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试卷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0-01-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16穷人
[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之间相互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
    三、认识本课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理解本课生字词: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范读课文,学习课文,弄清人物关系,理清文章段落层次,试读课文,讲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二、三两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纤夫》等。)
    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以及穷人的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o托尔斯泰写的。你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谈话
    听了一遍,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同情谁?你爱谁?
    四、自学课文
    五、理清人物关系
    有哪些人物?
   
    板书:
    桑娜
    五个孩子
    渔夫(桑娜的丈夫)
    西蒙寡妇一个孩子
    谁是主要人物?
   
   
    六、分段
    1.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
    2.西蒙死了,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里。
    3.渔夫归来,知道西蒙的情况后,主动提把孩子抱回家。
    七、试读课文
    结合解释"心惊肉跳、""忐忑不安"。
    正音:张罗、勉强、自作自受。
    八、读讲第一段
    (通过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
    (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123456789101112131415
    朗读时,这些一一交待清楚。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
    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第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一课,我们学了《穷人》的第一段。
    描述画面,带入情境:
    课文第一段,托尔斯泰爷爷就把我们带到海边的小屋里。海上正起着风暴,没有月亮,外面又黑又冷。我们仿佛看到了在这狂风怒吼、波涛轰鸣的夜晚,女主人公桑娜正坐在屋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这样一个画面。
    这一课,我们继续往下学。
    二、讲读课文
    第二段.
    1.描述:桑娜再也坐不住了,她冒着风暴来到海边,想能看到丈夫的小船,可是漆黑的大海,什么也看不到。
    现在,我们的视线随着桑娜的身影,移到寡妇西蒙的门口。课文又给我们描写了一个画面。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我们仿佛看到_____________。(交代清楚时间、天气、特定的环境、人物的形象。)
    (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画面,进一步带入情境。)
    (例话:夜是这样的黑,我们借着小马灯微弱的光亮,看清一个女人,头上包着一块厚围巾,站在西蒙的门口,她就是渔夫的妻子桑娜。)
    2.天又黑又冷,海上起了风暴,出海打渔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她为什么来到西蒙门口(稍停)她是怎么想的?课文接连三次写了桑娜的"想"。
    读读这些句子。
    指点:海上风起浪涌,在这漆黑的大海边,耳边听到的是狂风的怒吼,是波涛的轰鸣,清早出海打渔的丈夫能不能平安着回来,还不知道;就在这时,她却想到了邻居,另一个穷人西蒙,可见她对西蒙同情和关心程度之深。
    读这些句子,把这种关心和同情读出来,因为是"想",声音还要轻些。123456789101112131415
    指名女生读。新 课标 第一 网
    女生齐读。(男生读叙述的。)
    (学生的表情朗读,渲染了情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体验。)
    3."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桑娜又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不难看出,这时,桑娜的心情紧张起来。一进门,她看到悲惨情景,应该怎么读,速度是快些,还是慢些,你自己在下面试试。
    ("首先投入眼帘的……垂下来。")
    提示:一边读一边想象那凄凉的悲惨的情景。
    这情景,一下子集中地出现在桑娜的眼前,课文上用了一个很好的动词,看到了吗?(投)
    指点:这一个"投"字说明西蒙的命运桑娜是关注的,是她的视线最集中注意的,"投"在这里用得很有分量。
    "她的女邻居躺在床上"怎么样了,非常紧张,怎么读?
    教师范读。
    男生读。
    4.这时我们又看到,在已经死了的寡归的身边,睡着两个孩子,这儿描写了一个细节,你们看出来了吗?
