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课后反思]《月光曲》教学片断与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09-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课堂上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创新──《月光曲》教学片断与反思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金家漕小学 陈微娜
  我在一次新教师考核课上,我上了《月光曲》这一课,在《月光曲》中有一个情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我设计原因模糊的开放题来理解句子,进行创新教育。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回答”的多种原因,这是一道讨论题,当学生看完题目之舌,就开始七嘴八第三舌地讨论起来,而我也参与了进去,不出30秒;就已经人急不可待地想发言了,我假装没有看到,继续蜻蜓点水般地穿梭于学生之中。
  在参与讨论期间,我了解了大多数学生的看法:他们认为贝多芬没有回答是默认了,但也有一些学生的看法与大家不太一致,情况多种多样。于是,我就开始让学生自由发言,以下是学生们畅所欲言的片断实录:
  学生1:“我认为那是贝多芬默认了。”
  学生2:“我的意见与他一样。”
  学生3:“我想那是贝多芬谦虚。”
  学生4:“贝多芬怕被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学生5:“贝多芬酝酿《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学生6:“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学生7:“贝多芬认为遇上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听了学生们的这些话之后,我觉得结论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我的这些学生们个个充满信心的模样,通过讨论回答,他们掌握了新的知识,感受到了尊重,并学会了自尊、自信、合作、独立与坚韧等高贵的品质和精神,同时也训练了他们语言的逻辑性及思维的深刻性和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态度,我想,他们是一群具有健康学习心理的学生。
  上完这一堂课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源自这堂课的启发,心情十分欢畅,于是,我作了一次较为深刻的思考与总结。
  我在课上所设计的题目是一道讨论题,它的答案不是单纯的同意或者反对,不是简单的回答,而是要让同学们进行交流、对话,但我发现,整个解决过程其实也不等同于“讨论”这么简单,如果当同学们发表完毕统一一个标准的话,无疑是给学生一个“金箍圈”,使学生不敢创新。
  文学艺术的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具有一定的张力,鲁迅先生在论《红楼梦》曾指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学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切不可依恋灌输式教学的那种呆板的“简单划一”和“一锤定音”,板书的“唯我独用”,解词的“统一标准”,分段、中心思想的 “步调一致”等等,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个性张扬。教师要善于抓“模糊”点,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创新。
  这一堂课让我深深地感到,真正的学生是相互的,而不是简单的或者权威的由上而下主宰的,对于学习者而言,教师的作用不再那样至高而上,学习者不仅有机会说,而且共同决定着说的内容和形式。由于学生身心得到了彻底解放,他们的学习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参与。只有把思考与行动结合起来,才能提出真正重要的问题和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掌握一套死板的知识而不知知识是如何得来,不知如何应用,即使得到了完整的知识,也不算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应该既知道事物是什么样子,又知道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不仅拥有关于事物的真理,又拥有一套如何发现真理的真理。12345
  从此以后,我在课堂上多设计类似的讨论题,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积极创新教育。

 琴声荡漾美丽驻心田──《月光曲》教学片断与反思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总校) 周秋凤
【情景说明】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在反复阅读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索,居高临下地抓住全文的重点,体会了贝多芬弹曲、谱曲、热爱劳动人民、深入贫苦群众中间的人格精神。在教学中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在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者架设一座畅通的桥梁,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
【教学片段】
  师: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我看了半天,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呀,这《月光曲》在哪呢?
  生:课文第九自然段就是。
  师:那是写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没写《月光曲》呀!
  生:我觉得文章是通过写兄妹俩的联想来写贝多芬的曲子弹得很好的!
  师:那曲子的旋律、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这段读一读,并小组讨论,然后有条理地告诉老师。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老师的问题。)
  师:谁能说给老师听?
  生:我觉得(读)“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洒遍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的曲子一定很慢,而且很静。
  师:那就是曲子很慢,很舒缓,对吗?
  板书:
舒缓
  生: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看来这时的曲子是非常舒缓柔和的。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板书:
柔和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遍了银光。”
  师:谁接着说,后来呢?
  生:后来(读)“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这时的曲子应该逐渐增强,声音也高些,节奏也应该快些啦。
  生:我觉得除了节奏快,它的力度应该加强了。
  生: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谁来读呢?
