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记录_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4、5周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2019-04-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       课程教案周次4课次(本周第几课时)1授课课题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教学基本内容

第十一册p30-31。

教学

目的

和要求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归纳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的方法。教学方法

及手段

观察法、操作法


学法指导

本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优势,在自主探究中推导并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与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对比。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预习

第30、31页,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

师: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二、探究新知

1、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教学环节设计师:猜猜看,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你能用怎样的方法推导出来?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2、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教师用课件显示出来(或写在黑板上)。

教学

环节

设计

3、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4、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师: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师: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

三、巩固练习。

四、评价总结。


作业

板书设计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

   

     数学       课程教案

年级:  六     主备者:  蒋天锋    备课时间:XX.9.16周次4课次(本周第几课时)2授课课题

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2)教学基本内容

第十一册p31-32。教学

目的

和要求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123456789教学重点

及难点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

及手段

练习法

学法指导

在认识和掌握体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单位的换算,进一步巩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预习

31、32

一、问题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二、综合练习。

1、单位互化的基础练习。1、做练习七的第5题。问: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器的溶剂有什么关系?知道了一个容器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能推算出它能盛多少毫升水吗?3、做练习七的第7题。4、做练习七的第8题。5、做练习七的第9题。师:花坛的占地面积就是这个花坛的底面积;求填满这个花坛大约需要多少土,就是求花坛的容积;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条,就是求这个花坛的侧面积。6、做练习七的第10题。师:引导学生说说从里面量的数据和从外面量的数据分别有什么关系。(1)、消防队砌一面长6米,宽0.25米,高2米的训练墙。如果每立方米用砖520块,有3000块砖够不够用?(2)、有两个长方体的水缸,甲缸长3分米,宽和高都是2分米,乙缸长4分米,宽2分米,里面的水深1.5分米,现在把乙缸的水倒入甲缸,水在甲缸里深几分米?教学环节设计

四、评价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觉得那些地方值得我们引起注意?作业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

   

     数学       课程教案周次4课次(本周第几课时)3授课课题

整理与复习(1)教学基本内容

p33教学

目的

和要求1、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梳理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2、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的反思和罗列知识内容,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

及难点

梳理和巩固本单元所学的最基础的知识。

有条理的罗列知识和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讨论、梳理、练习

学法指导

通过四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整理”,自主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然后在基本练习中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努力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预习布置学生预习书p33问题:1.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2.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常用的体积(或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3.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

4.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与它有什么联系?一、整理完善。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选择最优小组汇报:学了哪些知识?经过怎样过程?解决怎样问题?

相机归纳展示知识图表。(略)

二、反馈练习。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1)出示书p33t1.

问:上面各个形体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你是怎样判断的?教学环节设计(2)问:长方体有些什么特征呢?教师直观演示:出示一个长方体,上下面(红色)、前后面(蓝色)、左右面(黄色),并使画面上下、前后、左右移动,接着微机显示12条棱、8个顶点,使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特征。123456789
    (3)把这个长方体怎样变化可以得到正方体?教师演示正方体特征。(4)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1)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直观图最多可以擦去几条棱而不影响形体大小的确定?长方体、正方体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2)(书p33t1)先估计哪个形体的体积最大?再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怎样表示长方体、正方体的大小?
    3.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单位。
    (1) 书p33t2。学生说出图意,观察放入左、右两边的量杯里有多少毫升水?思考这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书 p33t3先说出要转化单位之间的进率,再确定转化方法。

三、针对练习。

教学

环节

设计

1.判断。(对打"√",错打"×")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都必须是正方形。( )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2.选择正确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做一个长方体的铁皮桶,要用多少铁皮,是求这个长方体的( ),能装多少水是求( )
a.体积 b.底面积 c.容积 d.表面积
(2)做一个棱长是4分米的鱼缸,需要( )平方分米玻璃。
a.4×4×4 b.4×4×6 c.4×4×5
(3)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 )倍。
a.2 b.4 c.8 d.9
(4)一块长方体木板,长2米,宽5分米,厚8厘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a.2×5×8 b.20×5×0.8 c.(2o×5+5×8+20×8)×2四、评价总结。


作业

板书设计

1.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2.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常用的体积(或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3.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

4.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与它有什么联系?


