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足迹活动|活动板块一——成长足迹之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0-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活动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⑵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⑶通过引导学生分类筛选评语、给相片加小标题、个性化作文,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

    ⑷承前启后,为下阶段的活动做好铺垫。

    ⒉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回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母校、老师和同学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活动难点

    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用心感受老师的辛勤耕耘,在浓浓的师恩中找寻成长的足迹

活动准备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7课时

第一、二课时

(学习“阅读材料”)

 

⒈难忘的启蒙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⒉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品质和习惯。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

教学重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教学流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课题

    有人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同学们,从幼儿园到现在,有很多老师教过你们,这些老师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他们给了你们哪些支持、鼓励和帮助呢?

    你们也写过“我的老师“之类的作文,写得好不好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沙健孙写的《难忘的启蒙》一课比较一下,看看你写的文章有没有课文写得那么生动,那么有真情实感。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⒈阅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⑴“启蒙“是什么意思?

    ⑵文章重点回忆了年哪几件事?通过这几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的什么精神?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⑶“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受到了哪些教育?

    ⑷划分文章结构,并指出哪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

    ⒉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明确。

    ⑴“启蒙”指开发蒙昧,使初学者得到最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⑵文章重点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教学作风,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123456789

    ⑶如热爱自己的祖国,严格要求学生,写作要实事求是,学习要认真。

    ⑷课文要按照“我”对启蒙老师的感激和怀念——对启蒙老师的回忆——启蒙老师对“我”的影响这样的顺序写的,其中回忆部分的三件事是全文的重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

    ⑸体会“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这句话,明白在课文中“宽”指的是什么,“严”指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对作文、写字那样严格,而对日语课却那么宽容,从而进一步感悟到老师们怎样的教学态度?

    (“宽”指对日语科宽容,“严”指老师对作文、写字要求严格,从中可以进一步感悟到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

    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⒈章旨:《难忘的启蒙》这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通过点回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教学作风,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⒉出示魏巍的《我的老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四、畅谈老师,布置作业

    ⒈说说你对启蒙老师的印象。

    ⑴提出要求:选择让你印象最深的事例,说说这件事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⑵组织学生互评。

    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想到了哪位老师?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具体事例说事这个老师的美好品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⒈难忘的启蒙

  “骗人”的演讲——机智勇敢、爱国

严厉的批评——求真求实

宽容的日语课——民族气节

 

⒉老师领进门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⒉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学习。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教学重点

    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作者

    ⒈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⒉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能猜测一下作者身份吗?

      简介作者:当代作家刘绍棠。

    二、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⒈这位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回到家乡,见到了阔别四十年的老师,心情如何?他们的交谈中,大作家说的最多的一个词语是什么?123456789

    ⒉你能用激动、感谢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吗?

      出示:“……仍然像当年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的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⒊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门”。(指课题)谁来读读课题?

      同学们,这个“门”指的是什么门?

    ⒋田老师培养了一名大作家,咱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⒌田老师当年上课时到底用了什么绝招,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讲故事)

    ⒍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可以说是“天下一绝”,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学生自主交流)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⑴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同学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⑵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指导学生朗读、谈体会。

    ⒎田老师讲故事真是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成了作家。我深深感谢田老师,可他老人家却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⑴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⑵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又该如何理解呢?(略)

      这几种解释都正确,如果要你选择一种最恰当、最符合他老人家心意的理解,应该是哪一种?

      学生齐读: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⒏出示:指名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⑵“插柳之恩,终身难忘”又如何理解?

    ⑶请你加上“因为……所以……”把上面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⑷学生齐读这两句话。

    三、归纳总结,体会写法

    ⒈总结:文章通过具体事例的叙述,表达出对田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文章重点写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让孩子 “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在作者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让我们深深感到,启蒙老师对人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⒉章旨:《老师领进门》这篇回忆录通过回忆作者童年时代在启蒙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种子的事,表现了老师的才华横溢和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表达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⒊表达方法: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文章用深情的回忆、具体的事例说明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一个优秀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叙述生动,行文简洁,是本文的特色。123456789

    四、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名成名作家对老师的感激。那么,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谁呢?因为什么让你对他有如此深的印象?先打腹稿,然后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⒉老师领进门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引人入胜

 

⒊新来的王老师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把握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⒉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体会情感。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教学重点

    懂得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关爱。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六年的学习过程中,一定有许多老师帮助过你们。下面让我们学习《新来的王老师》,一起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关切之情。

    二、自读课文,交流感悟

    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⑵王老师提问蔡林的时候,蔡林为什么不回答?同学们为什么会哄堂大笑?

