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案例分析_月光曲教学案例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09-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精彩回放:
一、整体感知,提纲契领。
上课伊始,肖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
1、是哪些原因使得贝多芬创作出了《月光曲》呢?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 小组内进行交流。(注意答案的全面性。)
汇报学习结果。
a、触景生情。
b、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和关心。
c、遇到了知音。
    [作为好胜心强的小学生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解决问题。一上课,肖老师用一个能够贯穿全文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准确把握教材。]
二、深入学习、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课文中的哪些语段印证了我们的观点呢?
分析第一个原因:触景生情
哪一个词是关键词呢?
生:景。
贝多芬当时处在怎样的情景之中呢?
读文。
指名读。齐读第八自然段。
分析第二个原因: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和关心。
你认为在这个原因中哪些词语是关键?
生:同情、关心。
……
[在解决问题时,肖老师并未急着让学生分析这三个原因,而是引导学生先抓住关键词语“景”、“同情、关心”、“知音”等读文感悟,逐步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独特意境,体会文中人物的品质、心情。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发现、探索。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创作原因的多元化,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与作品产生共鸣。]
……
在学文之后,肖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回忆一下,本节课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怎样的?
同桌讨论。
1、提出问题
2、读文
3、找出相关语段抓住关键词句
4、解决问题。
你认为哪一个是最最基础的?
生:读文。
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生:因为只有认真读书,才会在文章中寻找到答案。
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生:如果书读得不透彻,就不可能会解决问题。
……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集中全力解决问题,肖老师并未就此结束,而是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或回忆,或讨论,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以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后反思:
本节课,肖老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师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抓住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三点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书、感悟、交流、评议,实践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上,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是那么和谐、自然、愉悦,。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师生角色的变换,看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平时我总会抱怨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差,可是在课堂上,往往又不敢大胆放手,总会心存疑虑,担心学生乱说,乱扯,于是在我预设的环节与问题中,学生肤浅地学习了课文,阅读能力没有得到实质的提高。在肖老师的这节课中,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感受到了贝多芬那卓越的音乐才能和他同情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与追求。同时这也是一节成功的阅读指导课,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一步步解决了问题,并且归纳出阅读时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因为是学生的亲身体验,所以学生能轻松地梳理出要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相信我们如果能够长期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何尝不会提高呢?12
对肖老师的这节课,我个人认为在梳理完三个原因之后,应该让学生再次感悟课文的第九自然段,进一步体会感悟《月光曲》激荡人心的意境。相信此时学生的理解会比在第一课时更加深刻,从而更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741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