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 教案]陶罐和铁罐(教案5篇、实录)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08-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御厨、奚落、懦弱,轻蔑、和睦相处、覆灭”等词语。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陶罐和铁罐
   2、提问:什么叫罐?(口大肚子小的器皿)
   3、谈话:今天我们学习这则寓言,就是发生在这两个罐之间的小故事。通过他们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下面我们就带着一种探究的心里去读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自悟课文
   1、读下列词语:奚落谦虚傲慢懦弱轻蔑争辩恼怒
     相提并论和睦相处羞耻渣滓氧化无影无踪
   2、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3、思考:
    (1)从铁罐对陶罐所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陶罐听了铁罐的话之后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2)当陶罐被人们擦洗干净后他说了什么?这说明什么?
   4、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5、全班讨论,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6、分角色朗读课文,同学评议,再选一组朗读。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知道了陶罐自始至终谦虚大度,宽容自尊,铁罐是傲慢轻蔑怒不可遏。我们应该向陶罐学习。思考: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全班讨论。结合自己的理解或生活实践回答这个问题。
  (五)提问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国王御厨里自恃坚硬的铁罐看不起陶罐。许多年后,被埋在土里的陶罐依旧光洁如新,而当年坚硬的铁罐却不复存在了。完全氧化掉了。)

  附:板书设计
              19 陶罐和铁罐
           陶罐          铁罐
           谦虚          傲慢
           光洁朴素    美观不复存在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 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经验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3、 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陶罐和铁罐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看一看,老师讲台上摆的是什么?板书(陶罐和铁罐)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在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发言。
   3、师归纳。
     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三、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听1——9自然段的录音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奚落
   2、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奚落”的意思。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123456789
   3、这几个自然段也就是常讲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
   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① 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
    ② 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③ 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边读就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5、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6、小黑板出示对话,体会各自态度。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
    ②请同学们自学后面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体现了陶罐和铁罐怎样的态度?铁罐:傲慢、狂妄 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③请同学们看到书101页的插图,看一看,哪个罐子是陶罐,哪个是铁罐,为什么呢?
   7、指导朗读1——9自然段。
    ①通过1——9片段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的傲慢、狂妄,陶罐的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我们就来分角色把1——9自然段读一读。
    ②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③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铁罐说的话,女生读陶罐说的话。叙述的语句就由老师朗读。
    ④请两位同学把刚才读的内容演一演。
  四、总结1——9段、学习10——17自然段。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告终,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快速的默读10——17自然段,并思考: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呢?(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铁罐被氧化消失的无影无踪。)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高兴、惊讶)(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板书:永久)。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氧化)。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没有,因为它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易氧化的短处;同样陶罐也只看到自己易碎的一面,而没有正视自己易保存的一面。)
   3、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学生的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五、总结课文
    完成小黑板上的练习
    这则寓言采用了手法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任何事物都有和。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比,更不能因此而。
  六、作业:
    把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告诉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短处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123456789

  板书设计:
        陶罐      易碎 ——→ 永久
     忍让 ↑↓ 奚落
        铁罐      坚硬 ——→ 氧化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2.抓住重点,词句来读懂课文,评议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
  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评议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教学基本模式
   引——探——议——练
    1. 创设情境,引疑激思
    2.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3. 议论争辩,顿悟创新
    4. 训练技能,激励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读读
   1. 自由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 再读课文,说说陶罐与铁罐的异同。
  三、演演
   1. 学生选定自己乐于表演的角色。
   2. 学生分小组演练,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按课文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
   4. 师生共同评议。
  四、议议
   1. 默读课文。
     思考:你喜欢陶罐还是铁罐,为什么?
   2.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评价“人物”,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五、说说
   1. 让学生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 提示寓意:全面的看问题,懂得各人有各人的长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骄傲自大,要正视自己。

  板书设计
           
19 陶罐和铁罐
       (无价之宝)陶罐——谦虚,友爱,善良
       (无踪无影)铁罐——骄傲,自大,傲慢无理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卡片。
  ③一曲节奏舒缓的乐曲。
  ④学生预习课文,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标好每一自然段的序号,读读课文。