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

   

     数学       课程教案周次4课次(本周第几课时)4授课课题整理与复习(2)教学基本内容

第十一册p34。教学

目的

和要求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体积和表面积的联系和区别,恰当的选择相关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有条理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教学重点

及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恰当的选择相关的计算方法。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

及手段

练习法

学法指导

按照“直接应用——结合示意图练习——自己联系实际练习”的层次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预习

p34

一、基本练习。1.出示书p34t4。组织学生解答。2.比较:(1)问: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算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2)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怎样算?不同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归纳:方法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bh)123456789

方法2:统一公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二、应用练习。1.结合示意图解决实际问题。(1)出示书p34t5。

读题理解后解答。(2)出示书p34t6。学生独立解答后,说说自己每一步是怎样做的。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出示书p34t7。

问:题目中所求的问题实际是求什么?

三、发展练习。1.补充:一个长15厘米、宽8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木盒(从里面量),可存放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积木(     )块。2.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思考题。

引导学生从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不同分类有条理思考。教学环节设计

四、评价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解决长方体、正方体的方法关键是什么?作业

板书设计


方法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bh)

方法2:统一公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

   

     数学       课程教案周次4课次(本周第几课时)5授课课题

整理与复习(3)教学基本内容

第十一册p35。

教学

目的

和要求1、通过选择橡皮泥和给定长度的小棒做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征。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3、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学重点

及难点

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作出客观的评价。教学方法

及手段

操作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

通过选择橡皮泥和给定长度的小棒做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程度。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预习

p35准备若干长为10厘米、8厘米、6厘米、5厘米的小棒和一些橡皮泥球。

收集几个长方体家用电器包装盒长、宽、高的数据。

一、动手操作。1.出示书p35t8。(1)出示一个用橡皮泥球和小棒做成的长方体框架。(2)问:用小棒和橡皮泥球来做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时,小棒和橡皮泥球分别用来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什么?(3)思考:做一个长方体要用几团橡皮泥球和几根小棒? 做一个正方体呢?2.合理选择材料动手做。提示:选择的小棒长度有什么要求?说明了什么?(屏幕提示)3.展示和交流。理解选择小棒长度的理由。

4.引申:你能解决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问题?教学环节设计

二、联系生活。1.交流自己收集的家电的包装盒的长、宽、高。2.选择其中一种包装盒。提问:这里面涉及到哪些数学问题呢?如:(1)计算包装盒的表面积和体积。

(2)制作这个包装盒,你打算准备多大的硬纸?怎样剪裁?

三、评价反思。

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作业

板书设计

做一个长方体要用几团橡皮泥球和几根小棒?做一个正方体呢?


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

    123456789

     数学       课程教案周次5课次(本周第几课时)1授课课题

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基本内容

第十一册p36-37教学

目的

和要求1、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包装纸问题)。教学方法

及手段

操作法学法指导

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预习

p36-37。

一、拼拼算算。1.用几个小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 (1)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表面积呢?如果少,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2)深入探究: ①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 ②交流规律。如:2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2个面,3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4(2×2)个面,4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63×2)个面……或把正方体每拼一次,表面积就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等等。 ③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验证。 ④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2.用2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图上的三种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

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教学环节设计

二、拼拼说说。1、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37页图)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教学

环节

设计

三、应用练习。1、拼。(1)将三个棱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把2个长6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拼成后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的两个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相比,最多减少(     )平方厘米,最少减少(     )平方厘米。 2、分。 如图,把一个长方体木料沿着虚线正好锯成3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分米。这根木料的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 3.挖。下图是一个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将它挖掉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后,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作业

板书设计123456789

2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2个面,3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4(2×2)个面,4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63×2)个面……


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

   

     数学       课程教案周次5课次(本周第几课时)2授课课题

分数乘整数(1)教学基本内容

第38-39页例1以及相应的 “练一练”,完成练习八的第1-5题。教学

目的

和要求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

及难点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正确计算分数乘整数。教学方法

及手段

迁移法、练习法学法指导

理解、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预习

第38-39页例1

一、创设情境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整数和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开始来学习分数的计算方法,大家喜欢学吗?复习:1、5个12是多少?  怎样列式?(多媒体示题)2、+ + = + + =  学生做完1后,提问:整数乘法的意义  做完2后,提问这两道题各有什么特点?  + + =  这道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整数 (板书课题)教学环节设计

二、组织探究教学例1出示例1,教师出示图,标注出长是“1米”  教师: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这个已知条件吗? 出示问题: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来吗?学生涂色。问: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列怎样的算式?随着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 教师:求3个相加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或3×  提问:这个算式中的是什么数? 式中的3是什么数?

