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的最后一天》读后感]《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1-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写作方法的妙处。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课文中师生难舍难分的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使学生受到爱的教育,懂得珍惜人与人之间温暖、浓厚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体会文中难分难舍的师生情。
教学难点:学心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学生特征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己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初步具备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而且他们也面临着在学校的最后一天的到来,这样的生活经验能让他们感同身受,谈起体会来更有真情实感,也就能扣住文章的情感脉搏,所以对文章的内涵的理解,对文章的补白也会准确、生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在学校的最后一天》这篇文章叙述的是谁在学校的最后一天吗?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铃声?结合每次提到铃声时对师生的描写,体会文中蕴含一种怎么样的情感?边读边批注,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汇报文中几次提到铃声
三、品味课文:
(一)、第一次铃声
1.指名读,谈体会。
2.理解“待一会儿”的意思
3.指导读
(二)、第二次铃声
过渡:就在我用心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不得不再次提起铃声。
1.指名读,谈体会。
2.重点理解师生的动作和语言,体会文中情感。(预想)
① 孩子们,铃声一响,你们就要走了。我呢,不再教书,要搬到另一个城市去,所以咱们再也不能见面了。
② “中学的老师要严格得多,你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我对你们说的都是心里话,记住我的话吧!”
③ “马尼利,这是我没收的你的陀螺;你的瑞士邮票,达尼埃里;奇奥蒂尼,你爸爸每天揪你耳朵,这都是因为我,我很抱歉。”
(引导学生体会:老师说这些话时的不舍和对学生的嘱托)
④ “再吹一次吧,斯巴多尼。”
⑤ “那就吹吧,我们一起吹。”
⑥······
(引导学生体会:学生说这些话时对老师的不舍)
1.通过创设情境读、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读书。
2.引导学生读对家长描写的语句,体会其作用。适时介绍什么是侧面烘托及作用。
(三)、第三次铃声
过渡:家长的尊敬,师生间的浓情,是那样的依依不舍,可正在这时铃声响了。铃声从院子里传来,穿过走廊,闯进每个教室。
1.这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为什么这样写铃声?
2.分手在即,孩子们满腔的情感瞬间迸发,化成他们最直白的动作······(师引读)
3.  谈体会,创设情境读。
4.  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可能还怎么做?你想对老师和孩子们说些什么?
(四)、最后三个自然段
1.过渡:是啊,到时候啦,孩子们,咱们得走了。过了一会,只剩下我一个人,这时······12
2.(引导学生体会老师的感受、心情)
四、课堂总结: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老师和同学们还是分别了,但在分别的最后一天、一堂课、一分钟、一秒钟,沉淀是份浓浓的情感,这份情感永远记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他们共同渡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板书设计:在学校里的最后一天
 爱、不舍  尊敬
学生————老师  ————  家长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878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