                 第一课时
  形象揭题,了解特点
   ①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陶罐和铁罐,让学生了解他们质地、特点。
   ②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陶”的音、形、义。指名读题。
  朗读感悟,初识生字
   ①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a.学生汇报自己预习的情况:读了几遍书。
    b.鼓励学生大胆读书。请愿意读的同学开火车读课文。
    c.学生评议读书情况,把容易读错的生字带大家多读几遍。教师相机小结:读书首先要把每个字音读准。
   ②再读课文。
    a.激励学生积极读书:觉得能读得比刚才几位同学还要好的举手!请2位同学分别读课文1至9自然段和10至17自然段。
    b.其他同学继续做评委,听后评议。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③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a.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比比谁知道得多。
    b.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激励学生,刚读课文,就知道这些内容,好!
   ④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a.课件显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请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操作课件,将这一段中的“骄傲”、“奚落”2个词语点红。123456789
    b.课件显示铁罐傲慢无礼的样子,教师点拨理解;“奚落”是什么意思呢?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呢?请你把下面铁罐的话连起来读读体会体会。然后同座互相配合读一读,看能不能学到铁罐的神态、动作读出“奚落”的语气。
    c.教师启发:面对铁罐和奚落,陶罐是怎样的呢?课件显示陶罐笑眯眯的样子。请你把下面陶罐的话连起来读读体会体会。然后同座互相配合读一读,看能不能学到陶罐的神态、动作读出他的谦虚克制。
    d.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1至9自然段。评议后,同座再练习分角朗读。
  复习巩固
   ①认读课文1至9自然段里出现的生字。
   ②交流记忆这些生字字形的方法,教师小结:可以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可以利用熟字来记。
   ③练习用这些生字扩展组词。
  指导写字
   ①出示1至9自然段里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认读并说出课文中的词语。
   ②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并分组,说出分组的依据。
   ③引导分组观察:“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怒、感”都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的字。“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第三笔是“ ”。
   ④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做好写字准备。
   ⑤学生提出需要教师指导书写的字。
    教师范写学生提出的字。
   ⑥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进行辅导。
   ⑦展示学生写的字,互相评议。

                 第二课时
  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①分角色朗读课文1至9自然段。
   ②教师小结过渡:傲慢无礼的铁罐和谦虚克制的陶罐有什么样的结局呢?
   ③教师与合作学习课文10至17自然段。
    a.课件显示第10自然段,点红“流逝”,学生利用近议词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句子来理解“时间在流逝。
    b.许多年代过去后,陶罐和铁罐怎么样了呢?引导学生抓住“光洁、朴素、美观、很有价值、影子也没见到”等词语朗读理解。 
    c.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找资料,了解铁罐为什么连影子都不见了。
   ④分角色朗读全文。
   ⑤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呢?
  复习生字,练习写字、抄写词语
   ①认读课文10至17自然段里出现的生字。
   ②交流记忆这些生字字形的方法,教师小结:可以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可以利用熟字来记。
   ③练习用这些生字扩展组词。
   ④出示课文10至17自然段里要求书写的字,开火车认读并说出课文中的词语。
   ⑤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并分组,说出分组的依据。
    “捧、值”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朴”是左右结构、左右相等的字。“荒、素”都是上下结构、上短下长的字。“受”是上中下结构的字,可联系古文字感受字形:一只手拿着一个像盘子样的东西交给另外一只手。
   ⑥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做好写字准备。
   ⑦学生写字,写完与范字对照,学会自我纠正。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⑧展示学生写的字,互相评议。
   ⑨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拓展练习
   ①抄写课文中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还可以抄写课文中其他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
   ②和同学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123456789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
   (二)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练习归纳段意。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并且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
     本课生字较多,要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出示卡片,让学生读生字、新词。
   2.采取一字多组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因为把字放在词中易理解。
     逝(流逝)(逝世)(去逝)
     耻(羞耻)(可耻)(不耻下问)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出示词语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其义。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落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谦虚——虚心,不自满,肯接受别人的批评。
     懦弱——软弱无能,不坚强。
     羞耻——不光彩,不体面。
     理会——理睬。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以上词语如果有同学提出来,就出示出来,如果学生不提,就不必出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
   1.小声读全文:
     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说的是陶罐和铁罐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让学生认真地读,边读边思考,只要搞清楚写的是件什么事,那末对分段就有所启示。并且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指名汇报。
     本文写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陶罐,埋在地下多年之后,陶罐仍然光洁如新,而铁罐却氧化不存在了。
   3.分段。
     课文哪部分是写铁罐经常奚落陶罐?哪部分是写两个罐埋在地下之后的情况呢?
     请给课文分成两段。
     (1)学生默读分段。
     (2)汇报分段情况。
  (四)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
    (1)提示:
      ①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②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
      ③陶罐的态度是怎样的?
       要求带着以上三个思考题,细读第一段,联系上下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把你理解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读课文,读自己的理解。
    (3)指名读。
       在汇报过程中,要指名学生朗读,要读出铁罐那种傲慢,不讲理的语气,读出陶罐那种自尊、善良、和蔼的语气。老师适当范读。
       本课是阅读课文,内容容易理解,要让学生自己去悟,只要读出了语气,说明就已经读懂了。
    (4)归纳段落大意:
       根据前两课总结的方法:
       写人的文章,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归纳段意。
       写事的文章,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来归纳段意。本文是寓言,把铁罐和陶罐拟人化。123456789
       本段段意是:
       铁罐看不起陶罐,并且经常奚落陶罐。
   2.细读第二段:
     想:多少年之后(当铁罐和陶罐埋在地下)两个罐发生什么变化?
    (1)用以上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这段。
    (2)出示句子:“谢谢你们!”……“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从这句话看出什么?
      虽然铁罐看不起陶罐,并且还经常奚落陶罐,但是陶罐不和铁罐计较,它很善良,对铁罐很友好。我们要向陶罐学习,宽厚待人。
    (3)归纳第二段的段意。
       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组汇报,最后指名回答。段意:许多年过去了,埋在地下的陶罐完好如初,而铁罐却氧化不存在了。
  (五)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想: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利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读出两种罐的不同语气。
  (六)讨论寓意。
   1.自己默读全文,想想寓意。
   2.小组讨论寓意,即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指名汇报。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七)学习了这课你有什么体会。
     可以结合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谈体会。

