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之约的课文_蒙娜丽莎之约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0-01-1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师:同学们,课前,王老师播放了一些图片。我就发现很多同学很快地在读文字、看图片。随时搜集生活当中的阅读信息,是我们高年级孩子应该有的阅读本领,非常好。(播放课件)看,这是著名的纽约大都会——
(指着课件中的滚动文本,引领学生轻轻读)
(课间播放纽约大都会外景)
队伍像一条长龙,
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

一群灰鸽飞来,
在我们身边大摇大摆地散步,
有的好奇地歪着头看着我们,
猜想我们在做什么。
它们猜得到吗?
大家正在等着探访
那刚从巴黎飞来的世界著名的美丽女子。

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
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
有朝一日,
她能从大洋彼岸飞来与我们相约。

队伍像一条长龙,
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

(课间播放纽约大都会内景)
不知过了多久,
终于看到了她。
近了,
更近了,
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她,
就是诞生于达·芬奇笔下,
面带永远微笑的“蒙娜丽莎”!
点评:没有或深情款款、或幽默搞笑的课前谈话,没有标新立异、花样翻新的课堂导入,一组图片,十多行文字,静静看图,轻轻读文,平平淡淡,实实在在,王老师就这样在安详平和的氛围里,开始了四十分钟的教学。
如果作为一节家常课,如此安排,没有什么惊奇。但,这是一节公开课——在当下语文公开课越来越像极了戏剧甚或小品等表演艺术的大背景下,这种逆流而上、仿若泥土般朴实的课堂导入,不由让人眼前一亮!
平淡并不意味着欠缺匠心,实在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创意!
细细品味王老师的导入,深感创意独具:
其一,图文对照,朗读文本,营造了一个生动的现场感,让孩子仿若身临其境。
其二,强调轻轻朗读,确立了整节课静心学习、潜心品味的基调——时下的很多语文公开课,五光十色,缤纷多彩,车水马龙,喧哗热闹,唯独缺少了能够让孩子安安静静感受白纸黑字之美的阅读氛围——王老师引领孩子进行的轻轻朗读,让孩子走向了真正的阅读世界。
其三,巧妙处理文字,化文为诗。把教材中原本平平常常的散文语句,分行排列,带来独特韵味。此举先声夺人,一入课就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情境,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师:她,就是诞生在达芬奇笔下的——
生:蒙娜丽莎
师:把她的名字读得好听一点——
生:蒙娜丽莎
师:同学们,你们读出什么味道了么?
生:我读出了对“蒙娜丽莎”的敬仰。
师:恩,仰慕。还有么?
生:我读出了对看到“蒙娜丽莎”的期望。
师:恩,期盼。
生:我读出了等待。
师:确实,“等待”是一种向往,等待是一种心灵的期盼,等待就是为了这样的相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板书课题)
生:“蒙娜丽莎之约”。
师:快速地朗读课文,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想一想:课文哪几段着重向我们描绘了这一幅世界名画。开始吧!自己快速地读。(生自由出声读课文)
点评:把前面的四个自然段一笔带过,长驱直入,直奔重点,干净利落,大将风范!阅读教学冗杂繁琐之痼疾一扫而光。师:读完了?好,听到大家朗朗的读书声,王老师很享受。课文哪几段在细致描写这幅名画?
生:我从第五段、第六段和第七段看出。
师:确实,作者最精彩的,就是将他所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蒙娜丽莎,用文字传递给我们,让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走近了我们,这堂课啊,我们就要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阅读方法,来读懂、了解作者在写作上的一些秘密。好吗?123456789
生:好。
师:请你在5、6、7三个自然段中找一段,拿起笔画一画,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真,蒙娜丽莎的美,蒙娜丽莎的神秘,把那些词语找下来,划下来。
点评:初读之后,通常的做法是先理解内容。比如此环节的教学,一般会这样设问:“请你认真阅读第5、6、7三段,你都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三段都写了蒙娜丽莎哪几个方面的特点?”从而指向文本内容的解读。
“你读懂了什么”——这是课改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最典型的提问方式,风靡神州。我对此一直颇感困惑,我总是想不出这样宽泛含混的提问究竟该怎么回答。所以我们的孩子只好连蒙带猜,绕来绕去,费尽周折,弄得汗流浃背,心神俱疲,课堂也就拖泥带水,高耗低效。
王老师的教法与众不同:她摆脱了对内容的纠缠,开门见山,直接要求学生把表现蒙娜丽莎特点的重点词语抓取出来!此举乍看寻常,细品则令人拍案:
其一,这一要求清晰、明确、具体,单刀直入,切中要害,学生易于把握,从而让教学过程变得清清爽爽,效率倍增。
其二,这是洋溢着浓浓语文味的教学,是以言语为出发点的教学。语文究竟该教什么,一直争执不休;现实中也确有很多语文课四五十分钟眼花缭乱地教下来,最后连老师自己都说不清究竟给了孩子些什么。王老师从教学的起步就扣住了词语,孩子们由词语之门进入,此后所经历的必定是满目繁花的语言文字之旅。
师:我看到了,你动作很快啊。谁第一个来发言?