    ("身上盖着旧衣服"。)
    提示: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象到在西蒙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
    (例话:风呼呼地敲打着门窗,天气是这样的冷,孩子睡了,西蒙勉强撑起身子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的身上,又解下自己的头巾,裹住孩子的脚。她已经气息奄奄了。她看着心爱的孩子伤心地说"孩子,妈妈不行了,你们这么小怎能离开妈妈呢?啊,上帝啊,保佑吧,让哪个好心人把孩子拉扯大吧!"她一字一泪,辛酸的泪水顺着双颊流下来,滴在孩子的圆脸上┉┉。)
    5.渲染:西蒙死了,孩子睡得这样的香甜,说明孩子还根本不懂事。读的时候,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显出孩子的天真、不懂事。越是读出孩子不懂事,越是使是使人感到凄凉、悲惨。
    读到这儿,我们都为孩子担忧,没有父亲,又失去了母亲,他们怎么生活下去呢?
    6.强调指出,啊,是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头巾裹好,抱回家里。
    学到这儿,李老师出一个小练习,考考你们有没有把上下文看懂。
    出示:桑娜()把孩子抱回家。表示她一下子拿定主意,态度很坚决。
    渲染:她有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更困难?(没有)她有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也没有)她有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也没有)有没有想到这样她自己会更苦,(更没有)这些都没有想。
    对,桑娜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家,她没有迟疑,是抱回家呢,还是不抱回家。
    所以书上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指点: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再强调"非这样做不可"。
    从这里可以看出穷人的本色,一心想着别人,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困难。123456789101112131415
    朗读。
    教师读本小节一、二两句,学生齐读第三句"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出示:理所当然,义不容辞。
    7.你们看,她把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这时,我们仿佛看到第三个画面,桑娜不安地坐在床前,身后的帐子里睡着七个孩子。(稍定,让学生想象一下那动人的情景。)
    这时桑娜有些害怕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显出了她心里很不平静。
    (忐忑不安)
    她为什么这样地不安,哪一句话是最主要的?("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他"是谁,后面省略了,你们能给她补上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再加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所以她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她想到丈夫可能会责怪她,甚至会揍她。因为他们实在太穷了?quot;一家七口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指导朗读。"不安地""断断续续地"
    指名读。
    示范:"是他来了!"(害怕他回来)"不,还没来!"(后面感叹号,他还没回来,又怕他不回来,矛盾的复杂的心情。)"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打我一顿也好。"(表示她心甘情愿,语调稍微平些。)
    男生读。
    指名读。
    指点:越是穷,越可以看出这个穷苦渔民的妻子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的品质。
    8.描述: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不安地等待着丈夫的回来。
    指导朗读:
    门,突然门开了,桑娜紧张、不字,连眼睛都不敢抬起看他,当然说话也不会高声了。
    而丈夫是个渔民,魁梧、黧黑,说说一定是声音宏亮、粗犷,但和风暴搏斗这么久,死里逃生,拖着破网回来,显得疲劳,情绪沮丧。
    男女生对读第一组对话。
    9.到这儿,桑娜心上的石头还没有落下,"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桑娜想什么?渔夫又在想什么?
    桑娜终于鼓足勇气告诉了丈夫,这时她又沉默,这时她想的是什么?
    10.分别指导朗读。
    桑娜讲西蒙的死,充满了同情和爱。(齐读)
    丈夫的"嗯,是个问题。"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语气要加重。(男生齐读)
    这时渔夫也很自然地会想到他们困难的境遇。我们可以哪一个词看出来不仅是桑娜,渔夫也是甘愿帮助别人,而自己受苦的?(熬)
    读到这里,我们用上哪一组关联词语。(宁愿……也……)
    指点:他们想到一块儿了。在他们看来,把孩子抱回家是义不容辞的,责无旁贷的。
    指名分角色读第二组对话。
    11."你瞧,他们在里啦"强调"在"。"桑娜拉开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这样的结尾。使我们想些什么?你能接下去补充两句吗?123456789101112131415
    (例话:"看到七个孩子睡得又香又甜,桑娜激动得上了眼泪。""渔夫对妻子说:"桑娜,你做得对!"")
