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 教学设计_长江之歌教学设计及相关资源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0-01-1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长江水利网(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有关长江的资料)

《长江之歌》ppt课件 长江实景视频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学会歌唱这首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听一首好听的歌。

  (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你一定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吧?指名学生说说。

对,这就是《长江之歌》(板书课题)这歌好听吗?想学这首歌吗?好,今天我来教你们。

2.介绍:这首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

3.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

1.在预习的基础上,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同桌互说某些词语的意思。

2.交流自学效果。

a. 字词情况

(1)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2)指导写字。重点为灌、溉、哺、挽、涤、埃、乳

(3)当堂书写生字组成的词语2遍,教师巡视指导。

b.课文朗读情况

(1)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2)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c.课文初读的感受。

学习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教后记:

(1)在汇报收集长江的资料这个环节时,令我想不到的是长在长江边的这些孩子却对长江知之甚少。甚至有80%的学生没有亲眼看过长江。看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迫在眉睫。课后,我打印的长江的资料成了抢手货。阅读材料的《长江》助读也成了同学们的谈资。

(2)今天我没有来得及把学生的预习作业收起来,想这么好的诗歌,应该有自己的感受。没成想今天在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时,学生的感受大都苍白空洞,几乎都是虚的。由此可见,长江对于他们来说也太陌生。看来,有些资料要让他们早点查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指名几位学生朗读课文

三、读完后,说说这首诗歌中你觉得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长江的情感。

一学生读:

[1] [2] [3] [4] [5] [6] [7]  下一页12>“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说说为什么这句诗最能体现作者对于长江的情感?

(答:作者把长江当作了母亲,自己是她的孩子。)

还有相同感觉的同学说说吗?(他觉得中华民族从长江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说得好,谁能把作者对于长江的母子情读出来。

指名读。

齐读。

(1)作者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你能从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学生分别找到第一节二节的句子,根据回答加以引导点拨理解

a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

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b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①“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②‘‘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相机指导朗读 ,再齐读第1节。

指导背诵第1节。

c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

推动新的时代,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理解“尘埃”在此处意为什么。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机指导朗读 ,再齐读第2节。

指导背诵第2节。

(2)这一句在诗歌中出现了几次?

两次

介绍诗歌的手法之一:回环,并简单介绍这种手法的作用。

(3)诗歌还有其他特点(相机介绍押韵等简单知识)

四、练习朗读背诵全诗

1.同学们,作者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4。背诵

五、跟着录音轻哼歌曲。

[2] [3] [4] [5] [6] [7]  下一页ght-rule: exactly? 12pt;>

教后记:

(1)在充分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再读这首诗,学生对于作者写诗对长江的感情有了充分的理解与共鸣。

(2)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些文学常识有无必要?我在课中讲是讲了,介绍了一点。不知学生有无理解。我考虑的是必要吗?如何教?

(3)诗中大部分词语学生都能理解,但“尘埃”一词我认为是必须要教师教的,只有把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点拨引导结合起来进行整合,课堂才会有效。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   4、放录音:《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处学效果。    (1)出示词语:       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乳 汁 哺 挽 涤 埃 灌 溉   2、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人母亲的情怀。    引读。   3、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4、交流:(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精读第1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   6、精读第2节。    (1)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六、作业设计:    改病句。    1、妈妈买了许多食品、苹果、梨子和水果。    2、体育用品商店摆满足球、排球、篮球、地球仪等许多体育器具。    3、爱迪生经过努力,发现了电灯。    4、革命烈士十分顽固,誓死不说出党的秘密。    5、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   七、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豪迈    雄壮

