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目录|北师大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教案(一)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1-1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战争”为题材选取了《十五从军征》《夜莺之歌》《雨来没有死》《狼牙山五壮士》《螳螂捕蝉》,这五篇文章反映的主题既有揭露战争的残酷的,又有歌颂战争中人民的勇敢、爱国的。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在了解事件的基础上,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会和理解。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材料。
教学重点    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课时安排
                       《十五从军征》…………………2课时
                       《夜莺之歌》……………………2课时
                       《雨来没有死》…………………2课时
                       《狼牙山五壮士》………………1课时
                       《螳螂捕蝉》……………………1课时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乡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故土上,绝望的望着东方……这首诗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教学目标: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及背诵、默写
教学构思:
    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分组读,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的含义和思想感情。123456789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交流资料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汉乐府诗歌。
    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
    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
    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三、讨论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
    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四、学生小结
    五、推荐阅读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
    王翰——凉州词
作业设计
    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 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出塞》这首诗的含义和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23456789
    1、教师激qing: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
    1、师: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
    2、演示课件,结束授课。
    七、比较探究:123456789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这两首诗歌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来写战争的?(板书)
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
    2、搜集关于反映战争的诗词
板书设计:
出塞
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课后反思:

夜莺之歌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游击队员称作“夜莺”的孩子,把一股德寇引进游击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表现了前苏联儿童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向“小认莺”学习的思想感情。概括段落大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归纳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段落大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归纳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向“小认莺”学习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采用“寻找歌声”“分析歌声”“探究歌声”的方法一步一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对小夜莺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多种形式读课文,划出关键的词句,来分析小夜莺的形象,感受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夜莺鸣叫的灵音带,请同学们听音乐。这就是夜莺的鸣叫声,它如高山流水,又似鼓乐叮咚。可是这婉转动听的鸟叫声,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夜莺之歌》这篇课文中,那动听的夜莺的叫声是由谁出的,他在传送什么信息?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听边思考。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小夜莺”为什么坐在河边吹哨子?
    2、他是怎样给敌人“带路”并向游击队报告情况的?
    3、自学方法:
    (1)读课文
    (2)画词语,找句子
    (3)说理解,谈体会
    从下面的课文可以知道,孩子不管是坐在河边吹哨子不是带路时吹哨子,都是用来麻痹敌人,同时又是为埋伏在附近的游击队报告情况的。
    4、读句子,想想句子的含义
    (1)怎么就会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一个!这是孩子故意打岔,把自己当作夜莺,避开敌人总是的实质弄了这位德国军官,表现了孩子的机智和勇敢。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刚刚开火,村子就着了火,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4)、概括段意:“小夜莺”给德国兵带路,把敌人引到了游击队的伏圈。
    三、学习第二段123456789
    1、默读思考:小夜莺是怎样给敌人带路,并向右游击队报告情况的?
    2、说理解,谈体会
    机智勇敢的小夜莺一边给敌人带路,一边吹着口哨。他用不同鸟叫声向游击队报告敌人有多少人,有多少机枪。使游击队有准备地全部歼灭敌人。
    3、概括段意:“小夜莺”给敌带路,巧送情报,游击队积极备战,全歼了敌人,战斗取得了胜利。
    四、学习第三段
    这段写是什么?“小夜莺”又坐在河边吹起口哨,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五、概括全文中心思想。表现了“小夜莺”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作业设计
    1、感情朗读课文。
    2、搜集关于反映战争中小英雄的故事。
板书设计:
夜莺之歌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概括段落大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激发向“小认莺”学习的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课文为什么要以“夜莺之歌”为题?
    课文主要内容中的主要线索是紧紧围绕“小夜莺”展开的,表达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小夜莺”这个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憎恨敌人的孩子。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描写描写小夜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外貌——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将一个机灵、略带顽皮的小夜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生爱意。同时为下文诱敌成功做铺垫;绿色衣服也为引敌人入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伏笔)
    语言——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既避开了敌人的盘问,又为下问用鸟叫报信而不引起德寇的怀疑埋下了伏笔,显示出机智和勇敢来)
    动作——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一甩一甩、拾、踢三个动词既传神地写出了孩子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也传达出作者对小夜莺的喜爱)
    明确: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3、找出文中景物描写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第(1)段景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揭示了夜莺诱敌的原因,承前启后,帮助情节发展.
    第(21)段景物描写——山高要密,是适合伏击敌人的好战场.帮助情节发展
    4、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文章前后照应、首尾相连,一方面使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另一方面也更加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四、学生小结
    学过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及景物描写的作用上来谈一谈)
作业设计
    1、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123456789
    2、写出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机智、勇敢
            夜莺之歌      活泼、灵巧 小英雄
                             热爱祖国
课后反思:

雨来没有死
教材分析
    这是一片一些人为主的阅读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训练学生速读文章,并在短时间内能够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学习对景色、环境的优美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学习反复的修辞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勿忘国耻;激起学生对小雨来为代表的英雄们的热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训练概括能力;学习景物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景物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教学构思:    这篇课文虽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故事性强,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结构的特点,以学生自学为主,引导学生部分快速阅读,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给每部分加小标题,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学习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学生学习过程:
    一、默读课文。
    为什么说雨来是个小英雄?请大家默读课文。
    二、检查初步默读课文的效果。
    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
    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指导看抗日根据地地图。)雨来的爸爸是干什么的?当时在芦花村发生了什么事?雨来有什么英雄事迹?
    三、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泥鳅(qiū)——你们看见过泥鳅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泥鳅是一种身上很光滑的鱼,灰黑色的。)
    门槛——什么叫门槛?(旧式的房子都有门槛,就是门下的一根横木。)
    晌(shǎnɡ)午——注意“晌”的读音。什么叫晌午?你们查过字典吗?(晌午就是中午。)
    枪栓(shuān)——枪的哪一部分叫枪栓?注意“栓”的读音。(枪栓就是推子弹进膛的机件。)
    劫难——“劫”字怎么样讲?劫难是什么意思?(“劫”是抢劫,抢夺。劫难是遭受灾难的意思。)
    趔趄(liè qiè)——什么叫“趔趄”?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趔趄”就是身子歪歪斜斜的,脚步不稳的样子。)
    漩涡(xuánwō)——注意“漩”字的读音。你们在哪里看见过有漩涡?(“漩涡”就是水流时产生的螺旋形,在江、河里看到有漩涡。)123456789
    嘟(dū)嘟囔(nānɡ)囔——注意“囔”字,不要读成lāng,“嘟嘟囔囔”是什么意思?(“嘟嘟囔囔”就是心里不高兴,有气,嘟起嘴,叽叽咕咕自言自语地说。)还有哪些是表示声音的词?(“唔里哇啦”。)(“吧嗒吧嗒”。)(“哐啷”。)
    四、巩固字词。(用生字卡片抽读。)
    五、深入阅读课文第一至四段,理解主要内容。
    (一)默读第一段。
    提问: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
    读读芦花村的景色。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然后逐句地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再连起来读,比比怎样写好,同时体会芦花村景色的优美。
    雨来的游泳本领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
    (让学生回答雨来的几种游泳方式。)
    指导朗读:“往河沿跑!往河沿跑!”
    应该怎样读?为什么?再读这一段的第五小节。
    讨论这段的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开头写芦花村的景色,着重写雨来游泳的本领高。小标题:“雨来游泳本领高”。)
    (二)默读第二段。
    提问:
    夜校的学习条件怎样?雨来在夜校里受到什么教育?指导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段意: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小标题:“雨来上夜校。”)
    (三)默读第三段。提问:这段主要说了几层意思?
    (两层意思:第一层从“有一天”至“只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主要写鬼子开始扫荡了;第二层从“第二天”至这段结束,主要写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
    指导朗读第二层。
    重点朗读:“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小标题:“雨来掩护李大叔”。)
    (四)重点默读第四段。
    讨论: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
    板书:哄骗利诱威胁毒打
    课文中哪些词句把鬼子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时的丑态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板书:露出满口金牙……鬼脸糖金戒指抽出刀……劈扭拉打揪拧撞
    哪些词句可以体现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坚强不屈?
    板书:“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没看见!”123456789
    提问: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能表现得这样勇敢顽强?
    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齐读第四段后,概括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小标题:“雨来坚强不屈”。)
    总结以上四段的小标题。
作业设计:
    读课文,说说雨来怎样掩护交通员李大叔,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怎样坚强不屈。
板书设计:
雨来没有死
鬼子                         雨来
                    露出满口金牙……鬼脸(哄骗)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糖金戒指            (利诱)  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
                    抽出刀……劈        (威胁)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扭拉打揪拧撞        (毒打)  “没看见!”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写作方法。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复习。
    (一)用生字卡片复习生字新词(读音、解词)。
    (二)说说雨来怎样掩护李大叔,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怎样坚强不屈。
    二、深入阅读课文第五至第六段,理解主要内容。
    指名读第五段。提问:这段主要写了什么?(芦花村的人们对雨来的死的惋惜和悲痛。)
    课文是怎样来写的?(先写了景色,以景抒情;接着写了芦花村的老人和孩子们对雨来的赞叹。)
指导朗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照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有志不在年高。”
    (读出老人赞叹、惋惜、悲痛的口气。)齐读第五段。小标题:“雨来死得可惜。”
    阅读第六段:
    提出阅读要求:
    (一)这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雨来不仅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二)雨来没有死的原因一节,为什么放在最后?
    (三)概括段意,并加小标题。学生阅读后,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段意:雨来靠游泳脱险。)123456789
    (小标题:“雨来没有死!”)
    三、自由阅读全文.
    要求:(一)找出文章的重点段。(第四段)(二)分析围绕中心写一、二、三、五、六段的作用。
(第一段写雨来本领高,所以后来能英勇脱险,机智对敌;第二段写雨来上夜校,懂得热爱祖国的道理,所以能坚持对敌斗争;第三段写雨来掩护李大叔,因为雨来热爱祖国,所以能爱护革命干部;第五段写老乡们哀悼雨来,是从一个侧面表现雨来是个小英雄;第六段写雨来没有死,是他机智勇敢的结果。课文的中心思想是借雨来机智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故事,讲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课文的一、二、三、五、六段虽不是重点,但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章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句子优美,词语丰富,笔法生动,文章题材的取舍和安排,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等。)
    四、练习简要复述:    雨来是个十二岁的小孩,为什么说他是个小英雄呢?请大家简要地来讲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
    时间: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天。
    地点:晋察冀边区北部的芦花村(指地图);
    人物:雨来。
    事情的开始、发展:课文第三段内容。
    高潮:课文第四段内容。
    结局:课文第五、六段内容。要求大家简要复述,抓住重点内容,其余简略复述。
    指导重点段落的复述:回忆一下,第四段是怎么写的。出示第四段的板书内容。放映有关这段内容的幻灯,让学生观察幻灯内容。
    各人轻声练习复述。指名上台复述。大家评议。
作业设计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少年英雄的故事层出不穷,你知道哪些少年英雄的故事呢?请简要写出他们的事迹。
板书设计:
雨来没有死
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但雨来并没有死。
课后反思:

123456789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899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