生:我找了第六自然段。
师:我们从头开始,哪些同学读的是第五段?
生:我读的是第五段,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她的脸颊放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在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色。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师:她一下子找了那么多的句子,你能从这些句子中找出好的词语来,继续说一说好吗?
点评:这个孩子读出了长串的句子,老师紧盯词语,挽回学生思路。
生:我从这一段中“泛着红光、柔和、明亮”等词语中,看出作者把这幅画写得非常逼真。
师:这幅画给我们的感觉,非常的真。她是第一个发言的,而且那么多的句子都读得挺好的,给她掌声鼓励。谁对这段句子和词语有补充?
生:“她的头发轻松地垂落双肩”,我从“轻松地垂落双肩”中看出作者把蒙娜丽莎这幅画写得很细致。
师:是呀,已经找出好几个词语了,她找到了“泛着红光”,请你写在黑板上,他找到了“轻松地垂落”,请你写在黑板上,还有?你说!
生:“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进你。”我看出了蒙娜丽莎画得很逼真,就像真人一样。
师:画得像真人一样。请写到黑板上去。还有谁想说的?来。
生:从“血肉、血液”可以看出逼真,只有真人才会有“血液和血肉”,所以说从“血肉血液”中可以表现出图画很逼真。
师:明明是一幅画,却让作者感受到是真的血液在流动。好,请你写到黑板上去写。
生:我是从“柔和”和“明亮”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出作者把这幅画画得很逼真,而且可以看出蒙娜丽莎的神态。
生:描写了眼神的柔和、明亮。
师:说得真好!你把“柔和”与“明亮”写到黑板上。那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吧,好不好?一起来。
(师生齐读:“她的脸颊放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在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色。”)123456789
师:你们看到了吗?嘴唇看来不像是——
生:涂抹的色彩
师:“不是……而是……”这个句式用得很好,我们把它做上小记号。
师:你看,这么多好词语,让我们感受到,蒙娜丽莎像真人一样地走近我们。我们还能从哪里读出她的真,她的神秘呢?刚刚这位女孩你说是第六段是吗?
生:我是从第六段的“她微笑着”这里看出她的真。“她的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几分矜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这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的?
点评:仍然引导学生关注词语。
生:我是从“舒畅温柔,略含哀伤,十分亲切,几分矜持,耐人寻味和难以捉摸”可以看出蒙娜丽莎她的微笑从不同的角度静静去看的时候,蒙娜丽莎的微笑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可以看出蒙娜丽莎的神秘感。
师:果然是高手,她找到了一大串四字词语,听出来了吗?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我请她把这些词语都写在黑板上,从右边竖的下来,让我们好好再体会。同样也找到这些词语的举举手。(学生举手)
(以下是学生写到黑板上的词语)
泛着红光          微抿的双唇                 大方、端庄
轻松地垂落        微挑的嘴角                 格外明亮动人
柔和明亮          恬静、淡雅的微笑           清晰细腻
不像是……而是    舒畅温柔   略含哀伤        富有生命的活力
血液真的在流动    十分亲切   几分矜持        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耐人寻味  难以捉摸         向远方蜿蜒隐去
转瞬即逝
点评:轻松愉悦间,孩子们把5、6、7三个自然段的重点词语——其实也是全文的重点词语提取了出来。这首先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是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但在提取词语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反复品味。
还是要重复我前面的意思:教学的出发点不同,走过的路径不一,学生的感受和收获也就各异:如果是从“读了这三段,你都读懂了什么”出发教学,虽然最后同样理解了课文,但孩子们可能意识不到语言的存在,感受不到语言的力量,他们固然记住了蒙娜丽莎的神秘、蒙娜丽莎的美、蒙娜丽莎的栩栩如生,但他们可能记不住——甚至会完全忽略描述蒙娜丽莎的那些词语,如此一来,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就有可能淹没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里了。