教学设计

资源出处:网络下载

资源提供者:沈玉麟 高安

资源名称及内容:《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长江之歌》是h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朗读要正确清楚。教学要求是: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读破句;吐字清楚,音量恰当,速度合宜。  朗读训练是h版6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整套教材中,朗读训练共分四个层次:①正确清楚;②自然流畅;③传情达意;④熟读背诵。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长江之歌》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应明确、集中,不宜要求过高。  为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写为:①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每一个字读正确,每一句话读连贯,并注意音量的变化。②体会作者赞美长江、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这样,看似起点低,但严格要求可打下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思想教育体现在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之中。  2.重点要突出,难点要把握。  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连贯和把握恰当的音量,这三者之中,重点应是把句子读连贯,难点是把握恰当的音量。因为音量的把握与领会课文内容有密切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和难点,应设置训练的阶梯、必要的反复,以便于师生操作。  3.以训练为中心,删除繁琐的讲解。  整堂课应以朗读训练为中心,读的时间应占整堂课的2/3时间,教师的讲解只是适当点拨。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逐步提高。至于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应尽量精简,水到渠成,画龙点晴。其他如段意的概括、写作特点的分析等等,则一概删除。  4.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充分运用教材配套的音带。  有些教师本身的普通话不够好,朗读水平也不高,那么在教学中更应充分发挥学生中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的作用,充分运用教材配套的音带,以及其他辅助手段。这样既可提高朗读训练的质量,又可弥补教师自身的弱点。朗读训练应采取多种方式,领读、齐读、范读、听录音等等。   【教学主要步骤】   一、读准字音  1.教师朗读,进行语言示范。第一遍,学生看课文及汉语拼音;第二遍,学生轻声跟读。  2.着重读准下列几组字。  (1)从 走 采 族 赞(平舌音)  (2)山 春 汁 长 尘 纯(翘舌音)  (3)奔 亲 新(前鼻音)  (4)丰 惊 情 声 清(后鼻音)  (5)乳 女 恋(区分声母r、n、l)  (6)哺 育 磅 礴 荡 涤(生词)  (7)(你)的(荡涤)着(轻声)  3.选几名读得比较好的学生领读。  二、把句子读连贯  1.请几位朗读水平一般的学生朗读,纠正朗读时拖音等不良习惯。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连贯:词与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要适当的间隔;有间隔,但不要把这种间隔过分突出,要用较自然的语调把句子连起来。  3.指导学生读好逗号、分号、句号之后以及两节之间的停顿。  三、把握恰当的音量  1.明确关于朗读音量的要求:个别朗读,要让教室里每个同学都听得清楚,听得舒服。  2.指导学生做好朗读的姿态和心理上的准备:上身、喉头、口腔要放松,呼吸自然,克服腼腆心理,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上来。  例句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音量处理中等偏低音量,并稍带委婉舒缓。  较强的音量,并渐渐高昂有力。  理由赞美长江像母亲一样养育中华儿女,满怀感激之情。  表现长江特有的宽广雄奇的地理态势和磅礴有力的气势。  3.指导学生朗读。(不同的同子应根据内容的需要,朗读时,其音量也应变化)。  四、简析课文内容的重点  第一节第一层,从空间角度表现长江气概;  第二节第一层,从时间角度表现长江气概;  第一节第二层,讴歌自古以来长江的功绩;  第二节第二层,讴歌在新的时代长江的功绩。  五、示范朗读  1.选出读得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  2.全班进行有领诵、齐诵的表演朗诵。  六、放影片《话说长江》片首录像,演唱《长江之歌》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出处:网络下载

资源提供者:范如刚

资源名称及内容:《长江之歌》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时间 35分钟×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写生字,了解文章内容。  二、教学过程  (10分钟)1、检查预习,导入新课、激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2)出示挂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请生说说:你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3)师总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千米,注入东海。与黄河一起,被称为“母亲河”。  (15分钟)2、初读指导  (1)学生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朗读文章,画出不理解的词。  ②描红生字,师巡视指导,注意生书写姿势。  ③生自由交流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  (2)检查自学效果  ①出示生词,指名逐词读,评议、正音。  ②请生说说生词的意思。  (3)学生轻声试读文章。  (4)逐节指名读文章,师相机指导,是生评议。  (5)四人小组自由读文章,讨论:那些地方读懂了?交流(师生共用)。  (5分钟)3、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写字,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5分钟)4、检测  完成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1、(3分钟)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订正   (2)指名逐节读文章,师生评议   2、(12分钟)学习第一节    (1)出示9至12句。教师引读       学生自由读,说说有哪些问题(学生交流)       教师归纳:a、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b、“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1) 学生读第一小节,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 出示1至4句,指导朗读     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出示5至8句,指导朗读    3) 指导背诵第一小节   3、(12)学习第二小节    1) 默读第二小节,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2)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评议,教师总结    3) 指导朗读第二小节,背诵   4、(4)练习朗读课文,请学生说说有什么感想?   5、(4)背诵全诗,小组比赛。

 长江流域图片

上游流域图:

上游流域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中游流域图:

下游流域图:

长江上游:

金沙江段:


发源地:

都姜堰灌溉区:


发源地:

三峡:

上游:

《长江之歌》教后记

 

刚刚和孩子读完了《长江之歌》,有点想法不得不写。

 

这是一篇诗歌,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迸发,而要让学生和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去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因此,我在介绍了长江之后,学生说完自己对长江的了解之后,就开始让学生读诗歌。先让车永辉读了,他说他已经会背诵了,我要他读给大家听听。一边读一边指导他,解决正音问题。大家对他的朗读发出了嘘声,的确有些词语读错了,像“挽”读成了“mian”, “恋”读成了“lian”,“涤”读成了“die”,但是他没有灰心,对同学们的意见虚心地接受,我对此表示了赞扬,要求大家再流畅地听他读一遍。这遍他读得很认真,大家听得也很认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接下来的时间,我问大家听过这首歌吗?一下子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是聪明的,说:“老师你唱给我们听听。”之前我们已经准备好了磁带,看孩子呼声这么高,我也只好高歌一曲,我也想唱一唱了,虽然我唱得不好。孩子们看到我的示意,安静了下来。我唱了第一段,我知道孩子们是不喜欢美声唱法的,再说我那也不能算是什么美声了,孩子们虽然也不喜欢听,但听得很认真,有的孩子笑得前仰后合。我知道效果已经达到一半。

 

于是我问孩子:“通过这首歌,你对长江又有什么理解呢?”