师:昨天,同学们回家已预习课文《陶罐和铁罐》,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篇课文。(指板书,生齐读课题)
  师:(指符号)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大家要运用在阅读上学到的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懂课文。下面老师先检查同学们预习得怎样了。(出示写有“奚落”“傲慢”等11个词语的小黑板。老师检查预习字词,第一步是要读准字音,第二步是抽查有关词语,其中对词素有“御”、“慢”等作简要解释,对“无踪无影”换种说法积累词汇、为重点词“奚落”的学习作了铺垫。)老师让学生“开小火车”分节(一人一节)读课文,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师:大家说说他们读得怎第样?
  生:××同学把陶罐的“陶”读成了“ta-o”了,应该读第二声“táo”。
  生:××同学把“立即动手”读成“立刻动手”。
  生:我给自己提意见,我把“多美的陶罐!”读成了“多美的陶罐啊!”多了一个“氨字。
  师:你们听得真仔细,有的还能自己发现问题,这很好。读书就得像这样,把字音读准,不添字,不漏字。
  (评:通过读书能检查是否真正读准了字音,还培养了学生认真听读书,读书不添字、不漏字的好习惯,也为分析课文打下了基础)
  师:这篇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说了铁罐看不起陶罐的事。
  生:铁罐看不起陶罐,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变得很有价值,铁罐却无踪无影。
  师:说得好!同学们初步了解了课文,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请大家看课后思考题,谁能把题目读读?(生齐读思考练习题1、2、3)
  师: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除了课后3个思考练习题外,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吗?(静默了一会)暂时没有,那就同桌讨论前两个思考练习题。
  生:(同桌讨论热烈)(评: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能很自然地引入读课后思考练习题,全课紧紧围绕思考练习题展开教学。其中还注意了让学生质疑。123456789
  师:我们先讨论课后第一个思考练习题: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呢?(板书:奚落)还有哪些词意思和“奚落”很相近?
  生:(踊跃地分别说出)讽刺、挖苦、嘲笑、讥讽。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给“奚落”找了这么多近义词,对“奚落”的了解又进了一步。铁罐是怎样讽刺挖苦陶罐的呢?课文有很精彩的描写,请你们把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然后评一评谁读得好。(生读找,并划有词句)
  师:谁来读?
  生:(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生:(评)他没出傲慢的语气。
  师:傲慢的语气该怎么读?(没人举手)听老师读,我把这个句子读两遍,听好了回答哪遍好。(老师读)生:老师第二遍读得好。
  师:好在哪儿?哪个字读得重?哪个词读得慢?
  生:老师把“碰”字读得重,把“陶罐子”读得慢,读出了铁罐对陶罐骄傲、冷淡的态度。师:说得真好!谁把这个句子再读一读?
  生:(很有感情地)“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师:读得好!向他学习!全班齐读。(生齐读)
  师:铁罐不止一次地奚落陶罐,请你们像刚才那样把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找出来,同桌交换读,读时注意揭示语,读出语气,然后大家评一评。
  生:(同桌交换读,气氛热烈)师:铁罐还怎么样奚落陶罐的?谁读一读?
  生:“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生:他读得没有感情,太平淡,没有读出傲慢的语气。
  师:这一句还用傲慢的语气吗?
  生:不用,应该用“轻蔑”的语气读。
  师:那就请你读一读。
  生:(读)“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师:读得怎么样?生:(齐)好!(热烈鼓掌)
  师:还有谁来读?(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生:“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
  师:(高兴)读得好不好?
  生:(齐)好!(热烈鼓掌)
  (评:老师抓住重点词“奚落”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老师还用范读试评引路,以找、读、评的方法来理解“傲慢”、“轻蔑”、“恼怒”等词和有关句子。一改以往以词解词,详解详讲的做法,学生学习主动热烈)
  师:铁罐就是这样傲慢、轻蔑、恼怒地奚落陶罐,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呢?
  生:铁罐只看到自己很坚硬,所以瞧不起陶罐。
  生:铁罐认为自己很坚硬,而陶罐很容易碎,它只看到自己的长处,所以看不起陶罐。师:真能干!铁罐认为自己很坚固(板书:坚固),这是它的长处(板书:长处),而陶罐很容易碎(板书:易碎),这是它的短处(板书:短处),它仗着自己的长处去奚落别的人短处(边说边标示箭头)。面对铁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怎样回答?请同桌分角色读他们的对话,要读出不同语气。(读书气氛异常热烈,最后指名读)