  教师:由此可以看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三、探索 1、  学生尝试计算 ×3。启发:×3的积是多少?你能联系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说明吗?  提问:分子上的3+3+3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3×3) 教师接着写  = = =(米)进一步启发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提问:×3=  由此你发现分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书上的结语。 教师:以后计算分数乘整数时,不必再写加法算式,直接根据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就行了。为了计算简便,乘法计算能约分的要约分。2、解决例题的第(2)题出示:小芳做5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评点时明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要约分成最简分数。3、  总结计算方法。引导:比较刚才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数与证书相乘,可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要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第1题。2、做“练一练”第2题。3、做练习八第1题。交流列出了哪几道算式?让学生理清列出的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有什么联系?1234567894、做练习八第3-5题。

订正时说出解答问题的思考过程,突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算。作业

板书设计

分数与整数相乘,要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出结果。


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

    

     数学       课程教案周次5课次(本周第几课时)3授课课题

一个数乘分数(2)教学基本内容

第39-40页的例2,以及相应的 “练一练”,练习八的6—11题。教学

目的

和要求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完善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正确计算相关分数乘法式题的能力。2. 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教学方法

及手段

观察、比较学法指导

观察、比较、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预习

第39-40页的例2

一、教学例21.出示例2及图引导学生看图描述题中两个分数的具体含义。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⑴:红花有多少朵?    ①通过前面的铺垫估计学生能很快列式10÷2=5(朵); ②教师说明:像这样求10朵的是多少的问题,还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列式10×=    ( )得出结论并板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问题⑵:绿花有多少朵?师:你能用求红花朵数的方法,求出绿花的朵数吗?教学环节设计

二、组织练习,巩固新知1、练一练第2题, 2、练习八第6题通过练习,引导学会体会分数乘法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的内在联系。3.完成练习八第7、第8题引导学生体会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在生活的运用。4.完成练习八第9题   引导学生在计算得出结果后,再与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检验估计的准确性。5.完成练习八,第10、第11题

通过两题的练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的几倍一样,都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作业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

   

     数学       课程教案周次5课次(本周第几课时)4授课课题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3)教学基本内容

第41页的例3、“试一 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2-17题。

教学

目的

和要求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读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123456789

分析题中单位“1”的量,会说出题中分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分析推理

学法指导

分析推理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预习

第41页的例3

一、组织探究1、教学例3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红花比黄花多,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那种花朵数的?也就是多少朵的?追问:50朵的是什么?指出:“红花比黄花多”,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指名列式板书:50×

问: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教学环节设计2、教学“试一试”。出示:绿花比黄花少,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追问:绿花比黄花少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指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弄清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有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3、做“练一练”第1题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他们先按要求画一画δ,再完成填空。4、做“练一练”第2题

要求说出思考过程,突出“小力比小军多的张数是小军邮票张数的,也就是28张的”

二、巩固练习1、做练习八第12题

学生计算填空,组织观察每组题目及结果交流:每组三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特点?一个数与比1小的分数相乘,所得的结果比原数大还是小?一个数与比1大的分数相乘呢?

教学

环节

设计

2、做练习八第13题启发学生在第12题的基础上进行3、做练习八第14题先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再把数量关系写完整4、做练习八第15、16题独立解答,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5、做练习八第17题学生解答后问:这两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三、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作业
板书设计

“红花比黄花多”,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


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

   

     数学       课程教案

年级:  六     周次5课次(本周第几课时)5授课课题

分数乘分数(4)教学基本内容

第45-46页的例4、5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1-5题。教学

目的

和要求1.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2.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算理及计算方法。教学方法

及手段

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学法指导

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预习

例4、5一、探究新知(一)、建立猜想1、出示例4的长方形纸。2、依次呈现长方形图,逐步提问。(1)出示长方形纸的涂色部分。问:涂色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2)出示斜线。问:画斜线的部分各占的几分之几?追问:的、的又各是这个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1234567893、思考:求的是多少,可以列怎样的算式?求的呢?4、小结: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计算。5、完成填空:○=      ○= 6、比一比:   这两个算式与以前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分数乘分数。7、猜想:观察这2个式子,猜猜分数与分数相乘是怎么计算的? (二)验证猜想1、  出示例5的填空题和长方形图。×=           ×=    2、结合题意提问。(1)说一说×和×分别表示的几分之几?(2)你能根据刚才的猜想写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3、操作验证:   (1) 提出要求:请大家先在两个长方形图中分别画斜线表示的和的,然后观察一下结果和你猜想的得数一样吗?

教师巡视。

教学环节设计(三)比较归纳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4、例5四道算式:提问:在这些算式中,你发现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关系?2、在交流中归纳总结方法;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的分母。

(四)试一试、出示试一试

明确: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

作业

板书设计

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的分母。


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

   

123456789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shuxuejiaoan/7269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