    ⑶王老师送给蔡林的“差生档案”中写的是什么?

    ⑷想象:蔡林看完这份“差生档案”之后,心里会怎样想?

    ⑸在你六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有不顺利的时候,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能引起你怎样的回忆?

    ⒉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明确:

    ⑴文章写了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

    ⑵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差生”,同学们也认为差生不能回答问题。

    ⑶这个“差生档案”中记载的是一个个名人小时候的缺点。

    ⑷学生想象,自由发言。

    三、归纳总结,交流体验

    ⒈归纳:蔡林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自己是“差生”,“没人提问我的”,“大家这么认为。我,我自己也承认”。所谓的“差生”首先是失去了自信心。针对蔡林的这种心态,王老师对症下药,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其实这个“差生档案”是一个个名人小时候的“缺点”,他们的成就今天已经人所共知,他们是用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自身的不足。这份“差生档案”激发了蔡林的信心,我们相信他在王老师的教育下一定会有大的进步。

    ⒉章旨:《新来的王老师》这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表现了老师教育学生善于对症下药,激励差生,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崇敬和感激之情。123456789

    ⒊在你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有哪些老师帮助过你?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事例,和同学们交流。

    ⒋总结: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小小的鼓励,往往能给人无穷的力量。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关心、帮助我们的老师吧,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他们。

    四、布置作业

    将课堂上交流的资料整理成文章。

    五、板书设计

⒊新来的王老师

“差生档案”——鼓励

 

⒋忘不了的笑声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领悟作者的写作切入点——通过笑声写出一个个同学的特点。

    ⒉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领悟作者的写作切入点。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同学间浓浓的情谊。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同学间浓浓的情谊。

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前几篇文章都是写老师的,这篇文章是写同学的。让我们看一看作者事通过什么来表现自己对同学的留恋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文章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明确:文章都写了“我”小队的队员,有余晓、鲁珊、方萍、陈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爱笑。

    ⒉除了写上面这几个人的笑声,文章还写了哪些笑声?

      明确:还写了野炊时候的笑声、春游时的笑声、智力竞赛得胜时的笑声、早会评比获奖时的笑声。

    三、合作探究,重点交流

    请同学们把疑难问题和还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合作研讨。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若有不同的意见,集中全班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问题参考:

      ①作者认为,这些笑声都是什么样的笑声?

      ②作者的写作视角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

      ①最后一段中表明:都是快乐的笑声、团结的笑声、充满理想的笑声。

      ②文章围绕:“小队的同学都爱笑,各人的笑声不一样”,写出了小队同学别具一格的笑声,通过笑声表现出同学的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同学之间的亲切情谊,写作角度别出心裁。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⒈这是一篇视角独特的文章,抓住了同学们的笑声表现同学的特点,表现了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情景。我们写作文也要选择合适的角度,抓住特点,表现某一主题。

    ⒉章旨:《忘不了的笑声》这篇描写同学的文章通过围绕“小队的同学都爱笑,各人的笑声不一样”,写出了小队同学别具一格的笑声,通过笑声表现出同学的特点,表达了同学之间的亲切情谊。123456789

    ⒉作业:

    ⑴把学习这节课的收获写在笔记本上。

    ⑵回忆六年生活中给印象最深的同学,并把他的特点写下来

 

 ⒌作文上的红双圈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把握文章主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⒉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体会情感。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

教学重点

    懂得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帮助。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新课

    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给了他特别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老师对学生又有哪些帮助。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⒈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⑵“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补平凡的经历?

    ⑶当“我”听说作文被贴在报告栏上时,“我”有什么表现?

    ⑷“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⒉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教师明确:

    ⑴文章写了因为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⑵贴在报告栏上——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发表在地区刊物上——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⑶“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

    ⑷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三、总结归纳,体会手法

    ⒈章旨:《作文上的红双圈》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因为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⒉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

    ⒊师:作文《补考》可以说是作者成长中的一块里程碑,而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则开启了她文学创作的大门。可见,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励。

    四、交流体验,布置作业

    ⒈文中讲述的故事在你身上发生过吗?请与同学交流类似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交流后,教师适当总结。

    ⒉让学生将交流的情况整理成文。123456789

 

 

第三、四课时

(写作:难忘小学生活)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回忆小学生活,写写自己难忘的老师和同学、难忘的校园生活、难忘的一节课或难忘的一次活动等。

      ⑵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抒发情感。

    ⒉过程与方法

      回忆,小组交流,用习作形式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打开心灵,说真话,诉真情,增进同学情,师生谊。