    这些内容都可以接下去写。这些都是这个结尾使你想到的。这个结尾就好在这里,干净、含蓄,耐人寻味。列夫o托尔斯泰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巨匠。
    12.总结:托尔斯泰爷爷通过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穷人生活穷苦但品质高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1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写有“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通过阅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的重点课和主要训练点。
    2.我们今天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
    二.检查预习。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及文中内容)对。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了哪些不懂得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了记号。
    三.初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说这段主要讲什么。
    2.同座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我”为什么惊异?(板书: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我对什么事感到惊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他的遗体……格式各样的人都有)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伤到极点)伯父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读了后面的文章大家就明白了。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第五段。要求是: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123456789101112131415
    1.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我是怎么读的?(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伯父是怎么说的?听了伯父的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第一步,想想着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
    第三步,透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此方法自学。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么谈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4.鲁迅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段讲的是什么事?(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
    鲁迅是怎样帮助他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你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样?(细心、周到)
    2.读课文,体会鲁迅帮助车夫后的心情怎样?
    3.做了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什么?(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只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
    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123456789101112131415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的话有什么联系?(从阿三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关系?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段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试加小标题。
    3.讨论交流:可用:深切的怀念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从作者写的这几件具体事例中体会文章的中心。
    四.抄写本课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准备下一课时听写。
    2.预习下一课。

18永生的眼睛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3、小调查:问问你身边的人们,他们对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教学过程
    阅读资料,交流感受
    1、教师导人:《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
    亮的眼睛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
    (投影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XX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心中有什么话要说?
    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器官移植的看法:假如自己的父母要求在死后捐献器官或遗体,你会同意吗?你是否愿意在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或遗体?
    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123456789101112131415
    2、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仔细阅读,边读边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学习。
    5、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
    研读重点: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研读重点: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a、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b、投影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引导学生讨论: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
    c、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研读重点: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a、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6、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话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大胆评议,深化感受
    1、评价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之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进一步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美,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2、评价作品: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
    鼓励学生从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多角度进行大胆评议,发表不同看法。
    交流体会,延伸课外
    学完课文,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123456789101112131415

19船长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后作业4中的两个勺子,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段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什事?为什么说他的灵魂是伟大的?)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震荡调遣大副井然有序
    威严履行深渊忠于职守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哭泣机械灵魂争执控制
    调遣呼号斗殴克莱芒可怖
    (2)指名朗读,指导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哭泣:小声地哭。
    调遣:调派,差遣。
    威严:威武而又严肃的样子。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
    肇祸:闯祸。
    大副:船长的主要助手,驾驶工作的负责人。
    深渊:很深的水。
    井然有序:形容严整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4.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一自救一牺牲”给全文分段。
    讨论: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28自然段)
    三、作业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课文大意。(板书:遇险自救牺牲)
    二、精读训练
    1.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123456789101112131415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你怎样理解句中的“又”的?
    朗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他面对死亡,想到的是忠于职守,想到的是履行做人之道,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应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
    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
    2.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1)默读、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画出有关词句)
    (2)交流讨论:
    “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之因。
    “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万分紧急,千钧一发……)(板书:千钧一发)
    (3)朗读指导。
    指名试读,相机指导。(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急促,最后一句话要用紧张的语调读,因为情况危急)
    指名再读,及时鼓励。
    过渡:如此重大的灾难降临了,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
    3.朗读理解第二段。
    (1)速读,找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2)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3)出示挂图。
    (4)图文结合,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
    看图说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板书:巍然屹立)
    指名感情朗读这段话。
    看图听老师背这一段话。
    集体看图背诵这段话。
    (5)他真的把每一个人都考虑到了吗?
    (他把自己给忘了,面对灾难,他早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6)哈尔威船长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
    小组交流,讨论。
    (7)出示: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指名读。
    为什么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
    “伟大的灵魂”指什么?
