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课练答案|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71页的例3、例4以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的第6~9题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
(二)使学生在经历和探索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做好新课铺垫
1、提问:①什么叫做比?
②除法、分数、比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被除数÷除数==前项:后项
2、观察下面的每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吗?
第一组:12÷4=3
(12×3)÷(4×3)=3 商不变
(12÷2)÷(4÷2)=3
第二组:=3
==3 分数值不变
==3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根据交流情况适时板书
被除数÷除数==前项:后项
商不变性质 分数基本性质
[评析: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在新课之前,让学生回忆旧知,使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使学生很清楚地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新课,概括比的基本性质。
1、再观察一组题目
例3:下面是小冬在实验里测量几瓶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的记录表。
填写下表,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
质量/g 体积/cm3 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第一瓶 4 5
第二瓶 16 20
第三瓶 50 50
第四瓶 40 50
( ):( )=( ):( )=( ):( ) }比值不变
1、学生独立填写后。
2、提问:观察上面的等式,联系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比会有什么性质?
学生观察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引导发现: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是比的基本性质(板书)
问: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0?指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或分母。除数和分母不能为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3、上面三个相等的比哪个更简单一些?
学生比较后发现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些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三)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例4: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2:18 (2) (3)1.8:0.09
讨论:你是怎样理解“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你能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后板书。 板书后追问:
12:18=(12÷6):(18÷6) 为什么要同时除以6?
=2:3
=(×12):(×12) 为什么要同时乘以12?
=10:9
1.8:0.09=(1.8×100):(0.09×100) 为什么要同时乘100?
=180:9
=20:1
小结: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根据比的基本的性质,直到比的前项和后项互质为止。
[评析:当问题出现时,老师并没有急于去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交流,因为学生有了对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所以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化简比。]
四、沟通联系,深化认识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做第1题。学生独立填完后,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做第2题。学生黑板上板演,集体订正时说出做每道题的理由。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6~9题
做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要求说说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化简的方法。
做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通过小组交流,发现每种规格国旗长和宽的比是一定的,都是3:2,并对学生进行爱护国旗的教育。 12
做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
做第9题。分组完成,组织交流,让学生知道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是不同的。但有时可以互相利用。如4:16化简后是1:4,写成分数形式是,这个结果也可以看成比值;75:25的比值是3,写成分数形式是,这个结果也可以看成一个比。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你今天在课堂上的表现怎么样?
教学评析:
1、“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新课开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在复习时,让学生回忆起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学生的回忆中,很自然地过渡到比的基本性质,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理解了除法、分数、比之间的联系,所以很快理解了比的基本性质。这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达到学习的最佳境界。
2、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例如:在发现比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先观察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再比如:让学生讨论是怎样理解“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你能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吗?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创设了一个积极探讨,合作研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小组里自由地各抒己见,展开议论,互帮互学,强化理解。通过反馈汇报,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3、这节课,通过学生“回忆知识”“小组合作发现比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这样的设计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shuxuejiaoan/72853.html
-
【冀教版圆柱的体积说课稿】圆柱的体积的说课稿详细阅读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课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第二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的体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
-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北师大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应用(二)》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材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经常应用百分数,如用百分数表示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或少的关系,又如利息与纳税的计算、折扣的设计与计算等。应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方程解答。这些都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全单元的教学内容比较多,编排6道例题、四个练习以及全单元的整理与练习,大致分成五段教学。学生...
-
数学总复习_总复习 数与代数 数的运算(4)利息、折扣、税率问题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88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第6、7题及补充练习。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问题的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巩固生活中的税率、折扣、利息等问题解答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生活中的税率、折扣等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教学设计...
-
【百分数的认识教案】百分数的认识教案详细阅读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大家喜欢打篮球么?喜欢看篮球赛么?说到篮球就不得不说到一个人,你们知道是谁么? 这里有一项关于姚明的数据统计 据统计:姚明在nba比赛中的罚球命中率一向很高,前两个赛季罚球命中率高达81%,但上赛季下降到了78 3% 。 2、 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条信息。大家认识红...
-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理|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详细阅读
一、单元主题: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 “轻叩诗歌的大门”,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 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
-
六年级实际测量教学反思|4、实际测量-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详细阅读
4、实际测量 教学内容:教材60~61页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学习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2、学会步测和目测,体验步测和目测的价值。 教学准备:卷尺、测绳、标杆...
-
分数除法应用题小窍门|分数除法应用题练习题详细阅读
练习一【知识要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课内检测】1,先填空,再解答 六年级一班有21人订阅了《小学生数学报》,占全班人数的 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 想:根据( ),把( )看作单位1的量,( )×=( )2,一堆沙子,用去它的,正好用去15吨,这堆沙子有多少吨 一辆汽车从...
-
[百分数的应用(四)知识点]百分数的应用(四)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p41,p42百分数的应用(四)教学目标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
-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片段]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详细阅读
一、创设情景、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 教师拿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拿出一个圆柱形的物体,准备投入烧杯中。 师:同学们想一想会发生什么情况?(教师将圆柱形的物体投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后,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水面上升一些。 生:圆柱形的物体挤掉了原来水占有的空间。 生:圆柱体占有一定空间...
-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视频]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 第二单元第三节。教材分析: 1、已经学习好了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2、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