 

“宏伟,壮观。”王颖说。

 

“气势磅礴。”吴正川说。

 

“我眼前仿佛看见滚滚的长江水。”徐号说。

 

……

 

“好!那么我们就用磅礴的气势来读一读宏伟壮观的《长江之歌》。”

 

下面我又组织了孩子们小组赛读,体会长江的壮美。

 

《长江之歌》第二课时

 

继续和孩子读《长江之歌》,也许是看了大家的帖子,特别是卫军和紫雨的帖子之后,我在课堂上好像有了一点的束缚,太过局限于“荡涤尘埃”和“纯洁的清流”的生成(其实这已经是我的预设)。我在引导学生对这两句话理解的时候,首先还是坚持让学生去读诗歌,在读中说出你的感受,学生对此没有太大的反应。但是我并没有着急,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谈谈自己对“尘埃”的理解。孩子的讨论终于有了收获,特别是关于“历史的长河”的出现,学生的想象力还是令人惊喜的。当薛瞳说出:“历史的长河里有很多灰尘。”之后,激起了同学们的思维,顿时课堂像炸开了花。徐鹏:“中国的慈禧太后就是中国这条历史长河里的渣滓。”“还有秦桧。是他害死了精忠报国的岳飞。他也是历史中的尘埃。”我知道大家把尘埃看得还是很小,局限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个人身上,于是我激发孩子:你想一想中国本身有没有尘埃。但是结果不是很理想。

 

自觉今天的课不理想。回头和同事一起说起的时候,大家都说没有什么感受,好像说还没有找到感觉。今天的课的失败我总结下来有几个原因:

 

其一:是太多预设。卫军和紫雨的精彩来源于生成。而我今天一位地想让孩子去享受他们的精彩,然而我想错,他们有他们的精彩,而我们的孩子应该我们的精彩,当我们的孩子的读《长江之歌》的时候,我想他们会有自己的精彩理解,自己精彩的问题和回答。我把卫军兄和紫雨姐的“哈姆雷特”拿来给我们的孩子去读,当然孩子觉得生疏,甚至有点莫名其妙。这是我的失败,高估了自己的设计的精彩,而忽视了孩子与文本的对话。

 

其二:导得不到位。就开始的问题,我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或者去激发,但是我没有。虽然通过孩子的讨论之后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这一点,教师的导对发挥的孩子主体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

 

其三:是孩子的储备不够。我发现我们的孩子知识储备很有限,这不能责怪孩子,只能是我们没有好好的引导。记得下里巴人就曾对农村孩子的读书问题发过一个帖子,我也曾想过这个问题,关于农村孩子的读书问题,知识储备问题。这不仅仅是引导的问题,我现在在班级里搞了“读诗会”——让孩子汲取中华文化之精华诗歌、“采蜜本”——采集当今最新新闻,这也是应本学期的学习习惯之一而开展的一个活动,我知道文化知识的储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多元的汇总,从而形成孩子独特的知识框架。因此虽说是孩子的问题,但是终究的症结还在教师身上。(我并不是把责任朝身上揽。)

“老师,我有两句读得特好”

——《长江之歌》教学笔记

 

“老师,我有两句读得特好”

 

今年,我留任六年级,加之学校对原五年级进行了重新分班,所以,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生疏的。在这生疏的第一课上,学生便给我出了一道难题。

 

教学《长江之歌》时,我让学生自由练读诗歌,然后将自己读得比较有感情部分读给同学们听一听。练读结束后,许久才有学生王莉莉举手:“老师,我有两句读得特好!”我一听,乐了:“好,我们大家一起来听听王莉莉同学特好的朗读。”我还有意在“特好”二字上予以了强调,以提醒同学们认真学习。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哈——”同学们一阵哄笑。

 

也确实读得太菜了。但保护孩子的自尊,保护孩子发言的积极性很重要——尽管我遭遇了尴尬,但我的意识很清楚。

 

我问王莉莉同座的沈忱:“你为什么发笑啊?”“她说有两句读得特好,结果却只读了一句。”姑且不论诗句该怎样才算一句,沈忱说得有道理。于是我对他说:“感谢你提出了正确的意见。但老师给你提个建议,以后帮别人指出错误或不足,可不能用哄笑这样的方法,可以吗?”“好的。”于是,我转向王莉莉鼓励她将句子完整地读了一遍。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怎么样?”我问大家。

 

“不怎么样。”“一般。”……

 

看得出,大家对王莉莉的“读得特好”并不满意!我该怎么办?短暂的思索之后,我说:“老师很欣赏王莉莉同学的勇敢与自信,更欣赏她的这种钻研精神。她的书读得不是最好的,但她敢于讲自己读得特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愿意接受大家的帮助。这样的学习方法不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吗?”我这么一说,同学们不禁为王莉莉鼓起掌来;王莉莉呢,灿烂的笑脸更添上了一朵红云。

岁月的尘埃——《长江之歌》教学之生成之难点突破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083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