    (8)指导朗读第二段。
    指导:读哈尔威船长的命令时应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读得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
    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全文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
    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如……123456789101112131415
    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板书:忠于职守舍己救人)
    四、质疑
    五、背诵
    第29、30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
    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如……
    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板书:忠于职守舍己救人)
    3、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齐背
    指名学生背
    二、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
    三、批改,订正。
20故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学习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掌握文章的结构,理出文章的线索,学习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了解故宫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増深学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懂得故宫是古代中国辉煌艺术成就的见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课文按照空间移位来进行介绍的方法,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感悟激发对中国古代辉煌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讴歌。
    教学准备:
    查阅故宫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出话题,激趣导入。
    身为洛阳人就从龙门石窟的佛雕艺术价值谈起,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会说出自己对龙门石窟的认识,从而引出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这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古代辉煌艺术的兴趣,为理解故宫的历史价值打下基础。
    2、播放课件,展示故宫的辉煌建筑艺术,先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在学生朗读时,要注意指导“重檐屋顶”、“额枋”、“蟠龙”“降龙”等字的读音,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分析结构。123456789101112131415
    重点分析第1段,了解故宫的历史价值及意义。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欣赏建筑艺术
    1、自由朗读课文,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故宫景点;
    2、把这些景点板书在黑板上,并按照顺序标出来,理出文章线索,学习按照空间移位的顺序写作的方法;
    3、播放教学课件,让学生欣赏故宫中太和殿、乾清宫、御花园等景点的景色。
    4、结合课件中所展示的景点对照课文内容找出,并完成以下问题:
    这座建筑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1)、3、4自然段是略写,重点让学生理出写作顺序;
    (2)、5、6自然段是详写太和殿,是本课的重点段,要在读中分析、感受。
    在第5段中要抓住太和殿之大,殿身的艳丽色彩和殿顶的雕金盘龙图案来欣赏体会故宫建筑艺术之美。第6段主要介绍了太和殿的作用。结合教学课件并配以庄严浑厚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太和殿神圣、宏伟的气势,在朗读中体会出来。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的读,把这种情感植到学生心中。
    (3)、采用同样的方法学习7、8、9自然段,加深对故宫建筑艺术的赞叹。
    (二)、赞叹奇珍异宝
    朗读第10段了解故宫藏品之多之奇之贵种,并出示相关资料增加学生对故宫的了解。
    四、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出示资料介绍“故宫”成为“故宫博物院”以来吸引了中外大批游客的参观,使学生认识到“故宫”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齐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感情。
    五、小试牛刀拓展延伸
    XX年世界邮展要在洛阳举行,以一名邮展志愿者的身份按照空间移位顺序写一篇小文章给各地游客介绍一下龙门石窟。
21青花
【教材分析】
    陶瓷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部分。而中国瓷器的发展,则以青花瓷器为最早,在世界享有盛誉。本课讲述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一家父子俩的生动故事,赞美了青花瓷艺人的执著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那就是从古至今都有像文中父子俩那样的瓷器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精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体会作者对文中所写青花瓷艺人的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精神的热烈赞颂之情。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4.帮助学生认识本课生字新词,会写“鬓、访”等7个生字;理解“两鬓斑白、锲而不舍、瑕疵、纷至沓来、迷惘、郑重其事、如饥似渴、茅塞顿开”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是怎样寻找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的。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这句话。了解“我”的努力,读懂父亲的表情。123456789101112131415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青花瓷的多媒体电脑课件和文字材料、图片、歌曲等。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关于青花瓷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指导书写。读熟课文,初步感知。学习课文1——4自然段。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青花瓷》片段,配合课件出示青花瓷器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听两方面欣赏青花之美。
    2.师:这些漂亮的瓷器有个美丽的名字,叫“青花”。(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后的“学习链接”,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青花瓷的资料,认识青花。
    4.教师小结:XX年11月6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一个明代永乐年间烧制的青花扁壶以100万英镑的高价成交。(课件出示图片)XX年北京奥运会的颁奖礼仪小姐的礼服,设计灵感也来自于这完美的青花瓷。
    青花为什么有如此高的价值,为什么能成为“人间瑰宝”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青花的动人故事,相信一定能带给你很多启示。
    (围绕“青花”,从欣赏图片到朗读文字,感受青花之美,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3.学生独立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自学反馈,全班交流。
    (1)分段指名朗读课文,集体评议。
    (2)结合评议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理解并识记文中的生字新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全文,选择自己读得最满意的段落加强练习。
    2.采用学生互相推荐的方法,读通全文。
    3.思考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我”寻找那片残缺的青花以求得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的前因后果。)
    四、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导学内容:
    1.学习课文,了解“我”为寻找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所付出的努力,从中体会“我”执著追求、勇于创新的精神。
    2.了解父亲的“心机”,感悟父亲的良苦用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导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
    “人间瑰宝”——青花瓷123456789101112131415
    其瓷,胎骨细腻,晶莹柔润;
    其花,清新明丽,幽静雅致;
    其釉,光亮洁净,白中泛青;
    其色,青翠欲滴,永久不褪。(文字背景为青花瓷图片)
    (指名朗读,教师引读)
    2.能做出这样完美的“人间瑰宝”,究竟是怎样的人?父亲要给“我”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到底是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寻求答案。
    二、学习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父亲神情和语言的语句,体会父亲的心理。
    2.反馈交流,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父亲回答道:“因为你还没有长大,还不懂得什么是完美。”
    ①在父亲眼中,什么样的青花才是完美呢?