  (评:紧扣思考练习展开教学,教师抓住归纳上的难点,边叙边板书,条理清楚,化难为易。学生大面积读书,读出不同语气,自然理解了内容)
  师: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不是像罐说的那样破成了碎片?铁罐是不是像它自己所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也不怕?它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变化)请同学们看思考练习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出写他样变化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生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句子)123456789
  生:许多年以后,人们掘开厚厚的堆积物,发现了陶罐倒掉泥土,擦洗干净,和它当年在御厨的时候一样光洁、朴素、美观。
  师:陶罐和当年一样光洁、朴素、美观,你们说说这到底有没有变化(学生热烈讨论,后举后回答)
  生:我认为没有变化,因为许多年过去,陶罐还和过去一样光洁、朴素、美观。
  生:我认为有变化,陶罐外形虽然和当年一样,但是过了这么多年它已经变成了古董。
  生:我也认为有变化,陶罐外形没有变,但他的价值变了,它已经成了珍贵的文物。
  师:大家赞成吗?(生举手赞成)我也同意大家的意见,陶罐变了,变成了珍贵的文物,很有价值。(板书:很有价值)我们再看铁罐呢,有什么变化?用书上一个词叫
  生:(齐)无踪无影!
  师:(板书:无踪无影)你们看板书,许多年过去了,原来易·碎·的陶罐变得很·有·价·值·,而原来只看到自己坚·硬·长处的铁罐却早已补氧化,变得无·踪·无·影·了,故事学完了。你们觉得有趣?生:(齐)有趣!
  (评:根据大纲对中年级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加快阅读速度。集中力量学习有关“变化”的句子,巧妙地设计问题,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大讨论,很自然地受到一次唯物辨证法的启蒙教育。板书设计也为突破归纳寓意这一难点提供了方便)
  师:铁罐仗着自己的长处去奚落别人的短处对吗?
  生:(齐)不对!
  师:为什么?
  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铁罐用自己的长处跟陶罐的短处比,是不公平的。
  师:正像同学们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铁罐只看到自己长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是不对的,欠产看问题应该全面,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这就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也是思考练习所要求解答的问题,大家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评:用谈话法对照板书,自然引出对长短处辨证看法的寓意,避免了说教式让学生猜寓意的做法)
  师:根据思考练习1、2题的提示,可以给课文分为几段?(生速读课文,后分段有分岐,让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
  生:我觉得应该到第8自然段。
  生:我觉得应该到第9自然段。
  师:理由是什么,请说出来。生:第一段分到第9自然段意思明白,因为写的都是古代发生的国王御厨的事,第10自然段以后是写现代荒地上的事。
  师:对啊!(向前一学生)你还有什么要说吗?
  生:没有了,我明白了。
  师:段分出来了,能把段意说说吗?(学生很快按思考练习1、2,用板书的“奚落”、“变化”说出段意)
  (评:老师巧借思考练习作为提示启发学生进行单元读写训练项目的学习:分段和概括段意。在分段中让学生各抒己见,但以理服人,取得统一看法)
  师:课文学完了,还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陶罐和铁罐》,方法是围绕课后思考练习题给课文分段,读懂文章,明白道理。现在我们用这个学习方法独立阅读一则很有趣的寓言故事《蚕和蜘蛛》(发下《蚕和蜘蛛》)。同学们先独立阅读寓言和思考题:
  1.人们为什么夸奖蚕?
  2.蜘蛛为何难过?
  3.后来为什么人们又夸奖蜘蛛?123456789
  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速读短文,自学,个别讨论,分别回答了以上三个问题,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师:(小结)今天这节阅读课是这样学的:
  一、先预习自学;
  二、围绕课后思考练习题分段,读懂内容明白寓意;
  三、用这样的方法独立阅读另一则寓言。
  今后,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说更多更有趣的文章。
  (评:老师重视教给读书的方法,紧接阅读课后题引导独立阅读,扩大了阅读量,又巩固了阅读教学效果,教一带一,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努力实现节时高效。)

123456789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750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