  板书:
快速有力
  生:(读)“月亮越升越高,……朝着岸边涌来……”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我读得也快,还有刚才说这时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读得快,而且有劲。
  师:他不仅读得好,说得也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谁来把皮鞋匠看妹妹这一层读一读呢?看这时的曲子又是怎样的?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觉得这时的穷兄妹俩都已经完全被陶醉啦,这儿应该是高潮部分。
  生:我想这时的曲子一定更快,节奏感更强。
  师:节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绪也就激荡啦。
  板书:
高昂激荡
  师:好,那谁能从头到尾完整地说一说呢?
  生(自由说、指名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面对着兄妹俩,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舒缓的,接着曲子有了变化……
  师: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吗?让我们随着兄妹俩一起来欣赏一下。12345
  (放乐曲,生闭目欣赏。)
  师: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呢?
  生:听了曲子,我感觉在一个拥有清幽月光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来到海边,双眼紧闭,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忽然,海面失去了平静,海水变成了巨浪,在咆哮,在翻滚,不停地拍击着岸边坚硬的礁石……仿佛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海浪。
  生:音乐响起来,我仿佛置身在小湖边,一轮皎洁的明月慢慢升起来,把平静的小湖,湖边的蒲草、芦苇都镀上银光,异常美丽。忽然,只听一声水花溅落,一条金黄的鱼儿跃出水面,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接着又钻进了水中。接着第二条、第三条……一条条鱼儿跃起又落下,似乎正伴着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静的湖面变得热闹非凡……
  生:听了曲子,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勇敢的探险家在海面上拼搏。傍晚,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海面幽静而美丽,探险家坐在船舱欣赏着窗外美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快把船都掀起来啦,这时的探险家竭尽全力地摆动方向盘……勇敢者终究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
  师:贝多芬的琴声让我们也陶醉啦,皮鞋匠正是在这优美的琴声中看到了慢慢升起的月亮,看到了跌宕起伏的大海,我们能在朗读的时候感受大海的变化,并把这变化表现出来吗?
  (生自己练读。)
  师:好,谁愿意读?这有三层,你愿意读哪一层就读哪一层。
  (指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层读。)
  师:谁能把整个一段读给大家听呢?这次还要找个人和你比,看谁读得好!
  (两名学生比读。)
  师:你们认为他俩谁读得好?哪儿读得好?
  生:……
  师:他们俩读得都很好,各有特色,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
【教学反思】
  以上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十六课《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一个教学片段。在这一片段的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 “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总的来说,这段的教学有两个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这一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 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小鱼;有的说,看到了涨潮;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探险家……在这一“想”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12345
【教学点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是本节教学的主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等于让教师放弃引导。自主学习不等于完全自发、自流学习。恰当地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主动求知、发表个人感受的自由以及广泛的思维空间。

 体会联想──《月光曲》教学片段纪实与评析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 王月英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题目以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我最想知道《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
  生:我最想知道《月光曲》为什么取名叫《月光曲》而不叫别的。
  生:我最想知道《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评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一句“你最想知道什么”,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师:你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隐藏着呢。你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发现它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寻找“《月光曲》的曲调”。请认真读课文,画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生: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是“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请大家自由读这几句话,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会是怎样的。
  生:先慢后快。
  生:先低后高。
  师:理解得很好。老师出示几种曲调,请大家选择,并说出理由。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生:我选择a。因为最初是月亮升起,表明月光下一切都很幽静,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表明微云开始破坏幽静,这时音乐一定逐渐增强;接着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亲耳听听《月光曲》,看曲调同大家理解的是否一样。
  (评析:让学生集中全力解决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以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师: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大家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
  (学生练读;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学生背诵。)
  (评析: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12345
  师:在课文中,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生:皮鞋匠的联想。
  师: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产生了这样的联想,那么盲姑娘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呢?你自己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呢?
  生:盲姑娘面前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画面:皮鞋匠哥哥的手艺渐渐闻名天下,生意越来越红火,用赚来的钱为自己买了一架新钢琴。盲姑娘每天都刻苦练习,贝多芬也经常给予指导,最后她终于弹得一手好琴。她还和贝多芬共同举办了一场钢琴演奏会,场上掌声一阵高过一阵。
  生:盲姑娘好像看到了:为了给自己治眼病,贝多芬连续到各地演出,把挣来的钱送给她,并为她找了一家最好的眼科医院。最后,盲姑娘的眼睛复明了,盲姑娘、皮鞋匠、贝多芬激动得拥抱在一起。
  ……
  (评析: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742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