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附答案)]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0-01-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课题:15 青海高原一株柳(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望而生畏、广袤”。(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重点与难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三、学习写字                
四、布置作业  板书“一株柳树”,问:看到这两个字,你马上联想到了什么?(描写柳树的美词佳句或古诗,引导背诵贺知章的咏柳。)  2.板书“青海高原”,指读课题,问:读了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3.简介作者。陈忠实1942年6月生,西安市东郊灞桥区人。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写散文。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五卷。《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塬》获第四届矛盾文学奖(1998)。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      4.质疑:学这篇文章,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青海高原是什么样的?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与我们校门外的柳树有什么不同?它的样子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        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指名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你理解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4、整体把握,建立印象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1、 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学生背诵贺知章的《咏柳》    (课文描写的这棵柳树是生长在青海高原)      学生听介绍                  讨论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望而生畏   广袤无垠起死回生   青石嶙峋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课文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1、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营造氛围,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指导写字,培养学生写字习惯            进一步巩固熟悉课文1234567
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15 青海高原一株柳(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重点与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导入新课,指名读课文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和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出示)  过渡:这一株柳树就伫立在这样的青海高原上,同学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这株柳树?  1、学习第一部分(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 3、4节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2)默读课文6、7两节,想想哪几节写“我”的猜测和想象?为什么说这是奇迹? (学生读题)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生读,(边想象画面,边读)后齐读。  (1)默读课文一、二两节。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注意朗读到位。        a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体会作者的感情,在荒凉的高原,能看到一株绿树,为之兴奋不已。  c联系前面,与高原的苍茫形成强烈的对比,感受这棵高原柳树经历的不同寻常。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节    a、填空练习: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       (来历),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 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红柳的兴趣        抓住“平常、神奇”引导学生感受高原红柳的令人敬佩之处                                                                       1234567
三、学习课文第八九节                    四、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  指导朗读这两节    。 1、自由读课文第八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2、教师读第九节,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第二节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棵树,更读懂了一种精神,我们衷心祝愿这株柳树能永远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老师更希望这株柳树坚强不屈、顽强……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我们每个人的精神高原上。 海高原一株柳的          (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自由读课文第八节 a、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讨论交流。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2)齐读这节。        讨论交流  回答问题。                                             通过对比,引发学生深思,领悟作者的感慨。                  由高原红柳联系到人,深化了主题。
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课题: 16、草原(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清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重点与难点:体会第1自然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布置学生初读全文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 2. 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布置学生初读全文

1、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1234567

2.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词语交流:

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  3.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1、学生介绍草原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1)课文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的情景,写了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写了蒙汉情深意长的热烈场面。(2)第一自然段美丽的自然风光。

激发学生去认识草原的兴趣              鼓励学生能借助工具,进行自学,在交流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线索                                初入草原,老舍被深深吸引,此时深深吸引你的是什么?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2、理解词语。

词语交流:

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2.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1)读第一自然段,说体会。(2)“骏马”  

在交流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理清脉络,为下一课时感受草原的美,体会民族深情打下基础 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17  麋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并能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了解事件梗概)2.读通课文。掌握文中7个生字,理解意思(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3.知道于麋鹿相关的知识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重点与难点:1、学会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活用2、能知道课文是从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经历等方面来写麋鹿并划分段落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四.学习第一段。  1、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想听吗?这个故事发生在30XX年前。相传有一天,《封神榜》中的姜子牙正在为自己的坐骑所发愁。因为别的神仙都有自己的动物坐骑了,像美丽高雅的仙鹤、凶猛有力的狮子等等都被人家选了,他在想,我该选什么呢?知道他选了什么当坐骑吗?同学们对这“四不像”感兴趣吗? 2、点题: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它。(读题)      1.  初读课文,要求(1)整理汇报预习收获(2)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2.  组织交流      1、  再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    (2)想想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麋鹿的?        2.讨论分段            1、读第一自然段,为什么说这里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1)    学生回答  (2)    理解土地广阔、林丰草茂、气候温和  (3)    导说:你看,天刚亮,麋鹿就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进发了。可能是好奇的游客打扰了麋鹿的进食,它们遁入草丛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在大丰出现的一幕,这里还可能出现哪些情景呢?  (4)    像这种让麋鹿自由觅食、自由活动的喂养方式就叫——放养  2、.总结:  18年来,在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这块理想的土地上,麋鹿已茁壮成长,发展到600多头,繁殖速度居世界首位。  3、麋鹿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我们下堂课再学习。                   学生听介绍          (“四不像”)      读题        初读后交流预习情况(1)分节朗读课文,读准生字音,记住字型,并结合课文理解字词的意思(2)交流对课文的了解提出疑惑    全班讨论 1.外形和生活习性, 2.自然繁殖力很低, 3.传奇经历一 4.传奇经历二 5. 传奇经历一    自由读课文(1)分节朗读课文(2)讨论分段    从外形、生活、传奇方面来划分      1234567
学生回答      理解土地广阔、林丰草茂、气候温和        指名读第一段 借助神话故事,激起学生兴趣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认识到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适合麋鹿生活,知道“放养”          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第五单元                单元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三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和《麋鹿》。这三篇文章都属于“写景状物”类记叙文。写此类文章和写人记事的文章一样,首先必须突出中心,只有中心思想明确,读者才能领会你的写作意图。同时,写这类文章还应适当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产生联想和想象,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力求语言生动,文笔流畅。它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认真观察,二、抓住特点,三、注重顺序,四、静动结合。

单元目标要求

1、    学会本单元2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想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所描绘的情境 3、朗读课文,背诵《青海高原一株柳》最后一段何《草原》第一、二自然段。默读《麋鹿》,讲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4、练习口语交际,说说“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完成介绍家乡一种产品的习作。