而从寻找词语出发的教学,孩子们是以词语为钥匙,打开了蒙娜丽莎的神秘世界;是以词语为路标一路走来,领略了蒙娜丽莎的神秘风景。是词语,还是词语,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继而充分感受到了蒙娜丽莎的美!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这也才是真正的语言训练!师:都很棒!这组词语都在写蒙娜丽莎神秘的——生:微笑。123456789
师:她的微笑太耐人寻味了,难以琢磨。有时让人觉得——生:舒畅温柔。
    师:有时让人觉得——生:略含哀伤。
    师: 有时让人觉得——生:十分亲切。
    师:有时又让人觉得——生:几分矜持。
    师:富有变化。我们再读出词语的变化。有时让人觉得——生:舒畅温柔。
师:是什么感觉?舒畅温柔是什么感觉?带着你的心灵体会来读。
师:有时让人觉得——生:略含哀伤。
    师: 有时让人觉得——生:十分亲切。
    师: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生:矜持。
师:这就是梦娜丽莎耐人寻味、难以捉摸的微笑。
师:老师这儿有一段小小的文字,你读了这一段以后,可能对蒙娜丽莎的微笑会有更深的体会,来,自己快速地读一读。
(多媒体呈现短文——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神秘莫测的内心世界。)
师: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来,告诉大家。
生:我读到“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
师:这里用“时而”带出了对微笑的不同描写,我们把这一组词语好好地读一读。
点评:依然强调词语。
师生齐读: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
师:这真是神秘莫测。还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来,请这个女孩儿。
生:我从这里读懂了,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人的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师:这也是达芬奇的神秘所在。还是回到我们课文的第六段,除了刚刚找到的那些词语,你还能找到哪些词语体会出蒙娜丽莎的神秘?来,你说。
生:从“梦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这两个词语当中,体会出达芬奇把蒙娜丽莎画得很细致,很巧妙,好像有话跟你在说。
师:说得真形象。前面是作者看到的,后面是作者想到的。两个“微”不一样,作者写得多传神啊。请你把“微抿”、“微挑”、“好像”这三个词语,也写在黑板上。
师:还有吗?再找找看。
生:“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我从这里看出,达芬奇把蒙娜丽莎的这些部位描写得时隐时现,从不同角度看出了不同的样子。
师:就请你把这两个词写到黑板上。
生:我从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这个词语上,看出了达芬奇的精湛技术。
师:真好,转瞬即逝。来,我们连起来把第六段来读一读。老师读前面描写肖像的具体部位,你们接着往后读,来!
师:“蒙娜丽莎那微抿的”——生:“双唇”。
师:“微挑的”——生:“嘴角”。
师:“好像有话”——生:“要对我说”。123456789
师:“在那极富个性的”——生:“嘴角和眼神里”。
师:“悄然流露出”——生:“恬静淡雅的微笑”。
师:“她的微笑有时让人觉得?”—— 生:“舒畅温柔”。
    师:“有时让人觉得”——生:“略含哀伤”。
    师: “有时让人觉得”——生:“十分亲切”。
    师:“有时又让人觉得”——生:“几分矜持”。
师:“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
生:“耐人寻味,难以捉摸。”
师:就是达芬奇凭着他神奇的想象力,他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
生: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立永恒的美的象征。
师:同学们,我们运用学过的方法找到了很多的好词语,第七段同样也有,谁愿意一个人上来把那些好词写在黑板的最右边?其他同学,轻轻地再把第七段有滋有味地读一读。(生读第七段)
师:第七段写的是什么?我们来读一读。
师:“蒙娜丽莎的身姿和交搭的双臂使她”——生:“显得大方端庄”。
师:“她的双手好像”——生:“沐浴在阳光里”。
师:“格外”——生:“明亮动人”。
师:“她的右手”——生:“刻画的极其清晰细腻”。
师:“富有生命的”——生:“活力”。
师:“她那朴素的衣服”——生:“更加富有生命力”。
师:“身后的背景”——生:“更加唤起了神秘感”。
