底为“步”字。 4.象形法。把汉字的形状和部分比成物,或把文字形象化描绘,以此来猜。如“两株幼苗”(打一电影名称),谜底是“丫丫”,这个字的形状如同幼苗。 5.谐声法。这种谜的谜底是通过读音来揭示的。如“叶公惊慌”(打一生物名称)。谜底为“恐龙”。 你会猜谜语了吗?谜语猜猜猜格高风情压群芳, 添水可种荷花,红妆素裹飘清香。 添土能种庄稼;愿伴松竹为好友, 添人非你非我,不与百花争短长。 添马走遍天下。(打一植物名) (打一字)进门蓬头垢面. 一阴一阳,出门神气活现, 一短一长,卖了不少东西, 一昼一夜,还要自己赔钱。 合为一双。(打一生活杂事) (打一字)无勾无横无竖, 脚踏千江水,无土无金无木; 手扬满天沙;算来不多不少, 惊起林中鸟。恰好十一笔数。 折断园中花。(打一字) (打一自然现象)脚蹬两耳, 东西不大,腰跨鼻梁; 脸上画画。左右成双, 飘洋过海,又圆又亮。 走遍天下。(打一生活用品) (打一物)好像一柄勺, 硬在外头,挂在夜空中; 软在里头;有它指方向, 甜在中间,航行不用灯。 黑在心头。(打一星体) (打一水果)圆圆房屋, 两撇小胡子,弯弯门楼; 尖嘴小牙齿;姑娘出门, 贼头又贼脑,扇子遮头。 专喜偷油吃。(打一软体动物) (打一动物)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8915.html
-
【星辰《大海的歌》!】《大海的歌》练习设计详细阅读
【应知应会】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读懂句子;学习作者怎么观察的。 【重点难点例析】 重点是了解作者在码头上、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
一次成功的实验作文400字|一次成功的实验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生字词,积累富有感染力的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教育家这次实验成功的原因,体会“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的含义。 3、朗读课文,能把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教学重难点:根据课文的情景和关键词句,弄清教育家这次实验成功的原因,体会“...
-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赶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218 《赶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 解题,激趣导入。 1、 今天,老师带来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来我们一起来欣赏。 2、 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播放课件。 3、 这首歌你们听过么?这是一首歌唱大海的歌。在同学们的印象...
-
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_小学语文国标版第六册《25 争论的故事》教案设计详细阅读
一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3 能有条理、有感情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4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二 教学重难点:能有条理、有感情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领悟其中的道理。三 教学准备:搜集《笑林广记》中的一则故...
-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视频_《语文园地一》教学建议和重点难点详细阅读
1、“口语交际”注重讲评,比比谁观察得细致、讲得清楚;谁讲得动人、给人流下深刻印象。 2、“ 习作 ”要先突出要求,再结合“口语交际”和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学写。 3、“ 我的发现 ”是关于反义词的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相反的两个字合起来所表达的是另一个意思。 4、“宽带网”可以结合习作进行。重...
-
【少年中国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赶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材分析《赶海》这篇课文记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以歌词开头,巧妙地引出下文。第二到五自然段,按“赶到海边——抓蟹捉虾—&mdas...
-
能辨颜色的手课文原文|能辨颜色的手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会写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盲人如何知道货主欺骗自己的道理。 4、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
-
读《诚实与信任》有感|《诚实与信任》的备课要点详细阅读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7 本课讲述的是“我”(一个中国人、还没搞清楚是谁),在国外弄碎了别人的反光镜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说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教好这篇课文,我...
-
《北大荒的秋天》答案_《北大荒的秋天》教后记详细阅读
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9 《北大荒的秋天》描绘的是一幅独具魅力、令人心醉的北大荒秋景图。第一课时的时候,我一检查,就发现学生们的预习作业完成得很马虎,于是我把时间都花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上了,我想“磨刀一定不误砍柴工的”!...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详细阅读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 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教具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