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教学总结_《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09-0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孔子拜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我进行了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最感动?说说你的体会。”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寻找感动自己的句子,相互说着受感动的原因。尽管课堂很热闹,但学生交流散乱,无法将对话引向深入。孔子和老子的形象并没有在交流中饱满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课后我反复思索:怎样才能让学生与文本走得更近,在深入思考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于是我改进设计,有了这第二次教学。
  课件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学生齐读)
  师:他们是谁?
  生:孔子和老子。
  师:“人们”指的是哪些人?
  生1:老百姓。
  生2:孔子和老子的学生。
  生3:一些和孔子、老子一样有学问的人。
  生4:所有认识他们的人。
  师:看来同学们对“人们”这个词理解很到位?带着这份理解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学生齐读句子)
  [自评:理解由浅入深,为后面问题的提出做了铺垫。]
  师: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冒出了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佩服、敬重孔子和老子?
  生2:孔子和老子什么样的品行受到人们的佩服、敬重?
  师:真是提问题的高手,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用书中的话回答。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自评:读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冒出了什么问题”这一启发诱导,营造了浓浓的问题情境,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
  
  交流一:
  生:“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师:谁注意了“老师”前面的一个词?
  生:“老师”前面的这个词是“远近闻名”。
  师:用心把“远近闻名的老师”念上两遍,怎样的老师才称得上是远近闻名?
  生1:一定是很有学问的老师。
  生2:一定看过很多书。
  生3:学生一定很喜欢他,很佩服他。
  生4:我想,会有很多人想拜他为师。
  师:你猜对了,知道孔子有多少弟子吗?(学生摇头)
  师:(课件出示孔子简介)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可就是这样一位很有学问,看过很多书,学生很喜欢、很佩服,有很多人想拜他为师的远近闻名的老师却总觉得——(生接读)“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自评:通过推想形成前后反差,为学生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能感受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品行,请用课文中孔子说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板书:学无止境)
  师:所以,课文的结尾写道(课件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学生大声齐读)
  
  交流二:
  生:“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架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师:孩子,我听明白了,你把“七十多岁”、“头发胡子全白了”读得特别重,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老子年龄那么大,连头发胡子都白了,还亲自来迎候他的学生,我很佩服。
  师:老师迎候学生让你很佩服,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师可能在这儿等候了一个小时,也可能等候了——
  生: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一个上午,一整天……
  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亲自迎候远道而来的学生。所以,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课件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12
  (学生大声齐读)
  
  交流三: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赶到了洛阳。”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让你体会到孔子去洛阳拜师的艰难。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
  师: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最能表达孔子去洛阳拜师艰难的词,你会选择哪个词?
  生:“终于”。
  师:整整几个月,一百多天呀,他可能在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1:走路口渴了,没有水喝。
  生2:还会经常饿肚子。
  生3:如果找不到住的地方,就只能在路边睡觉。
  师:这就叫“露宿”。
  生1:他会感到很孤独,说不定会遇到强盗。
  生2:晚上不能休息,要赶路。
  师:是呀,日夜兼程地赶路为的就是早日见到老师。同学们,带着你们的理解,再来读读这段文字,相信这次你一定有更好的表达。
  (指名读,齐读)
  师:为了拜师求学,孔子克服了重重困难,所以,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学生大声齐读)
  [自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想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高质量的对话,教师要琢磨如何创设一种与文本相和谐的情境,建构一个以情动人的阅读话题,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传达作者的情思,使学生受到感染。]
  
  交流四:
  生:“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孔子。”
  师:哪些词让你感到孔子和老子特别令人佩服、敬重?
  生:孔子“随时请教”。
  生:老子“毫无保留”地传授学问。
  (请学生给这两个词做上记号)
  师: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孔子、老子什么样的品行?
  生1:孔子虚心好学。
  生2:孔子虚心求教。
  生3:孔子的行动体现了学无止境。
  生4:老子无私奉献。
  (板书:虚心求教无私奉献)
  (指名读,齐读)
  师:所以,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学生大声齐读)
  ……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在课堂中能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关键在于老师是否为他们构建了一个精彩的阅读话题。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师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张口就答,教师零碎地问,学生简单地答,实为低效乃至无效的教学。适时提出具思考价值的问题,是沟通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为了让课堂真正成为对话的平台,教师在设计阅读话题时,要找到一个能辐射全文、思考度大,情趣浓的主问题,由此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其最近发展区,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对话。
  在第二次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我以文章最后一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为支点,引导学生质疑,为全文的学习构建了一个主问题——孔子和老子什么样的品行受到人们的敬重?使学生的探究有了明确的指向,而且得以深入。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801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