师生齐读:“山峦、石桥、流水、树丛、小径朦胧中向远方蜿蜒隐去。”
师:“在深远而空旷的背景里”——生:“蒙娜丽莎更加美丽动人”。
师:把课本静静地放在台子上。看一看,王老师为什么要请同学把好词写在黑板上?因为,这些词语真的很美妙,透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到文章的秘妙。
(指读词语串联课文内容)
师:“她的脸颊”——生:“泛着红光”。
师:她的“一头黑发”——生:轻松地垂落。
师: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的,走近我们。
师:看到她的颈项,你会怀疑——生:“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师:“她的嘴唇不像是”——生:“涂抹的色彩”。
师:“而是”——生:“真的血肉。”
师:“她的眼神是那样的”——生:“柔和、明亮”。
师:“蒙娜丽莎那微抿的”——生:“双唇”。
师:“微挑的”——生:“嘴角”。
师生齐读:“好像有话要对你说。”
师: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你觉得——生:舒畅温柔。
    师:有时让你觉得——生:略含哀伤。
    师: 有时让你觉得——生:十分亲切。
    师:有时又让你觉得有——生:几分矜持。
师:那微笑是真的——生:耐人寻味,难以捉摸。
师:她的身姿显得——生:那样的大方端庄。
师:她的右手极其清晰细腻,富有——生:生命的活力。
师:而背景充满了幻觉般的神秘感。向远处蜿蜒隐去。空旷而深远的背景中,蒙娜丽莎显得——生:更加美丽动人。
师:你们想看看她吗?(课件展现油画)看,她就是达芬奇笔下,永远面带微笑的“蒙娜丽莎”。读——
(生借助图右边的提示,复述第5、6、7自然段,师生齐读。)
师:你想不想和作者一起好好去欣赏欣赏《蒙娜丽莎》?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老师希望大家在看的时候啊,也能在心里用上那些好的词语,甚至更多的词语去形容、去赞美她,好吗?
(多媒体播放油画,从远到近,从上到下,局部大特写……乐声优雅,学生静静欣赏,课堂里气氛安详。)123456789
师:蒙娜丽莎那转瞬即逝的微笑,却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作者就是这样来赞叹的,请大家轻轻地来读——
(课件呈现课文结尾)
“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
我虽然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几分钟,
她却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师:这是作者发出的感慨,我们读了作者写的文字了,也看了王老师带给大家的《蒙娜丽莎》了,有什么感受呢?拿起笔写下来。你可以学习作者的方式,用“虽然……却……所以……”的句式,也可以不照作者自己的句式,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写几句看了蒙娜丽莎的感受,好不好?就写自己最想表达的一两句话,开始。
(学生安静地写)
师:我非常想听听大家的感受,勇敢地举起你的手,像作者一样,把你对蒙娜丽莎的那种喜爱那种感受,用你的美丽的声音传递给我们。好不好?来,大家注意听,会倾听的同学是最聪明的孩子。
生: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和泛着红光的脸颊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的双手和嘴唇刻画得极其细腻,仿佛是真人呈现在我的眼前。
师:他是用自己的方式写的,是不是啊?真好,给他掌声。尤其,他突出了一个“神秘的微笑和泛着红光的脸颊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把他印象最深的东西写清楚了。
生:蒙娜丽莎那神奇的微笑她身后的背景,带给了人无穷无尽的幻想。蒙娜丽莎是那样光彩夺目,给有幸看到她的人带来了深刻的印象。达芬奇以其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这幅名画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师:非常的流畅,真好。
生:蒙娜丽莎富有耐人寻味、难以捉摸的神秘的微笑。虽然蒙娜丽莎只是一幅油画,却给人表达出来一种奇特的活力与生命力,所以,蒙娜丽莎是全人类宝库中极其耀眼的一颗明珠。
师:是啊,虽然只是一幅油画,但是透出了奇特的活力和生命力。
生:蒙娜丽莎是一件无价之宝,她是肖像画当中的一颗明珠,是千年不遇的,蒙娜丽莎显得那样端庄、大方,又是那样的充满着神秘感,我永远忘不了她的美,忘不了他的神秘的微笑。
师:千年奇遇,真不错。而且他是用自己的话,写出了自己的心。用我手,写我心,真好。
点评: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课后啊,我们再把自己的感受好好地交流,相信今天这堂课肯定会打开你的某一扇窗,让你更想去了解,我们还不是很了解的人——达芬奇,这位旷世奇才!