单元设计意图

《青海高原一株柳》自然界中,各种动、植物,各处景色都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类物、同一处景,也都因各种原因和时令变化而各不相同,各具特点。所以,我们在写写景状物类文章时,务必抓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特点,文章才能具体、真切,使人印象鲜明。 《草原》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情景交融,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教学时,可以紧抓以下三条线索:一、空间线索:初见草原——接近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二、事件线索:欣赏草原美景——远迎客人——相见问候——敬酒联欢——夕阳话别。三、情感线索:愉快——欢快——热情——亲热——深情。 《麋鹿》这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说明性短文。文本的主角是麋鹿。为了更好地把这种奇特的动物介绍给大家,作者煞费苦心通过巧妙的编排把原本枯燥的科学性的小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画面语言传递给了我们。就像一幕略带神秘色彩的科幻电影,连续不断地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作为科普性的说明文章,文章中的语言科学性也很强。文中出现的数字,都经得起考验。关于麋鹿的生活习性也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让人信服。1234567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练习 5(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认识不同的风的等级,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2、通过诵读,学习欣赏,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重点与难点:1、学会认识不同的风的等级,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2、通过诵读,学习欣赏,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  教学第一部分。创设情景。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棵特殊的“树”。(出示"风成偏形树"图片)生活中有这样一些树,在没有风的时候也是全部歪向一边,而且方向一致,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到练习五,读读小芳与爸爸的对话。

现在你了解这种树了吗?从爸爸的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2、教学第二部分学生读这些词语,思考他们的不同。 3、教学第三部分。学生诵读风速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直观地认识、了解风速。拓展: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里用这种方法来推测风速,并跟气象报告做比较,看是否接近。

1)学生读这段文字。思考:为什么都向一个方向倾斜? (从这种树朝哪个方向偏斜就可以判断出风向) 2)学生帮小芳回答这个问题 1)学生读句子试填适当的风 2)给出恰当的答案,学生说出理由。学生诵读风速歌。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直观地认识、了解风速。 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兴趣,认识风成偏形树。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讨论: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你们能用最简洁 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秋天吗?出示《秋》,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子音,读准节奏。指名读,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练习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2、欣赏指名说小诗写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诗文的语言体会到诗人笔下的秋是美丽的:湖是湛蓝清澈的,平静的湖面在微风里泛着细细的涟漪,而一片鲜红、纤巧的红叶正由枝头落下,飘飘悠悠的,在空中曼舞,静静悄悄地落在湖面,随波轻轻飘荡,如同一只轻巧的小舟。而诗人就是抓住秋湖、红叶来描绘秋天的美丽的。 欣赏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

1、诵读学生回答学生自由朗读个别读《秋》  集体读背诵《秋》 2、欣赏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 通过诵读这首表现秋的神韵的小诗,感知小诗的韵味,引导学生说说眼中的秋。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习作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银杏》,了解其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初步感知作者是抓住哪引起方面来写银杏的。(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了解家乡的一种产品,进行仔细观察,并询问有关的人,查找有关资料。借助习作要点的提示,学习例文的方法,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与查阅到的资料按一定的顺序整理成文。(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3、懂得全面了解某一事物,光靠看还不行,还要学会问、学会查找资料。培养搜集材料的能力。(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1234567

重点与难点:1、学习例文获取作文材料的方法。2、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查阅到的资料整理成文。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指导观察,激发兴趣

二、指导初读例文,感知内容

三、指导再读例文,讨论写法

1、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谈话:刚才同学们观察了这幅画,说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如果我们就这样写下去,不仅显得零乱,而且也不够形象、逼真。沈平平同学根据金老师的要求写了这棵银杏,写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向她学习,看看她是怎么写的。

1、自由轻读例文,思考:这篇例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用“—”画出来。

2、组织讨论交流。

3、小结:这篇例文先写了银杏的枝干、叶、花、果的特点,再写银杏的价值,最后写出人们为什么称银杏为“活化石”。

1、再读例文,思考:沈平平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按照金老师的要求完成《银杏》这篇习作的。

2、指导交流讨论。

观察挂图,说说图意读例文,思考划出有关句子交流再读例文,思考写法

⑴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沈平平同学介绍了银杏的干、靶、花、果的特点,还写了形状、颜色等。⑵在观察的基础上,沈平平询问自然老师,查阅有关资料,知道了银杏的价值和为什么银杏被称为“活化石”。通过观察,确定观察对象的外部特征,并做好记录。 阅读例文,弄明白作者是怎样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习作的。 进一步感知习作写法,了解银杏的特点后才能写好作文

四、指导读写迁移,运用写法

五、指导交流习作、修改

3、指导读“习作要点提示”,对照例文,明确写作要求。

(1)指导讨论本次写作的要点和重点。

1、指导确定习作内容及要点。

⑴你准备介绍家乡的哪一种产品?

⑵在观察的基础上介绍产品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质地等。

⑶在询问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介绍该产品的营养价值或用途、食用方法或使用方法。

 ⑷通过询问和查阅资料,介绍该产品在食用或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3、教师指点:介绍产品的三个方面内容时不要平均用力,要注意有详有略,侧重写一两个方面的内容,注意说法要有根据

4、巡视指导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齐读例文后面的“习作要点提示”

这是一篇状物类的习作训练

习作内容: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可以是农副产品,也可以是工业产品。

习作题目:自定。习作重点: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查阅到的资料整理成文。根据提示要点交流起草习作

读习作、评议、修改提示学生整理好材料,并且要注意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提出修改意见,进行点评。 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1234567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109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