    ②带着父亲对制作青花事业的热爱齐读。
    (2)两鬓斑白的他望着我,眼神中充满了企盼,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沉默。
    ①父亲期盼什么?想说什么?为什么最终还是沉默呢?
    ②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感受送进这句话再读。
    ③带着对“我”的企盼齐读。
    (3)可是,父亲一脸肃穆。半晌,父亲才说:“你应该去寻找那片残缺的青花,找到了也就得到我的配方了。”
    ①父亲为什么一脸肃穆,这时候他心里会怎么想?(学生想象补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②带着父亲对我的良苦用心齐读。
    3.小结:父亲是那样热爱青花,为了让青花的制作工艺得以传承与发展,他对“我”满怀企盼,他知道言语的表达对于年幼的“我”来说,还不能理解,就想方设法引导“我”从实践上去领悟。
    三、深入学习,寻找“我”的心路历程
    1.父亲要教我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到底是什么呢?
    (联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父亲要给“我”的祖传配方就是让“我”明白: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5——16自然段,思考:为了得到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我是怎样寻找那片残缺的青花的?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师随机板书:寻找、复制、创作)
    4.再自由读5——16自然段,思考:这一路寻找,我都经历了哪些迷惘和艰辛?是什么引领着“我”苦苦寻觅,苦苦求索,最后走出迷惘,灵光闪现,茅塞顿开?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画出描写我心理活动和父亲神态变化的语句。
    (2)读读这些语句,通过朗读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3)有问题同桌可以交换意见。
    5.指名反馈,体会父亲的引领以及“我”的执著,并随机指导朗读。(师随机板书:不满意、冷眼、笑容)
    我的心理活动:123456789101112131415
    ①什么样的瓷片才配得上这样的青花?什么样的青花才是完美的?
    ②我陷入了痛苦的沉思中:我已经找到了瓷片,不是吗?我已经修复了青花,不是吗?我的技艺不够精湛吗?我的青花不够完美吗?
    ③父亲要告诉我什么?那缺失的青花到底在哪里呢?
    父亲神态的变化:
    ①然而,修复的青花并不能让父亲满意。
    ②复制的青花,没有丝毫瑕疵的青花,却仍然遭到父亲的白眼。
    ③那天,父亲看到我自己创作的青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6.用下面的句式,结合我的行动、心理活动和父亲的神态变化,说一说我寻找的经历。
    课件出示:
    当我……时,父亲……,我……
    当我……时,父亲却……,我……
    当我……时,父亲终于……,我也终于……
    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这句话的含义。
    7.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学完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能做出这样完美的“人间瑰宝”的,是执著追求,不断创新的青花瓷艺人,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这么完美的青花瓷。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象他们一样的人,都在默默地为我们创造着美好的事物,你还能举出例子来吗?(师生共同举例,如:戏曲演员、书法家、画家等等)
    2.你想对这些人说些什么,请写下来,跟大家交流。

12345678910111213141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127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