(课件出示介绍达芬奇的一段文字)
师:你还可以去看看卢浮宫(课件出示介绍文字、图片),那儿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而最有名的镇宫三宝就是《维纳斯》、《蒙娜丽莎》、《胜利女神》。这就是卢浮宫门前的金字塔建筑,我们要感谢那些创造艺术的人,还要感谢用文字来传播艺术的人,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了同学们,下课吧。
点评:最后,我要特别说一下这节公开课的课时问题——一篇将近一千字的散文,王老师没有拖堂,没有两堂课合上、一气上八九十分钟(这都是时下公开课的普遍做法),不多不少,就用了四十分钟完成教学,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戛然而止,恰到好处。这是完全符合课时规定的一节课,是符合儿童学习心理的一节课,是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的一节课,是朴实平实扎实的一节课,是高效低耗的一节课!123456789
在公开课日趋走向表演化、走向贵族化、走向繁琐化、走向形式化的当下,我们真诚地呼唤这样散发着家常气息、回归原生态的公开课,因为,它更加接近草根教师真实的教育生活——犹如旅途边飘散着袅袅炊烟的农舍,虽然泥墙草顶简朴之极,但却令人向往,因为它让我们每个人想到了自己的家园,想到了家园里那些寻常的幸福的生活。

总  评
王雷英,著名特级教师,著名校长,全国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鼎鼎大名,早就如雷贯耳,然而有幸观摩其课堂教学,却是在半年前才有的事情——《蒙娜丽莎》是我听的王老师的第一课。
虽然时光已过半年,虽然之后又欣赏了若干精彩的令我难忘甚或激动的公开课,但王老师那节课的情形却依旧历历如在目前——
课堂里弥漫着安详平和的气息,师生对话亲切柔和,抓住一字一词细细咀嚼,朗读声也是高低适宜——有时候就是孩子们跟着老师轻轻地轻轻地朗读,一个个可爱的小脑袋,随着朗读的节奏轻轻地轻轻地摇晃着……
坐在台下,我几乎与孩子们一起沉醉其中。
因为工作原因,我一年到头听的大多是公开课,而且是名师的公开课——这些公开课,精致、大气、丰富、繁华、深刻……犹如满汉全席,的确营养丰富,的确满口余香,但吃多了,亦有腻口之感。此时置身王老师的课堂,犹如忽然面对一盘清新的黄瓜,带着晶莹露珠,顶着淡黄小花,爽口,清脆……
此时,著名作家孙犁的一段文字从记忆深处浮上了脑海:
“身处人海之中,心想山林之美,我读着贾平凹的散文,就像离开了大都市,又从容漫步在山野乡村的小道上了。在这种小道上,我闭上眼睛走,也不会遇到什么危险的。吹来的风,是清新的,阳光是和暖的,仰头彩云浮动,俯视芳草成茵……”
听王老师的课,就是这么一种感觉!
四十分钟,课上完了,激动之余,我走上讲台,即兴做了一番评课。有热心的老师把我当时的评课整理出来,我略作润色,抄录如下,权作总评——
今天听了三节课。我们两位年轻老师的课,我的感觉,就像走到了初春的田野里,我们嗅到了新鲜的青草的气息;又像初挂枝头的苹果,闪烁着稚嫩生命的光泽,但也有一点点青涩。今天下午王校长的课,我们仿佛看到的是一个红扑扑的苹果,就像她的脸一样透着芬芳,透着成熟,透着生命的圆润。(听众大笑)
我是第一次听王老师的课,两个字可以概括我的感受:舒服!继续追问,还是两个字:舒服!
