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玉兰》的作者|《广玉兰》花引出的一件佳事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0-01-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71

《广玉兰》花引出的一件佳事

——研究性学习引入第一范文教学的探索

金坛市河滨小学   李建中

一、引言

在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融知识技能、经验教训、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培养目标于一体,作用于学科课程,成为学科课程的要素,并且又给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开拓了十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为我们教师转变学习方式的的研究提供了一展身手的舞台。

二、背景

《广玉兰》是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第10篇课文。文章根据著名作家陈荒煤先生的《广玉兰赞》一文改写而成。本文以优美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广玉兰美丽、纯洁的花朵和四季常绿的枝叶,反映了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文中描写的广玉兰,在我们苏南地区十分常见。教学前,我就带着孩子们在校园中仔细观察了它那美丽的树形,采集了一些青翠欲滴而又肥厚的叶片,孩子们一下子就对它特别的喜爱了。当时我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一点感性认识而已。

三、活动课题的产生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当我展开让同学们“说说你对广玉兰的了解”这一教学环节时,一位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说到“广玉兰花不仅很大、很美,而且是我国好多城市的市花”。在他答完问题后,另一位同学问我:“李老师,别的城市都有市树市花,而我们金坛,人称江东福地,人才济济,为什么没有市树和市花呢?”我听了一楞,继而一喜,觉得这问题很有价值,因而故意问道:“这得去问问市长啊。”别的同学马上反问我,“老师你不是常说‘金坛是我家,发展靠大家’,我们是不是可以给市长提提建议,挑选出市花呢?”我顺势一导,“可以呀。那么大家就来发挥发挥小主人翁的作用吧,建议你们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不但定一定你们心目中的市花,还要挑选一下你们心目中的市树——据我所知,我们金坛也还没有市树。等大家意见基本统一后,再向市长提建议,行吗?”大家齐声叫“好”。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就这样在《广玉兰》一文的课堂教学中产生了。

四、活动过程

说干就干,放学后,他们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组成若干个小组,分头行动起来。有的上街给花木拍照,有的查找资料,有的去在城管办工作的父母或亲戚们处咨询有关情况,有的回家和父母一起讨论,请家长帮忙,大家忙得热火朝天。

调查的结果一汇总,问题又来了,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有的说是腊梅,有的说是月季,有的说是兰花;有的赞同松树,有的要立杨柳,有的则肯定地说只有香樟才能当之无愧……大家争得不可开交,要我给下个定论。我坦率地说自己只能算全班中的一员,没有一槌定音的权力,还是大家讨论决定。

于是,班委会决定召开了专题班会,让大家分组阐述各自的选择理由,宣读各小组写下的可行性论证报告,供同学们讨论并选择。会上,在各抒己见后,又举手投票表决,最后形成了以赵梦岚、钱利和刘姝玥等小组大多数同学的主流性意见,决定选用香樟树为市树,确定月季花为市花。会后,由赵梦岚同学执笔,给市长吴晓东写了一封信,附上我们全班同学的活动情况汇报,并派代表送交市政府办公室。12

一个星期后,吴市长给同学们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信,赞扬了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热情,感谢我班学生为金坛的“两个文明建设”出谋划策的小主人翁精神,。有关部门研究落实此事后,决定六月份在开展全市范围内评选市树市花的活动。《常州晚报》于5月17日d版头条以《一封信引出了一件佳事》为题对此事进行了报道。这给全班同学以极大的鼓舞,研究性学习走进了同学们的语文学习之中。

五、后记

此后,孩子们又在探索中前进,先后开展了《半截蜡烛》、《福尔摩斯的推断》编写课本剧和《郑和远航与麦哲伦环球航行比较性研究》等几个实践活动,获得了成功。孩子们开始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语文学习研究的兴趣浓厚了,动手能力增强了,说写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加重要的是同学们合作探究的意识强了,人际关系也随着小组的集体活动中的互相帮助而融洽多了

六、教学反思与困惑

1、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过程。它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的一个概念。从“以生为本”这一新课程观出发,确立“研究性学习”在课程学习中的应有位置,发挥其重要作用,是我们教师的历史责任。

2、我们语文老师,尤其要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工具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而研究性学习方式正是通过学生的“亲历亲为”将这三者沟通起来的一座桥梁。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始终把指导学生“注重探究,引导生成,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作为开展第一范文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实践中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学科,陶冶美好的人格情操,从而达到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生活的“活生生的人”的终极目标。

4、在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的同时,教师也提高了自己的研究水平。师生共同以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探究,在第一范文教学中时时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生成,并且适时地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这样,语文教学也就更加主动活泼了,研究探索的意识更加增强了。

5、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用时较多,周期较长,见效较慢,有些学生、有些家长颇有微词。教师全程跟踪指导,耗费的时间比较多,花费的精力也比较多。同时,也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综合实践课题势必要影响到原先的教学设计,如何调整最佳,怎样妥善地解决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争时间等问题,还是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

作者简介

李建中,男,1954年出生,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89年首届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1976年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现任金坛市河滨小学高级教师。长期在语文教学第一线工作,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尤其在中高年级作文教学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先后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分别获得金坛市一等奖,常州市、江苏省二、三等奖,其中《分层推进,分类培训》收入《百名小学校长谈师训》一书,《小学古诗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收入XX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年鉴》。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089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