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板书设计_《盘古开天地》说课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09-1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首先,用流行的说法点击这节课的关键词,就是——创造。
     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中,当学生找出全文中心句时,找中心句的关键词正是“创造”,然后由“创造”剖形解意引出创造需要工具和行动,利用手中的语文书开始行动,进入学习环节。在写诗的环节中也多次提到这个词“创造”,这是正式的创造过程。在结尾总结主题时说:人们以想象创造神话,我们用自己创造的诗歌缅怀英雄。只要善于利用手中的工具,一定可以创造更多的学习新天地。用继续创造激励学生的热情。争取用整节课奠定创造的动机与氛围,为后来的写作铺平道路。
     一般这篇课文第四自然段的省略号处理,只要弄懂这代表有很多变化没写完就行了。我是反其道而行之。要学生就“巨大的变化”大胆的展开想象,盘古的牙齿、眉毛、头发、手指等等还会变成什么?学生兴致勃勃说了很多,我趁机追问:用你们这些精彩的想象代替省略号好不好?马上有学生上当了:好。但是反驳的学生更为激烈:根本不行。然后讲了很多原因,从各个方面反驳了这种代替的不合理。看起来这样上课很罗嗦,然而无形之中多了两个创造:老师用迂回的方式创造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学生的写作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一个发展的平台。
     其次,第二个关键词,是——读悟相融。
     这次没有刻意的追求读的花样,也没有要求学生要悟出精彩,只想达到这样一种效果,所有的读是为领悟课文而服务,所有的悟是为了更好地朗读。所以每个学习环节的开始都是有目的带着问题去读,谈论研读,激发情感,最后将各自的领悟带入课文去读。特别想达成读得透彻,读得深入,读得激情洋溢的效果,毕竟盘古身上所体现的民族价值观和奉献精神是非常动人的。而且不强求学生读成一样,个人的视点及取向是不同的,一百个人心中可能有一百种盘古的形象,一百个人对盘古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当初设计这节课时,我是希望没有齐读的,然而,用学校要求的那么多人上课是难以百花齐放的,只好事与愿违的选择更利于检查学习效果的齐读。所以读结尾那段时,我对学生要求的是:盘古以什么打动了你?请你将自己的情感带入课文最后一段,将这份情通过这句话献给盘古。争取实现个体的不同情感体验。
     然后,第三个关键词,是——激情。
     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是因为它打动了我。然而找材料时麻烦不断,果真是个大冷门,相关资料少得可怜。其实从三人共同改写而成的署名来看,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是经得起推敲的,把一则古文改写得如此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并不容易。上课前十天,我每天读三遍,每次都有无法平息的感动。我试教的前几次,每次都是学生激情澎湃到不能收场。但是,执教的是公开课,理智是必不可少的,渐渐,在试教中由大家监督,我不断修改,才有了用理智节制激情,让学生从容地感动,用感动来延续创造。不至于学生只是热情泛滥一场,而课后无所感知。
     尤其是公开课进行诗歌创作是件冒险的事情,诗是一种情感浓烈的文字,如果学生的情感没达到一定的饱和度,写诗无异与缘木求鱼。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竭力让学生的激情处于调动期,情绪饱满。直到写诗前故意问学生:盘古死了吗?激发他们追慕英雄,寻找英雄存在的根据。这时出示范本诗句,学生创作的几大瓶颈就顺畅通过了。从试教效果能看,每个班的学生都有杰出的创作,关键是做好情感的突破点。12
     最后,第四个关键词,是——创新。
     课文中关于盘古顶天立地的描写其实并不多,我能被感动的并不代表学生也能感受到这种壮烈。对课文的使用是相当大胆的。附:原文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比如说“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课文中没交代有多长时间,一般学生也并不能从这里体会他的辛苦和坚持。为了体会盘古的力量,我在这个环节是引导那个读书的学生,“此刻,你头顶的是整个天空啊!脚下分开的是整片大地啊!”学生立刻领会了,再读时明显强调了力量。盘古顶天立地的漫长又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体验。反问学生:盘古顶天立地有多长时间?100年?10000年?100万年?学生这么一问,反应过来了——不知过了多少年。用后文中的证据反驳了我的假设,自己体会到时间的漫长和艰难。再进行读句,果然是效果出色。
     另外一个设计当时也存在争议,因为我要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盘古的高度。我当时是这样设计的:在盘古的顶天立地之下,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 100天过去?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10000天过去?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学生回答的是:100丈。10000丈。不知有多少丈。很多人都被这时的高度推进弄得莫名其妙。马上,我问学生:当盘古就在眼前,仰望盘古,看得清全貌吗?学生达到:太高了,看不到。再追问他受得了这漫长的辛苦吗?前面的种种铺垫在这一刻迎刃而解。用高度推进让学生明白这是太过于艰巨的任务,身为神的盘古也有支撑不住的时候,所以他积劳成疾的倒下了。
     通过这次备课,我充分体会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这节课的轻松表象背后,包含了整个年级的多少思考、探索、劳动与付出。很多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和未展现的方面都有我们整个集体的智慧与劳动,这是一节锤炼出来的课。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812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