为什么这样说呢?听王老师这样一个层次的特级教师的课,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应该像奥运会开幕式一样,像开国大典一样,隆重、热烈、盛大、辉煌。因为这一层次的特级教师的课,通常都是这个样子的,听课者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你的情绪要大起大落,要激qing澎湃,或者要激动万分,或者要想破脑袋跟着执教者深挖微言大义。但今天王老师的课,非常的平实,非常的优雅,孩子们在一种安静的氛围里感受白纸黑字带给他的纯美,带给他的感染,带给他的感动。
我们先来看看王老师的读。
老师读的功力不仅体现在自己的朗读功夫上,更应该体现在对孩子的指导上。王老师读得好是没的讲的,但她对孩子的指导更有艺术。“同学们轻轻地读,轻轻地读……”究竟该怎么轻轻地读,她没说,在引读的时候,她读上半句,孩子们接下半句,在上半句的引读中,她的声音或者柔柔的轻轻的,或者是缓缓的低沉的,孩子就自然而然地跟着柔柔的轻轻的,缓缓的低沉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是无言之教。123456789
第二点,王校长的散文教学,善于“以词串文”。小说教学要抓人物,抓人物性格;散文教学要抓“神”——就是让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那个“神”。散文的“神”,就是散文的文眼所在。散文教学,就是要抓取文眼。文眼怎么抓?王老师采取了抓重点词语的方法——整节课都是以重点词语为路标走完全程。我认为,一个老师驾御散文教学的功夫就体现在抓重点词语上。你引领孩子把重点词语抓住了,也就意味着让孩子们抓住了散文的整个世界。
今天,这么一篇对孩子而言比较长的文章,上课之前我看了一遍,心想,这么长的文章,一个课时,该怎么教?王校长处理得非常简洁,有大将风范,不拘小节:把前面“排队”、“等待”等段落分行排列,转化为诗行,大家看着纽约大都会的图片,对应着一行行诗,轻声地读出来。读完了,她就放掉不管了(事实上也不用管,内容很清浅,孩子们基本上可以一目了然)。削枝减叶,突出主干,引领孩子们把三个核心段落的关键词语拎出来,文章的魂也就出来了。
但仅仅是把词语拎出来,板书在黑板上就够了吗?词语好比水中的鱼儿,捞上来以后你如果不管了,它就变成了鱼干。我们的目的不是把它变成鱼干,我们必须让它回到水中活起来,捉鱼放鱼的过程就是在文字里出出入入的过程,就是反复咀嚼品味的过程。你看,王老师的处理多么巧妙:前半部分把词语找出来品读,后半部分就和孩子们一起把词语还原到文章的水里去,这些临时捞到岸上的词语之鱼又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园,又摇头摆尾有了生命的活力。这是孩子们亲手把它们放回去的,它带着孩子的感悟,带着孩子的想象,带着孩子的情感,重新回到水里,“此鱼已经非彼鱼”了。
这种词语教学方法很简单,便于操作,但非常实用。过去我们常说,一节语文课下来,不知道孩子学了些什么——语文“教什么”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一线老师,王老师的“以词串文”教学法,给了我们全新的启示:语文教学就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以词语为路标,穿行在语言文字的园林里,领略语言文字的风景。我们看一些公开课,精彩热闹,激动人心,但几天过后,静心想想,除了一点所谓的人文教育,从语文的角度,孩子好像什么也没得到!王老师这节课,孩子确有所得,实有所得,为什么最后孩子写得那么好?原来他们把刚才提炼出来的词语全部都活学活用了。
我再说第三点王老师处理得特别好的地方。
这是一篇描述一幅名画的课文,这类课文有什么特点呢?它是一种二度创作。什么叫二度创作啊?一度创作是《蒙娜丽莎》这幅画——达芬奇把生活中的蒙娜丽莎创作成一幅画,这是一度创作;作者描写这幅画的文章《蒙娜丽莎之约》,是二度创作;老师来执教这篇散文,这个课堂就是三度创作。
三度创作,切入点定位在哪里?这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有些老师教这类二度创作性质的课文,一不小心,就奔着一度创作说话去了:这篇文章怎么描写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写得像不像?写得哪几点像?究竟怎么写得像?写出了《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哪些特点?“蒙娜丽莎的微笑”究竟如何神秘?等等等等。如此一来,你的目标就定位在了理解一度创作——也就是那幅画上,文章反倒成了你和学生去欣赏这幅画的桥梁。我就曾听老师这样上过:一节课都围绕《蒙娜丽莎》的油画课件来展开,结果文章的魅力在逼真的油画面前被大大削弱,这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其实在语文课上,我们完全可以淡化一度创作,我们甚至可以不直接呈现这幅画,我们就欣赏这个文本,我们要欣赏的是文本中语言的排比之美,生动形象之美,优雅婉约之美,诗意盎然之美。王老师处理得非常巧妙,到最后才呈现蒙娜丽莎的巨幅画像,用大特写的方式,从远景到近景,从上到下,让孩子们在优雅的音乐声中欣赏这幅画。123456789
感觉美中不足的是,这个环节只有音乐与画面,却完全没有了文字。如果在呈现蒙娜丽莎画像的时候,能在屏幕下方,把课文相应的文字作为字幕,吻合着画面,滚动呈现出来,这个样子的话,可以进一步强化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从而保证了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都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123456789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080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