教学重点

    回忆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增进同学情,师生谊。

教学流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主题

    六年了我们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与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心动的情景,让我们一起分享那一个个印象最深的老师、同学,一件件难以忘怀的事吧。

    二、勾起回忆,引起共鸣

    ⒈想想在小学生活里,曾经发生过哪些让你难忘的人或事?可借助照片,小组互说。

    ⒉全班交流。

    ⒊根据交流,小组内完成下面的表格。

难忘的小学生活


类别

内容

难忘的理由

难忘的老师

 

 

难忘的同学

 

 

难忘的一节课

 

 

难忘的一次活动

 

 

难忘的运动会

 

 

难忘的文艺演出

 

 

难忘的……

 

 


 

    三、例举点拨,学生习作

    ⒈师以《我的启蒙老师》引导。

    ⑴解题:从题目上看,这片作文有什么特点?(写人的记叙文,“老师”前面有两个定语“我的”、“启蒙 ”不要随意漏掉一个定语。)123456789

    ⑵可以写哪些老师?

      凡是初学一门知识,使你得到基本的入门知识的人,就是启蒙老师。可写文化课的老师,也可写科技小制作的启蒙老师,唱歌跳舞的启蒙老师,体育运动的启蒙老师……

    ⑶在习作中我们都可以写些什么?怎样写?

      可以写记忆中启蒙老师那些最使自己感动的事,通过这些事情来说明是启蒙老师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诲,才将你领进门的。可以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刻画启蒙老师。

    ⒉出示范文,体会写法。(见附录)

    ⒊学生选题构思习作。

    四、交流评议,修改誊抄

第五课时

(活动课:畅谈成长足迹)

活动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和同学们一起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 

      ⑵表达要条理清晰,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⒉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回忆畅谈。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畅谈“我的成长故事”,学会感恩。

活动准备

    学生相关收集资料

活动过程

    一、导语激情

    成长的过程中,有鲜花,也有荆棘;有欢笑,也有眼泪。但无论酸甜苦辣,都将成为珍贵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重温那过去的岁月,唤起美好的回忆,畅谈自己成长的故事。。

    二、明确要求

    ⒈明确主题: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

    ⒉小组合作交流资料。

    ⒊推选代表集体畅谈。

    三、回忆畅谈

    ⒈小组代表畅谈,其他同学补充。同时,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⒉评议:从事例的条理性、表达的感情性等方面评议。

    四、总结评优

第六、七课时

(制作班级纪念册)

活动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以生活为本,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

      ⑵认识制作“班级纪念册”的意义,讨论“班级纪念册”的内容和形式,学习制作“班级纪念册”。

    ⒉过程与方法

      说写结合,小组合作。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养团队精神。

活动重点

    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

活动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准备纪念册资料。

活动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同意吗?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123456789

    二、选取范例,重点讲评

    ⒈你为什么用这张照片?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想一想,谁愿意说一说?

    ⒉讲评重点:有吴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板书: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要清楚。

    三、练习口述,全班交流

    ⒈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⒉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⒊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的较好?

    ⒋教师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介绍各自的特点。

    四、选题习作,、修改誊清

    ⒈选题:①介绍照片中的“我”;

            ②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照片中的“他”)。

    ⒉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⒊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⒋把小作文修改、誊清。

    五、合作讨论,制作相册

    ⒈师:六年的小学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把那些珍贵的回忆留住,那不仅是对过去日子的美好回忆,也将是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激励。许多年后,当一个个同学长大成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的时候,班级纪念册将永远连接着小学老师和同学的情谊。

    ⒉讨论纪念册内容

    ⑴小组讨论

    ⑵集中小组建议

    预设:如,“师恩难忘”“同学情深”“个性特点”“集体荣誉”“运动场上”“艺术天地”“美好祝愿(离别赠言)”“依依惜别”。班级纪念册是为了留下美好回忆,所以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书刊式的纸制班级纪念册,也可以是网页式的多媒体班级纪念册。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班级纪念册,都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努力做到图文并茂,有的还可以用实物。教师要鼓励有创意地制作“班级纪念册”。

    ⒊合作编辑

    ⑴选取制作负责人

    ⑵提名美编、资料收集人、文字编辑、审稿人等

    ⑶每个学生要做的:上交一张照片写上自己的特点(简明扼要)

    ⑷有特色的照片要配上说明和故事。

    六、完成作业

    课下继续完成 “班级纪念册” 的制作,并在班级展示。

123456789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839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